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

“从起初不愿做官,到最后成为政务院副总理,《破晓东方》拍出了黄炎培的转变过程。作为家属来说,我深受感动。”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2)

在2月8日电视剧《破晓东方》研讨会上,黄炎培之子、著名经济学家黄方毅表达了对这部剧的感激之情,他将黄炎培与国家领导人相处的细节一一道来,令与会者惊叹。

惊叹之处在于,黄方毅所讲述的故事,几乎与电视剧《破晓东方》中的表达别无二致。这从侧面反映了这部剧的两大基本特征:其一,史实在场;其二,历史故事,生动讲述。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3)

受到同样触动的家属不只黄方毅一人。陈云的女儿陈伟华此前在采访中便对这部剧大加赞赏:“把老人家(陈云)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都表现出来了。感谢电视剧的主创人员和演员的辛苦付出,让当代年轻人了解父辈所经历过的艰难曲折和生死考验。”

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特质,《破晓东方》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部剧自2022年12月23日起在央视1套黄金档播出,2023年1月1日起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咪咕视频、百视通同步上线。

播出期间,该剧口碑、收视俱佳。综合收视数据方面,中国视听大数据(CVB)黄金时段电视剧最高收视率1.975%,集均收视率1.625%,多次领跑周榜;东方、浙江卫视综合收视 0.669%,位列同时段卫视第一。新媒体播出热度多次位居爱优腾、灯塔、骨朵等榜单前列。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4)

本次研讨会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承办。国家广电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嘉鸣出席会议。与会领导、专家和主创共同探讨了这部剧的创作意义和审美价值。

传承: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

《破晓东方》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直接命题并指导创作,陕西省委宣传部支持拍摄,中央电视台、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出品,霍尔果斯贰零壹陆影视传媒有限公司、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百锦城影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电影制片厂、北京文投剧制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联合出品。

在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秘书长易凯的主持下,出品方代表和主创代表率先分享了创作心得和感想。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沈军表示,选择《破晓东方》,是因为其具备深厚的现实意义。这部剧在历史语境中观照现实 ,从“为了人民, 依靠人民,教育人民”三个层面,对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作了富有层次感的艺术表达,为观众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搭建了共情的桥梁。

在此基础上,《破晓东方》没有仅仅停留于“战上海”和“建上海”的历史本身,而是努力用艺术的方式激活历史、感召现实。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5)

在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看来,《破晓东方》在党史的把握推敲、人物定位、事件还原上都做了严格把关,尤其是着重表达的经济战中,有经过反复查证的真实数据和史料,为重大革命题材作品开拓了新的思路。

这部剧的总编剧之一龙平平,在党史剧井喷的时期写出了振聋发聩的电视剧《觉醒年代》,被视为重大革命题材创新的标杆性创作者。这次创作《破晓东方》,他和另一位总编剧秦溱再度踏积雪,攀高山,向同题材的更深处迈进,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所有重大事件、重要决策、重要人物的经历和贡献,均有坚实的史料作支撑,绝不虚构。在此基础上,对表现形式和具体情节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力求实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结合,提高电视剧的可看性。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6)

其二,将领袖生活化,用平视的角度展现领袖人物形象,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导演高希希正是将这些创新影像化的行家里手,他此前执导的剧版《大决战》收视很高,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是其作品的一大特点。高希希将之前的经验融入到《破晓东方》的创作之中,并有了新体会:

“在重大革命题材的创作中,我们不仅要正确、艺术地还原历史脉络,更要发掘出时代的精神力量,找到历史和今天的传承关系,用多元的视角,引导观众认识到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通过弘扬那个历史时期的精神,向观众传递出符合当下价值观的现实意义。”

这种理念,首先被同在创作一线的演员感知到了。荣毅仁的饰演者冯绍峰这样理解自己的角色:“荣毅仁就像一面镜子,既是一位坦荡爱国之士,又如实反射出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经历的每一次进步和每一次革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在治理超大城市这个新课题面前的睿智、果敢和‘人民至上’的原则。”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7)

从出品方到播出平台,从编导团队到演员,《破晓东方》的创作理念贯穿到了每一个环节之中。这种审美的一致性和理念的统一性保障了作品的完整性和表达的高效性。

创新:发现重大革命题材新窗口

革命是永恒的书写主题。近几年,随着献礼大年接踵而至,重大革命题材呈现井喷之势,在作品不断实现从高原向高峰迈进的同时,同题材的创新难度也徒然增大。《破晓东方》的出现则意味着,只要步子迈对,仍能让这一题材涌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广联副会长李京盛从题材、主题和手法出发,归纳出这部剧的三个创新点。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8)

第一,这部剧深化和创新了重大革命题材创作的题材、主题和思路,将革命史和建设史做了天然有机的连接和贯通,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注入了新的历史切合点,同时注入了新的时代命题。

第二,与以往的同类型作品相比,《破晓东方》丰富了叙事格局和表现手法,它既写革命本身,也写革命周围的人、事和环境。

第三,它成功塑造了陈毅这样一个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物形象,在追求形似的基础上,挖掘到了更深处的神似。

《文艺报》编审、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委员会副主任高小立则对剧中所体现的“人民”形象深有感触。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9)

“这部剧中‘人民’不是狭义上的老百姓、工人、农民,还有知识分子和有爱国之心的民族资本家。《破晓东方》在描写上海的经济战时,很好地区分了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以及投机资本家,让人们看到了党和国家对不同资产阶级的打击、扶持或教育,非常新颖。”

《文汇报》特聘首席记者王彦说,“这部剧在创作理念上探索了三重转向:一是从对主题本身的单向度解读,转向对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内容的开掘;二是从共性的、历史沧桑的宏阔景观占据主导,转向了同样注重陌生化、个性化的景观缔造;三是从理性的、概念性的演绎,转向更感性的、艺术性的呈现。”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0)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戴清借用了戏曲领域评价才艺全面的演员的说法——“唱作念俱佳,文武昆乱不挡”。她认为,这部剧在战争戏和经济战上文武结合,彼此映照,同时融入了反特元素,多种类型彼此交融搭配,在符合史实的基础上,具备了历史感、戏剧性和传奇感,为重大革命题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1)

《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同样认为,将叙事背景安放在上海解放的一年间,是创作者的慧眼独具,也填补了此前同类电视剧尚未触及的叙事空白。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恰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直接体现,也更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2)

细节:铸就艺术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

导演高希希说,“细节是历史的表情”。在研讨会上,这一理念被与会专家和领导不断提及,他们也分享了各自追剧时的动容时刻。

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原副席毛时安对剧中不同人物说出的标识性台词印象深刻。“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不用重炮”“不入民宅,天王老子来了也不准”“中国人民解放军,生来就是为老百姓打仗,为老百姓牺牲的”“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3)

他表示,镜头始终在战略、战术、战事三个维度中有机穿插,展现了历史的丰满表情,避免了历史陷入单向度叙事,由此规避了概念化说教的单调乏味。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说,艺术创作如果“主题先行”,就很难让历史与当代年轻人产生共鸣,而《破晓东方》所采用的类型化手法无疑解决了这一问题。比如,反特元素就让这部剧始终充满悬念,剧情扑朔迷离。除此之外,这部剧在陈毅的选角上大胆启用非特型演员张嘉益,他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让陈毅的形象更为丰满。

破晓东方观点 创新拓展重大题材(14)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上海市广播电视局局长方世忠总结了两点细节上的特质:一是精雕细琢人物形象,二是艺术化还原历史场景。大到上海市政府揭牌仪式等历史素材的深挖,小到陈毅在街头体察民情、与家人用餐、关心部下情感等生活化场景,都让人物更具人格魅力,也让剧集增添了烟火气息。

用创新破局创作难题,让历史回答今天,这是《破晓东方》研讨会上的两大聚焦点,也是领导与专家对这部剧做出的肯定。

某种程度上,《破晓东方》巧妙地将电视剧的主题内容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性内容结合了起来,既有理性主题,也有感性倾诉。它通过展现深层社会肌理,深刻诠释着个人命运、社会变迁以及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主题内核上与观众形成了共鸣。

【文/许心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