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框架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语言之炼句(1)

一、考情探究

1.含义

“炼句”指锤炼语句,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炼句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所以在鉴赏古代诗歌的时候,对这些“炼”出来的古诗名句要好好品味鉴赏。

诗歌句意题型的考查,选的句子多是有代表性的句子。这类句子或者是含蓄地交代诗歌主旨,或者是描写生动形象有趣,或者是揭示作者情感,或者是含义深刻。一句诗可能是写景的,可能是抒情的,也可能是写人的。写人的方法包括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理解一句诗一定要联系上下句并结合全诗进行。

2.常见的命题方式

(1)请对这首诗第某联进行赏析。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某句的妙处。

(3)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

3.炼句常考类别

常考类别

特色解读

典例

内容情感句

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进而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是赏析句子的前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廉颇自比,表达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选用人才的慨叹

语言特点句

倒装,有错位之美;对仗,有整饬之美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全为倒装句,按现代汉语语法顺序,应调整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表达技巧句

一般而言,高考选取的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时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以秋日菊花喻人消瘦,暗示出相思之苦,耐人寻味

行文结构句

高考所选句子的位置一般有三处:首句,有点题、开篇、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用;尾句,或卒章显志,或另辟蹊径,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于开篇,交代时间、地点,点明季节特征,渲染出一种悲凉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

二、考题引路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读懂大意】红木的案几旁,缕缕暖香飘得轻;宽敞的考场里,清晨早就坐满了人。凝神静气看试卷啊,犹如战士衔枚向前冲;笔走纸上如有神啊,好像春蚕食叶声不停。乡里选贤才,首要条件是德性;殿试通过后,即在朝廷为公卿。吾今惭愧体力衰,多病不堪耗精神;鉴别裁定望仔细,有赖群公多费心。

【审题要点】 赏析 这一句 精妙之处

【考题解析】本诗为作者唱和诗中的名篇,于嘉祐二年(1057)作。此年正月,欧阳修权知礼部贡举。他用行政手段来提倡古文,反对时文,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胜利打下了基础。此诗描绘进士就试场面,气氛热烈。三四句写举子在闱中作文情状,生动传神。尾联希望群公精选贤能,表达了坚持文风改革的决心。

【答题步骤】 第一步:理解意蕴。试题下发后,举子们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第二步:多角度赏析。本题主要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首先,点出修辞,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其次,具体分析,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声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对比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诗人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三、对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暮春【注】

赵长卿

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

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

【注】“靖康”之变后,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一带(今浙江杭州),部分士人不忘故国,时发感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运用征鸿和归燕进行比兴,表达了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

B.“一春”是指词人对家乡的怀念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经历了整个春天。

C.钱塘江的春浪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

D.全词伤春更是伤己,寄寓了词人漂泊之感,思乡之愁,自怜之意,牵挂之情。

★2.有人认为本词“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极妙,请加以赏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次韵和酬刁景纯春雪戏意

梅尧臣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知识框架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语言之炼句(2)

【注】吴牛喘月:比喻因害怕某一事物,见表面相似的事物也害怕。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酬和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目的,首联照应题目,点出了春雪降临的时间。

B.清晨雪花落在庭院中的树上,如花朵一样美丽,诗人以花喻雪,写春雪的美丽姿态。

C.颈联以“胡马思塞草”“吴牛困沙田”写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尾联富有调侃意味,诗人见春雪“大片如钱”,感觉自己很富有,可惜春雪无法穿。

★4.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项,“表现词人内心对归乡的期盼欣喜”错误。文中没有“欣喜”的依据。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起到了对比的作用。

2.①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②表现手法上,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③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句的赏析能力。词人设想自己登上归船,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本句诗选取了“短篷”“疏柳”“雨”“烟”“南浦”“断桥”六个典型意象,营造了一个烟雨迷蒙的意境,词人借想象之景写出心境的凄凉,寄寓了诗人欲去而流连、不去更思归的复杂情绪。本句诗有作者从船舱中望见的景象,如“短篷”“南浦”“疏柳”“断桥”;也描写了敲打着船篷的雨声。从手法上看视听结合,感染力强,令人身临其境。“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在思乡痛苦的煎熬中,憔悴而惆怅自怜,又加重思乡之情,同时写出了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寄情于景,含蓄隽永,富有韵味。

3.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和赏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胡马嘶风思塞草”写渴望建功立业,“吴牛喘月困沙田”写自身的困境,诗中并没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4.①借助比喻。诗人将“春雪”比作“杨花”“蛱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雪纷飞的情态。②使用叠词。“扑扑”“纷纷”两个叠词用于形容春雪飞扬的样子,画面感极强。③用词精炼。“漫”字写出雪花溢满大地的情态,“满”字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根据标题可知,“杨花扑扑白漫地,蛱蝶纷纷飞满天”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用“杨花”“蛱蝶”来比喻春雪,雪在飘落的时候在空中就像杨花、蝴蝶一样,突出雪花形态优美。以“扑扑”“纷纷”两个叠词形容其形态,表现了雪下得大、下得多,画面感极强。同时又富有音韵美。以“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且动态感强。“漫”和“满”用词精炼。“漫”字写出白茫茫的大雪铺满大地的场景,“满”字写出了雪花到处飞舞的情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