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讲到清代六部排名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吏、户、礼、兵、刑、工这样的次序。吏部排名第一,工部排名最末争议应该不是很大(尽管笔者不是这么认为的),至于户部和礼部到底谁排第二,意见恐怕就不那么统一了。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1)

六部如何排名其实不必过于纠结,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这里还是想和各位探讨一下清代的礼部,从更深层次去认识这个既熟悉而又陌生的部门。

礼部的职掌

清代的礼部,是天聪五年所设六部中的第三部。根据《清会典》的记载,其职官的名额为:满、汉尚书各一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

礼部顾名思义,从大的方面来讲就是管理国家祭祀、礼仪方面的部门。具体来说是管理国家祀典、庆典、军礼、丧礼,接待外宾与科举、学校等事务。

如果再细分,祀典又包括祭天地、神祗、太庙、陵寝、历代帝王、先生先贤、忠烈名臣等,这都属于“吉礼”;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2)

庆典,包括登基、传位、亲政、婚嫁、庆寿、册封、颁诏、筵席等,这些叫“嘉礼”;

军礼,包括大阅、亲征、命将、纳降、凯旋、献俘、日月食救护等礼;

丧礼,包括帝后大丧、妃嫔、皇子、亲王等丧,叫做“凶礼”;

接待外宾,包括朝贡、敕封、官员相见等,叫做“宾礼”。

礼部和其他各部一样,都有具体分管某一事务的“清吏司”,礼部共有四个清吏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主客清吏司,掌宾礼;精膳清吏司,掌典礼筵席。

礼部的地位

封建时代尤其重视礼仪,礼部作为主管部门,地位相比于其他部门较为优越。而且清代的礼部官员任职条件也最高,从明代时期就规定,礼部尚书、侍郎必须是进士出身,到了清代中后期,甚至要求是翰林出身。且朝廷规定,凡是花钱买官者,一律不得在礼部任职。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3)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主持国家礼仪和科举是十分神圣的,只有那些科班出身,饱读四书五经,深谙儒家伦理之士,才配担任礼部堂官。

担任礼部尚书之人,一般都是当朝的大儒或是具备很高的学识,在文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换句话说,礼部尚书、侍郎是官员队伍中学历最高的,比其他各部在出身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不过,礼部这个部门也比较尴尬,主持的事务大多都是一些看起来高大上,但又很少涉及人事、军事、经济等重要政务,因此尽管地位很高,却远离权力核心,是一个比较边缘化的部门。也就是说,礼部地位很高,实际行政权力却很有限。

礼部的排名

前面提到,清代的六部排名中,理论上来讲礼部排第三,仅次于吏部、户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礼部和吏部、户部相差甚远,甚至不及兵部和刑部。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4)

吏部主管的是人事任免权,户部主管的是财政大权,而且这两部涉及的事务十分繁琐,人员配置也远远多于礼部。对于皇帝而言,礼仪不过是面子上的工程,而只有官员任免、财赋收支才是事关国家的根本。

这一点从晋升上也可以看出来,六部尚书是大学士、军机大臣的后备人选。清代的内阁大学士选拔和明代的完全不同,明代时礼部尚书是很容易入阁的,但清代各朝,入阁拜相的以吏、户两部居多。

比如陈廷敬、张廷玉、刘统勋、于敏中、和珅、傅恒、曹振镛等等,都是从吏部、户部任上入阁的,少有礼部尚书。当然这个也不绝对,礼部尚书入阁、入军机的也是有的,只是较为少见。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5)

上面提到,礼部尚书的任职条件高,需是进士或翰林出身,且在文人中有很高的威望。而这一点恰恰又是他们的劣势,因为读书读得多,就越容易清高,越是清高就越不合适从事实际的行政工作。因此,皇帝从一定程度上对礼部尚书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思想,深知这些人不适合在内阁、军机处参与军国重务。

从官场利害的角度而言,礼部和其他部门也很难产生交集,不管是在京的各衙门,还是各省的督抚大员,牵涉最多的还是官员考核任免、核销经费、刑案等日常事务,和吏部、户部、刑部打交道也最多。

礼部所管事务多为清要,和其他部门产生的交集的也就是科举,至于祭祀、册封、接待外宾一类的,对于各级大小官吏而言,并无多大关系。

需要提出的是,朝廷也将礼部尚书、侍郎作为对一些退休官员,或是地方上一些清廉官员死后的追封。这也是皇帝对那些志趣高雅、以儒家伦理见长官员的一种奖励。

清朝的文武官员的补子(清代的礼部在六部中能排进前三名吗)(6)

不难看出,以实际权力而言,清代的礼部虽然地位较高,但因很少参与主要的行政事务,所以在排名位列吏、户、兵、刑之后,位列第五是比较合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