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

岁月熬人,人熬岁月。回想:人一辈子,谁不熬呢?谁不是熬出来的?一个“熬”字,真是一言难尽呀!

孔明

不识字的时候,耳朵逮音,我就逮住了“熬”。村里媳妇回娘家,路上遇见熟人,必有一问:“你熬娘呀?”或者从娘家归来,遇见村里人,也多有一问:“熬娘家去了?”都是明知故问,我就有心琢磨:“为何叫熬娘呢?”后来才想明白了,或者自以为明白了,却不排除想当然:“熬娘”,真是“熬”也!特别是新媳妇,离开娘了,想娘,就想回去看娘,陪娘住上几天,和娘说些体己话;陪娘,就得和郎君不得不分开,害相思了还得忍着,那就是“熬”了!俗话说:“小别胜似新婚。”没有“熬”字兜底,这句话就不能理解得十分透彻。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2)

记得小时候,村里人早晚熬糊汤,和红苕干一起熬,熬得稠稠的,咥起来才实在,顶饱。我上初中时,早餐也是熬糊汤。上第一节课就开熬了,一大锅水,放多少包谷糁我不知道,却看见炊事员不断给灶门里添煤,等糁子与水滚动了,猛搅,捂锅盖,停止舔煤。启锅盖,只见一锅糊汤只咕嘟、冒泡,绝不溢出来。炊事员曾对我说:“熬糊汤和教学一样,也有学问!”我白了他一眼,真不理解他的话。等理解了,他已经作古了!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3)

村里人把晚上不睡觉叫熬夜。早上出门去,眼珠红红的、眼泡涨涨的,遇见有心人,会这样问候:“昨晚又熬夜了?”熬夜,一定是不得不熬。我妈就天天熬夜:大冬天,我惦记着上学,早早就钻进被窝了,听我妈纺线。挨着我妈睡,就为了取暖。那嗡嗡的声音听得真切,却也亲切,和催眠曲一般,听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醒来起夜,我妈又在做针线活了!那时候小,真是傻,从未想到过我妈的辛苦。她白天要下地干活,针线缝补等,只能靠熬夜了。我妈不熬夜,一家老小穿什么呢?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4)

读书人多半都有熬夜的习惯。只有夜深人静后,奔忙了一天的心才能安静下来,一个人待在书房里,不受任何干扰,不被领导驱使,不听老婆吆喝,想读书就读书,读得没有了瞌睡;想写作就写作,写到天明了还不感觉到累。有个成语曰“穷经皓首”,是专门形容那些学而不倦、白头到老的;还有个成语叫“呕心沥血”,形容一些人为了写作、工作、做学问夜以继日,不辞辛苦。对他们来说,熬夜是法门,是不二选择,因为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对等的,要多出来,就只能透支睡眠。显而易见:熬夜,就是透支休息时间!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5)

莘莘学子苦,就苦在熬夜。不熬行不?除非对高考不抱希望了!不喜欢学习的人逃学,不逃学的也只混文凭,对他们来说,上学就成了“熬学”,毕业了,就意味着“熬”到头了。其实对喜欢学习的学生来说,上学也并非不是“熬学”。起早贪黑,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相信了励志的话:“一份努力,就有一份收获”;“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受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等等吧!荣誉榜上有名次,越靠前的,竞争越激烈。名次取决于成绩,成绩取决于努力,要努力,熬夜就绕不过去。如此说来,几乎每一位学子,都是“熬”出来的!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6)

“十年的媳妇熬成婆。”只此一句话,就道尽“熬”之真滋味。古代中国,媳妇是不好当的:伺候公婆,伺候丈夫,伺候儿女,伺候一大家人的吃喝拉撒与穿戴。家务事鸡零狗碎,都得亲力亲为。最难伺候的是婆婆,动辄得咎,挨骂是家常便饭,嘴里叽咕都算大逆不道,早晚都得小心翼翼,人前人后夹着尾巴做人,做得公婆向外人赞不绝口,才算得上是“贤媳”,否则恶名在外,在人前抬不起头来。

大环境如此,小反抗不顶事,逆来顺受最明智,那就只有“熬”了,熬到婆婆下世了,自己当成婆婆了,才可以伸直了腰扬眉吐气,把婆婆的那一副嘴脸接过来,只要不顺心,就在自己的儿媳妇身上撒气。夫妻恩爱,屁都不顶,白居易与湘灵,陆放翁与唐婉,还有汉乐府《孔雀东南飞》里的焦仲卿和刘兰芝,其爱情悲剧的幕后,婆婆难辞其咎。人老几辈子,就是这样过来的。各行各业,官场、职场、名利场,莫不如此!学徒得熬,部属得熬,人下人都得熬。有人把评职称叫熬职称,由初级而中级,一直“熬”到高级。一句话:只有熬,才或有出头之日!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7)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其实都少不了“熬”的。首先是熬冬,这很好理解。苦冬寒岁,冰天雪地,人与树木花草,包括飞禽走兽,没有不熬的。雁燕南飞,虫蛇冬眠,都是熬冬的模范,前者选择逃离,后者选择洞藏。树木落叶,花草凋敝,只有如此,才能熬过冬季。人就更不用说了,不缺衣少穿,或者好熬些;即使穿得暖和,住有暖气,出门总是不方便吧?若是饥寒交迫,除了熬冬,还能怎样呢?乡间曾流传这样的童谣:“豆芽菜,水蓬蓬,我跟外婆过一冬。”吃豆芽菜,相依为命,过一冬就是熬一冬。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8)

冬去春来,得熬春!一些现代青年可能不解:一年之计在于春,怎么是熬呢?他们不晓得一年开头,老一辈人最怕春荒和春旱。春荒,就是青黄不接,吃饭是个大问题,有的人家为了活命,不得不逃荒要饭;春旱,春雨贵似油,偏偏不下雨,麦子长不起来,打不下粮食,吃什么呢?再怕,也得熬,熬过春暖花开,起码还可以挖野菜充饥;熬到“算黄算割”(布谷鸟叫),把麦子磨成白面,就不用再“熬”了!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9)

熬春过后,还得熬夏。酷暑炎夏,热浪滚滚,忍无可忍也得忍,那就是“熬”了!上世纪80年代,我在城里租房住的那几年,记忆最深的就是熬夏。办公室、家里都没有空调,最热的日子里,上班就是去会议室领降温费,蹭“凉快”。会议室装空调,凉飕飕的,进去了就不想出去。但不能总枯坐在会议室里吧?出去了,坐一会儿办公室就汗流浃背。

那时候不考勤,可以随时带着初审的书稿回家,家里比办公室里更热,说是蒸笼真不是夸张,不同的是可以穿得尽可能少,不挂一丝别人也管不着,打一大澡盆水,人坐进去,舒服死了。把水坐热了,换一盆水,水就得白白倒掉,倒掉的那是钱呀!就只能忍了,每天最奢侈也就只舍得浪费一盆水!只有一间房,门窗关闭了闷热,门窗敞开了透风,那风吹在脸上有烫的感觉。睡床上,铺着凉席,那席也是烫的。翻个身,席面湿粘;手不离了毛巾,擦不完的汗水。好不容易下了一场雨,气温还是降不下来。熬啊,熬到立秋,还有个“小老虎”等着。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0)

天凉好个秋,就不用熬秋了?对农人来说,非也!比人还高的包谷秆儿“抱娃”了,眼瞅着秋收迫在眉睫了,霪雨却下个没完没了,出不了门,下不了地,只好干看着,闷在家里,愁眉锁眼地祈祷雨过天晴日头红。秋收了翻地,地翻了秋播,再加上预备冬藏,都像催命鬼似的步步紧逼,歇不下手脚,停不下忙活,喘口气都有可能错过了播种早麦的最佳时机。不做农人,就不懂农时有多么金贵,为了不误农时,农人是能豁出命的!

人老几辈子,日子都是靠“熬”的。娃小,熬娃呢;把娃熬大了,该给娃熬媳妇了;还得熬着盖房,不然,娃要另立门户,总不能净身出户吧?一辈辈人,就这样熬日子,像接力赛似的。把娃熬大了,把自己熬老了,熬得佝偻了腰,还得撑着,接着熬,直熬到生命终结。俗话说:“油尽灯灭。”农人把点煤油灯叫熬油,人生与熬油何其相似乃尔!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1)

苏东坡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难全,就得“熬”!谁喜欢悲伤的日子?生离死别躲不过,再不舍也得舍,舍了难过。杜甫诗云:“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只有熬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深信天无绝人之路,熬就有个指望,有个盼头,有个奔头。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叫冬去春来;熬过苦难,就是甘甜,叫苦尽甘来;熬过失望,就是希望,叫否极泰来。

小时候,听老辈人提说熬长工,我不太理解。后来听我爸说我爷,我懂了。我爷就曾经离乡背井去渭北熬长工,积攒了钱后返回老家,买地盖房,娶妻生子,过自己的日子,人见了夸:“你总算熬过来了!”对我爷来说,那不仅仅是熬,而是难熬!我爷的父母相继离世,都是圈个席筒葬埋的。那时我爷才十几岁,携一弟俩妹,跑到渭北投奔亲戚,被介绍到财住家扛长工。说是长工,十几年,够长了!怎么过来的?当然是熬过来的,把一个娃娃熬成了大小伙子。我爷吃苦耐劳,深得财东善待,才有了熬出头的好日子。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2)

岁月熬人,人熬岁月。回想:人一辈子,谁不熬呢?谁不是熬出来的?一个“熬”字,真是一言难尽呀!“熬”,不是想不想,而是不得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槛儿,只要熬,总能熬出个名堂。“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前提是,得有个熬心,才或有转机!

(《孔明一字文》013:熬)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3)

愿读孔明散文者,请点击下边文题链接:

痴·一字文(12)

安·一字文(11)

魔·一字文(10)

扔·一字文(9)

意·一字文(8)

遇·一字文(7)

骂·一字文(6)

让·一字文(5)

禁·一字文(4)

拾·一字文(3)

志·一字文(2)

精·一字文(1)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4)

孔明散文集之一:《我岭上》,《长安文心书系》之一,网上有售

给供字编一个字谜(熬一字文13)(15)

孔明散文集之二:《书中最相思》,网上有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