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一个消防员解救手指被卡男孩的视频,戳中了大家的萌点:,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你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你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想法(你对孩子的态度)

你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想法

前段时间,一个消防员解救手指被卡男孩的视频,戳中了大家的萌点:

视频中,男孩的手指被汽车安全带卡扣咬住,救援时,男孩开启了“话痨”模式:

“我可不怕!”

“这大剪刀可以,再剪一下!”

“小心点别伤到我的手!”

“啊,我的手流血啦!”

旁边的爸爸虽然忍不住喊话:“好了,你闭嘴!疼就让他疼一下!”

这位父亲表面上在让孩子“闭嘴”,但从他们的说笑声能听出来,孩子非常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相处的快乐而融洽。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过,生命力如果被看见,才是好的生命力,才能有创造有向上,但如果生命力没被看见,那将会衍生出来愤怒等负面情绪。

被倾听也是一种被看见的形式,能被听见的孩子注定是幸福的。

01.你的无所谓,让孩子不想说

很多人应该还记得2019年春节过后的新闻:河南一9岁男孩小楠(化名),突然死于狂犬病。

原来在大约8个月前,小楠在曾祖父家曾被小狗抓伤;而40多天以前,小楠在和一条小狗玩耍时,又被舔了带伤口的手。

令人痛心的是,这两次事件小楠都没有告诉父母,没有得到及时的医治。直到小楠出现了一系列狂犬病的症状,最终在医院死亡,上演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心痛之余我们不禁要问:9岁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表达能力了,为什么没有把被狗抓伤的事告知父母呢?

究其原因,也许是孩子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觉得“不需要说”,也或许是孩子怕被责备而“不敢说”?但不管是“不需要说”还是“不敢说”,归根到底,都和孩子在成长中没有“被听见”有关。

之前还看过一个新闻,青海15岁少年小陶(化名)由于不堪同学欺凌选择自杀。

在他留下3封遗书中,尽数被霸凌的细节,经常被同学打到头昏眼花。在事发的前一个月,一直在学校寄宿的他突然回家,告诉父母被霸凌的事情,却因为逃课而被责骂一顿。

之后小陶再次因为被霸凌逃学,但这次他不敢再回家,来到一家饭馆打工,好心的老板打电话给其父母,得知逃学的原因后,母亲还是劝说他不能逃学,并把他再次送回学校。

而这一次,小陶选择了自杀。看到遗书后的小陶母亲才恍然大悟,追悔莫及。

如果那个时候,能真的听进去孩子的话,听听他为什么冒着逃学的惩罚也要回家的理由,了解他心底的恐惧,可能一切都会不一样了。

孩子开口的每一句话,都会被父母用各种教育的话硬生生堵住,背后的心声也往往无法被听见。

02.你的苛责,让孩子不敢说

还有一种家长,在生活中给予孩子过多的苛责和否定,让孩子变的“不敢说话”。

著名的教育专家蓝海老师在《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新来的浩浩从进学校就一直眉头紧锁,不敢直视老师,对老师提出来的问题也不敢正面回答。

这时候浩浩爸爸充满责备的说:“你什么脑子啊,怎么不带水壶啊?”听到这个声音,浩浩的眼睛立马暗淡了。

浩浩爸爸又对蓝海老师说:“老师,我觉得这孩子脑子转的太慢,思考也不够积极!”旁边的浩浩一脸尴尬,头低了下去。

后来休息时间,浩浩被老师邀请一起到活动室下象棋,本来安静的房间忽然想起一个嗓音:“你怎么下的啊?这步棋不能下这里!错了!跳马啊!”显然,这又是浩浩爸爸,浩浩也跟着明显的急躁起来,很想迅速结束这盘棋。

这时,浩浩爸爸突然自己上去推开浩浩,帮他走了一步棋。

上课铃声响起,浩浩拖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挪向教室,身子越来越小,人也越来越小。

浩浩爸爸这种高高在上的成年人的姿态,强烈的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不敢开口说话。

在这方面,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的做法获赞无数。

有一次,伊万卡带着女儿阿拉贝拉来到中国驻美领事馆参加新年活动。阿拉贝拉被一位工作人员邀请玩一个京剧人偶玩具,但她怯生生地摇了摇头,表示拒绝。

就在这时,伊万卡非常自然地接过工作人员递来的小木棒,愉快地玩了起来,还问女儿:“你想和我一起玩吗?”

通过邀请女儿加入自己,带动了女儿的积极性,开始使她放开自我,大胆的开口说话。这是一个聪明的母亲对女儿做的无声的教育。

03.你给的自信,是他成长的良药

伊万卡所给予孩子无声的的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慢慢变的自信,愿意说话。而让孩子变的自信的法宝就是赞赏、信任和爱。

1.赞赏

2012年,日本心理学家定藤规弘做过一项心理学研究,他把一群受试者分成三组,然后让他们学习一种特殊的手势。

实验人员对三组人做了不同的行为:第一组人被称赞手势做得好;第二组人观看别人被称赞;第三组人自我评估。第二天,实验人员让三组人表演这种特殊的手势。

结果很明显,第一组不仅表现比其他组更出色,情绪也最好。

结合实验仪器发现,孩子受到称赞后,大脑的纹状体变得十分活跃,能激励孩子在做相关事情时表现得更好,做事情有更多的积极性。

兰海老师书中的浩浩,在后来的课程中,遇到一位优秀的老师,通过不断的赞赏让浩浩逐渐发生了改变。

在课堂上浩浩开始大胆地发言,一节课结束时,浩浩共回答问题14次,其中主动举手次 ,主动进行团队组合3次,还有6次没被点到的主动举手。

老师的睿智让人感动,正是这样的赞赏,给不敢说话的浩浩储蓄了满满的自信。

2.信任

一个孩子因为口吃,自卑极了,而他的母亲对他说:“孩子,这是因为你的嘴巴无法跟上你聪明的脑袋之故。”

这个孩子长大后,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一些亲友不安地问一位母亲:“您的孩子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发呆?是不是神经有毛病啊?还不趁早带他去医院检查检查?”

母亲坚定地说:“我的孩子没有任何毛病,他不是发呆,而是在沉思。他将来一定是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这个男孩就是爱因斯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对人的信任,是爱抚、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你的孩子时,父母仍要发自内心的坚信自己的孩子,毫不动摇。它会使孩子相信,自己必将越来越强大。

3.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自信,从根本上讲是来自父母无条件的爱。

有父母的爱在后面支撑,孩子在外面不管遇到了什么,都无所畏惧,知道自己拥有取之不尽的力量,可以面对整个世界。

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写道:

“我是个有价值的人——有了这样宝贵的认知,便构成了健全心理的基本前提,也是自律的根基。它直接来源于父母的爱。”

年幼就享受过父母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内心丰盈而笃定。

吉普林曾经说,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

而如何让孩子拥有这剂药方,方法全在家长手里。

我们何妨现在就去蹲下来,清空自己的想法,改变自己的习惯,平等地、耐心地,跟孩子聊聊人生、聊聊生活,要记住,你对孩子的态度里,藏着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