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见秦钟,贾母欢喜异常。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

贾宝玉与秦钟剧照

她不仅留茶留饭,让人领着秦钟去拜见王夫人,还特意为他准备了荷包和金魁星作为上学的贺礼

知道秦钟家离得远,贾母更是大手一挥,“只管住在这里,不必限定了”,直接让秦钟留宿在荣国府

一时间,寒门小户出身的秦钟走向了人生的巅峰。

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凭借着自己与贾宝玉的关系,再加上姐姐宁国府嫡长媳的身份,秦钟的前途可谓一片光明。

只不过,意外总是比明天先到。

姐姐、父亲的相继亡故,使得秦钟失去所有依傍,一病不起。

得知消息的贾宝玉想要去探病,贾母却一改之前的热情态度,“好生派妥当人跟去,到那里尽一尽同窗之情就回来,不许多耽搁了”。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2)

贾母剧照

曾经把秦钟当成自己的孙辈来疼爱的贾母,何以变得如此淡漠?

一切还得从贾宝玉和秦钟的初次相识说起。

秦钟是“工部营缮郎”秦业的老来子。

早年,他因为没有自己的孩子,曾经抱养了一儿一女。不巧的是,这抱养的儿子却早早夭亡,只剩下一个养女。

这个女儿就是秦可卿。

因与贾家有旧,“生的形容袅娜,性格风流”的秦可卿就被许配给贾蓉,成为宁国府的嫡长媳。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3)

秦可卿剧照

其实,日子就这样过下去也没有什么不好。守着自己为官的一点儿微薄收入,再加上贾家这个有权有势的亲家,秦老爹的小日子也可以过得很滋润。

不过,一直和秦业对着干的老天这一次偏偏成全了他。年过五旬的秦业,终于得了秦钟这根独苗。

秦家终于后继有人。秦老爹的那份欣喜自不必说。再加上妻子早早亡故,50多岁的秦业基本上把自己能付出的所有的爱全都给了儿子。

溺爱娇宠之余,他也有自己的期许。

古往今来,为人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光耀门楣。老来得子的秦业更是如此。所以,他专门斥资为儿子请来了家庭教师

只可惜,这个被秦业选中的家庭教师一病亡故,一时半会又找不到更好的老师,所以,秦钟“只得暂时在家温习旧课”。

这样耽误下去也不是事,年逾七旬的秦业自然要动用自己的一切人脉。嫁进宁国府的养女秦可卿自然不会被忽略。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4)

宁国府

宁国府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跟着开国皇帝打过江山的大功臣的府邸。只要与之扯上关系,秦钟的前途就有指望了,更不用说一半个好老师。

于是,在父女俩的衡量算计之下,他们把目光锁定在贾宝玉身上。

作为荣国府老祖宗的心头肉,贾宝玉在荣国府绝对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如果能与他搞好关系,秦钟自然就可以得到贾母、王夫人等人的另眼相看。这对于他以后的前途肯定大有助益

况且,贾宝玉自幼生长在内宅女儿家身边,性格谦和有礼,绝不至于让秦钟受委屈

于是,秦可卿抓住一切机会,把秦钟推介给贾宝玉。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5)

被捧着长大的贾宝玉其实也很孤单。

他曾经对林黛玉说过:“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

贾宝玉身边从来就不缺人。但这些人或者因为他的身份地位而讨好他,或者因为他在贾母、王夫人眼里心中的位置而惧怕他,就连同父异母的弟弟贾环都想方设法地算计他。

所以,当他从秦可卿嘴里听说了秦钟之后,便再也放不下了。

于是,在秦可卿的一手安排下,贾宝玉和秦钟相识了。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6)

秦钟剧照

“果然出去带进一个小后生来,较宝玉略瘦巧些,清眉秀目,粉面朱唇,身材俊俏,举止风流,似在宝玉之上,只是怯怯羞羞,有女儿之态”。

见了这样的秦钟,贾宝玉竟万分懊恼自己出生于富贵之家,“若也生在寒门薄宦之家,早得与他交结,也不枉生了一世”。

那一边,见了贾宝玉的秦钟竟也和他有着一般无二的心思,“可恨我偏生于清寒之家,不能与他耳鬓交接”。

相见恨晚的两个人相谈甚欢。不过就见了一次,秦钟的读书问题就被解决了,“今日回去……就往我们敝塾中来,我亦相伴,彼此有益”。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7)

听闻贾宝玉要和秦钟一起去家塾读书,贾母自然喜不自胜。

身为荣国府的长辈,她怎能不知道有个好的继承人的重要性?

大儿子贾赦虽然袭了爵,却一味好色,根本不思进取。再往下更不中用,虽然也有贾琏在朝中干着小差事,可一望便知不是个光耀门楣的材料。

小儿子贾政一心向学,倒是教育出贾珠这样的好孙儿,偏偏又早早亡故。余下的贾环,资质又实在平庸。

现下来看,这孙辈中竟只有一个宝玉,可堪大任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8)

贾赦、贾政剧照

只不过,这个小孙子却完全不肯把心思都用在经济仕途上。

这叫贾母如何不急?

但急也没用。活了大半辈子的她深知:“牛不喝水强按头”的做法,于贾宝玉、于荣国府并没有半分好处。

而现在,因为一个秦钟,经常装病躲避读书的贾宝玉居然主动提出要去家塾上学,贾母如何不喜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9)

再见到秦钟本人,贾母就更安心了。

寒门小户出来的秦钟怯懦腼腆,“举止温柔”,并没有大家豪门纨绔子弟的坏习气,“堪陪宝玉读书”。有这样一个人陪着,小孙子若能就此发奋读书,再辅以贾家的财力和人脉,门楣光耀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同时,贾母也深知,族中子弟大多都是斗鸡走狗、游手好闲的啃老做派,根本没有几个好学上进的好苗子。这也是她一味放任贾宝玉在内宅厮混的原因。

于是,贾母不由细细叮咛秦钟,“只和你宝叔在一处,别跟着那些不长进的东西们学”。

同时,她心里也暗暗下定决心,若这个秦家的孩子真能对宝玉的前途有所助力,那么,她也相当乐意顺手提携一下这个穷亲戚。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0)

此事传到秦业耳朵里,自然没有不愿意的。他“知贾家塾中现今司塾的是贾代儒,乃当今之老儒,秦钟此去,学业必进益,成名可望”。

所以,尽管“宦囊羞涩……为儿子的终身大事,说不得东拼西凑地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秦业亲自带着秦钟,去拜见了贾代儒。

在所有人的期盼下,贾宝玉和秦钟的家塾读书生涯正式拉开帷幕。

谁都没有料到,事情的发展最终脱离了所有人的期许。

秦钟更是因此断送了自己的一条小命。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1)

贾宝玉上学向父亲辞行

从一见面,贾宝玉和秦钟就大有相见恨晚之势,如今“他二人同来同往,同坐同起,愈加亲密”。

贾母自然乐见其成,她对待秦钟就“与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经常留住三五日不说,“更又助他些衣履等物”。

其他人见如此,更是极尽趋炎附势之能事。所以,寒门小户出身的秦钟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

贾家子弟的生活是与自己十几年的人生完全不一样的存在,新鲜好奇之余,秦钟忍不住靠上去一看究竟。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2)

起初,他自然牢记父亲、姐姐的谆谆教诲,事事小心,处处守礼。

可贾宝玉是什么人?

那是最不把规矩放在眼里的“混世魔王”。

漫漫长日,他何尝不想有一个与自己意气相投的兄弟相知相伴?如今既然和秦钟交好,自然是怎么舒服怎么来:“咱们两个人一样的年纪,况且又是同窗,以后不必论叔侄,只论弟兄朋友就是”。

在宝玉的威逼利诱下,秦钟当真不再称呼“宝叔”,“只得混着乱叫起来”。

这种打破规矩的感觉很奇妙。

秦钟虽然也有罪恶感,也会觉得忐忑不安,但那种不受规矩束缚的自由自在的畅快很快就压倒一切,在他的心里占据上风。

况且,这种打破不仅没有给自己带来危害和处罚,反而拉近他与宝玉的关系。秦钟越来越享受这种感觉。

他不知道,对于寒门出身的自己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3)

贾宝玉与秦钟剧照

规矩意识的缺失,使得秦钟渐渐在宁荣两府的花团锦簇、灯红酒绿中迷失了方向。忙于寻求新鲜刺激的他完全失掉了进取之心。

他忘了自己是为了读书上进才来到贾家的家塾,忘了父亲和姐姐对自己的殷切希望,忘了父亲因此东拼西凑、到处借钱……

每一天一进学堂,秦钟只顾着与那些香怜、玉爱之辈“八目勾留,或设言托意,或咏桑寓柳,遥以心照”。

年纪尚幼的他,未必真能体会出这样做的乐趣。只不过,看着薛蟠等人一路这样肆意妄为,他也想尝试一番。

学堂里的同窗本就对秦钟与贾宝玉过分亲密的关系多方猜忌,此刻更是直接“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驳谣言,布满书房内外”。

可惜,风头正劲的秦钟哪里知道收敛?结果,一场“起嫌疑顽童闹学堂”的风波轰轰烈烈地闹将起来。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4)

其实,这一场闹剧本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是几方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大爆发。所以,挑起事端的金荣身上固然有错,被迫应战的秦钟也没有干净到那里去。

不过,在贾宝玉、贾蔷等人的回护之下,秦钟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本就愤愤不平的金荣心不甘情不愿地向他磕头认了错。

就这还不算完,秦钟又跑去宁国府找姐姐。他全然不顾姐姐此刻身体抱恙,满心里只想着要把金荣清除出学堂。

到此时,秦钟身上哪里还有半分“怯怯羞羞”的女儿之态,一味争强斗狠的他与“呆霸王”薛蟠又有什么区别?

结果,病中的秦可卿既急又气,“恼的是那群混帐狐朋狗友的扯是搬非,调三惑四的那些人,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索性连早饭也没吃”。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5)

秦可卿剧照

在奢靡放纵中尝到甜头的秦钟可不管这一切,在学堂里立了威之后,他更是和智能儿谈起了恋爱

身为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儿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随师父净虚到荣国府做客。在这里,她可以和四姑娘肆无忌惮的笑闹,也可以随意跟贾宝玉开玩笑。

况且,这里还有一位贾母新近收留的秦小相公,品貌犹在贾宝玉之上不说,单就他看自己的眼神,就足以让智能儿脸红心跳了。

自己喜欢的人也正好喜欢自己,对于心中已经产生朦胧情感的人来说,这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所以,根本不用大费周章,两个年轻人就走到了一起。

常年置身于尼姑庵的智能儿对礼法规矩可谓深恶痛绝,可以破坏自然是毫无顾忌;而刚从放纵自己中尝到甜头的秦钟更是乐此不疲。这表现在行动上就是,两个人根本不会顾忌身边的一切

贾宝玉就曾经质问过秦钟:“那一日在老太太屋里,一个人没有,你搂着他作什么呢?”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6)

连宝玉这样不理俗务的主都撞见过两个人私会,那么,作为屋主人的贾母更是没有理由不知道。

自己看中了准备提携的孩子居然在长辈的屋子里与尼姑私会?多么宽容的长辈都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

更何况,秦钟是贾母为贾宝玉相中的伴读。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他自己堕落学坏不要紧,万一连累到贾宝玉的名声怎么办?至于贾宝玉也跟着学坏,那直接是贾母想也不敢想的灾难。

到了此刻,贾母怎么还能像疼爱自己的晚辈一样去对待他呢?

可此事关乎贾宝玉的名声,贾母就不得不慎重。

况且,贾宝玉十分看重这个朋友,秦钟的姐姐又已然病入膏肓。所以,贾母虽然已经全盘否定了让秦钟给贾宝玉当伴读的想法,却并没有着急着表露出来。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7)

秦可卿葬礼现场

就在这个当口,秦可卿离世,秦家和贾家的最后一丝联系就这样断掉了

已经陷入欲望漩涡的秦钟完全认识不到自己的尴尬身份。趁着送葬,他急不可耐地去与智能儿私会,哪里还记得那个处处维护自己的姐姐。

一再的放纵终于掏空了秦钟的身体,失于调养的他“回来时便咳嗽伤风,懒进饮食,大有不胜之状,遂不敢出门,只在家中养息”。

还没等秦钟恢复健康,更大的打击就接踵而至

因为思念秦钟,智能儿偷偷跑进城里来见他。这一来不要紧,秦钟的胡作非为全然暴露在父亲的眼前。

不好好学习,与人争风吃醋,与尼姑私会……心中对儿子寄予厚望的秦业怎能料到,自己的独子会变成这样一副模样。

巨大的心理落差彻底打垮了这个年逾七旬的老父亲。失望之余,他把智能儿赶出家门,并下狠手把秦钟痛打了一顿。

生气、失望,再加上丧女之痛,秦业的旧病被勾了出来,“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直到此刻,秦钟才幡然醒悟。回想自己与贾宝玉结识以来的所作所为,他无限懊恼。只因为自己贪图享乐,老父被活活气死,智能儿也不知所踪

巨大的心理负担成为压垮秦钟的最后一根稻草。年少轻狂的他终究因为自己的行差踏错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贾母死前为什么要对宝钗叹气(贾母为何对秦钟由爱生恨)(18)

最终,他只来得及留下几句心里话给宝玉,便撒手人寰:“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自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

到了此刻,到底死者为大,贾母虽然不喜秦钟的人品、做派,但也“帮了几十两银子,外又另备奠仪”,帮衬秦家处理完了秦钟的身后之事。

萧伯纳说过:“⽣活中有两个悲剧。⼀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另⼀个则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

在欲望中迷失了自己的秦钟,只能带着满心的遗憾和不舍匆匆走完自己的人生。留给人们的是一个警醒和无限的叹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