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3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其字面意思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这里的“天下之至柔”王弼译为水和气,苏辙只解读为水。限于古代的认知水平,除了这两样东西,确实再也想不出什么其它更好的东西了。他总不能解释为电磁波、暗物质吧?我们知道,从分布上看,天上、地下、空中,水是无孔不入的,再高的地方、再坚硬的地方,水都存在,都能够到达,气同样也有这个特点。而从功用上看,水和气的力量也是惊人的,水滴石穿,风也是摧枯拉朽的,因此能够“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第一个“无”字应该理解为“道”,用庄子的话来说,“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中,因此“无有入其间”。奇怪的是,大文豪苏辙把“无”解读为“鬼神”,他难道不知道老子是无神论者吗?可见相较于王弼,苏辙治学不够严谨。这也算我这个外行的一个新发现。
那么,既然“道”主导着整个万事万物,那么“是以知无为之益”的逻辑就是极通的。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里的不言之教,这是老子反复叨叨的观点。孔子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观念。两者都有身教重于言教的意思在里面,但两者还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老子虽然也认为多说无益,即“大音希声”“大辨无言”,但在身教上可能也不是那么积极,而是更加珍重人的自我觉悟,用今天的话来说,可能是典型的放养。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当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主责主业。在家庭教育中,也强调“子不教,父之过”。因此,孔子虽然也反感多嘴多舌,即“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等等,但他的身教一定是积极的,主动的。
怎么理解“天下希及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老子的“道”,以及他心心念念的“无为”是很难理解的。正如上章所说,“不笑不足以为道”。没办法,真理只能被少数人所理解。因此,老子的追随者很少,知名度也很小,能够“勤而行之”的就更少了,直到唐代才重新得到重视。而孔子则不然,讲的都是朴素的道理,上至王公大臣,下至普通百姓,都能听得懂、行得通。因此,孔子的名气要大得多,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