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裕和(在最安全的距离)(1)

看是枝裕和的首部非日语片《真相》,第一个让我流泪的点是全场的第一次笑声。那只是台词里的一点小幽默,在现场起了些化学反应。

在30%的上座率限制下,也许分贝也被降到三分之一,低低的,能让你微笑时感受到其他人在报以回响。旁边的位置用红丝带封印着,屏幕上打出“观影期间请您务必全程佩戴口罩”,提醒在疫情期间保持着最安全的观影距离。但当第一次笑声响起时,那种氛围会让你觉得久违的舒适,会突然意识到,这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影院停业一百多天后终于迎来复工,这一切多么来之不易。那一瞬间的感动,就好像是枝裕和在一个很安全的距离下,对你轻轻煽了一下情。

在影院观影,常常会被简单粗暴的煽情手段煽动得泪流满面,尽管“感动”,但这种观影体验并不令人愉快。是枝裕和的《真相》却让你觉得舒适,恰到好处的煽情,恰到好处地展现亲情关系,也许恰恰在于某种距离感。作为自己的首部“外语片”,是枝裕和选了法国背景、法国演员、法国式故事,台词也以法文为主。在母女重逢的亲情主题下,影片更重要的是对表演和电影本身的探讨。女主角法宾的影后身份,以及各种戏中戏的穿插,都让人一时分不清戏剧和真实人生,产生一种间离效果。

有一场戏中戏最有代表性。法宾在拍摄一部科幻影片,饰演女儿的她用即兴发挥式的表演,表达对母亲的深藏情感和依恋,就像她现实人生中的女儿卢米尔对她那样,而在卢米尔眼中,法宾只是一心追求表演事业,从来不关注自己的冷漠母亲。在那一刻,你能感觉到法宾似乎借表演展现了自己对女儿的真实情感,而画面外的卢米尔又提醒着你,也许这只是一位伟大演员在有技巧地煽情。被这场戏感动而流下的眼泪,是被技术手段的成功煽动,还是因为情感的深度共鸣?是枝裕和站在一个安全的位置,为观众建立起一种观照亲情的疏离感,也更引人思考影片的名称“真相”——情感的真相是什么,表演的真相是什么,电影的真相又是什么?

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电影学堂”上,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曾提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把原来的电影重新翻拍一遍,请不同的演员来演会怎样?”在他眼里,电影拍摄中演员和剧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很重要,很大一部分是由演员的个性界定的,而请不同的演员来分析对比变化,也许有助于探索电影的本质。这句话也许正是说给是枝裕和听的。《真相》的故事来自于是枝裕和15年前的一部舞台剧本,他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将其重拍成电影,正是为探讨演员本身的存在价值,以及演员与所饰演的角色之间的微妙分界点。

这让人想起本届电影节展映单元中亮相的另一位大师作品,今敏的《千年女优》。同样是日本导演,几乎同样的主题,《千年女优》和《真相》有着相似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方式——以记者采访女明星作为开场,并把戏剧和真实人生穿插在一起,似乎在告诉观众,演员沉浸在角色里时,会分不清现实与虚幻,那也是电影的魅力。只不过,法宾强调演员会因陷入生活而失去大银幕,《千年女优》中的千代子却在银幕上历尽悲欢,仍不忘心中所爱。面对现实和虚幻,是枝裕和选择了电影,今敏选择了真实人生。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故事从日本搬到了法国,不同的演员赋予它不同的答案。

不同于今敏强烈个人风格的呈现,是枝裕和在《真相》隐藏了个人痕迹,刻意营造出一种距离感,甚至除了偶然出现的和服睡衣,几乎不见日本元素。也许只有重度影迷,才能在一些细节中捕捉到他的惯用手法和特点。作为去年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是枝裕和再加上两位法国国宝级女演员凯瑟琳·德纳芙和朱丽叶·比诺什的飙戏,可以想象这部片子的期待值。它是一部很棒的电影,但不够是枝裕和,豆瓣影迷给它打了7.1分,竟然成了其作品中评分最低的一部。这好像有些苛刻,或者也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离开日本本土走向国际,观众尚不习惯他的这种距离感。

但当这种距离感放到影院时,会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微妙融合。过度的煽情会让人产生不适,在疫情还未过去,影院刚刚重启的时刻,更加需要一些温柔而又有距离感的影片,让你不会过度沉浸在悲喜里,站在一个安全的位置去和角色共情。

是枝裕和对表演的探讨,让电影更加回归电影本身,在这个特殊意义的电影节上,给人多了一重思考。它并不注重视觉特效,但它的故事和探索只有在影院的氛围下,才能产生特定意义。电影如同戏剧一般,每一场观影的个人体验都是独特的,当笑声与掌声不时在影院中响起时,会让人觉得,是枝裕和仿佛躲在影院的某个角落里,在轻轻地对你煽情。

来源:上观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