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是国人非常喜欢的面食之一,全大概除了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外,全国各地都很常见,虽然叫法、馅料有所区别,但大同小异。

长三角特别是上海,馄饨的普及率和受欢迎程度,是大大超过饺子的。对上海人来说,吃馄饨是可以贯穿早、中、晚、点心、夜宵的,而包馄饨,也是上海人家基本的厨艺之一。在疫情封闭期间,馄饨皮成了稀罕物。多少个凌晨,在网上抢菜的“游戏”中,我眼睁睁看着馄饨皮在1、2分钟内被“洗劫一空”,留下冰箱里的一堆馅料在苦苦“寻亲”,今天终于皮、馅团聚,大快朵颐后聊聊上海的馄饨吧。

上海好吃的大馄饨(上海的馄饨)(1)

“元宝”馄饨的包法

上海的馄饨大致可以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汤馄饨和干馄饨。先说说小馄饨。这是一道深受上海、苏南、浙北地区民众欢迎的点心。之所以说是“点心”,是因为小馄饨从来都不用于正餐,主要是早点和夜宵。沪苏浙的小馄饨不仅皮薄,馅也少,一根木签“刮来刮去”,半天不见馅料明显减少,实在让北方同胞看不下去。但要的就是滑爽鲜嫩,妙的就是浅尝辄止,要想耐饥,恐怕得吃上三碗。所以,在早餐吃小馄饨时,就有不少“黄金搭档”:生煎、小笼、锅贴、葱油饼⋯小馄饨虽简单,但对汤料却是马虎不得的。紫菜、虾皮、蛋丝、葱花、猪油、胡椒粉/鲜辣粉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能有骨头高汤或鸡汤那是绝佳了。

相对而言,上海的大馄饨就丰富得多。不仅馅料有荠菜鲜肉、荠菜冬笋鲜肉、青菜香菇鲜肉、芹菜鲜肉、虾仁笋丁等等,吃法也有白汤、红汤、油煎、凉拌等等。而上海人说的“菜肉馄饨”一般指的是青菜香菇鲜肉,并非指所有的“菜”。上海人说的“虾肉馄饨”是指剁碎的虾仁与猪肉糜的结合,是“虾 肉”,而并非纯粹的“虾肉”。

白汤大馄饨的汤料与小馄饨基本一致,而红汤大馄饨的汤料类似于(可以也源自于)苏州昆山的奥灶面或者无锡的酱油馄饨,是骨汤的鲜、酱油猪油的香,加上少量白糖的微甜,与川渝地区的香、辣、麻而且重油的“红汤”完全是两个概念。但这种“红汤”大概也只有江南一带的人比较青睐吧。

上海好吃的大馄饨(上海的馄饨)(2)

白汤馄饨

上海大馄饨另有两种风味独特的吃法。一是油煎馄饨,焦黄香脆的“底”加葱花、芝麻的香味,搭上一碗豆腐脑或咖喱牛肉汤,那是绝配。如果在馄饨快煎好时,淋上半碗土鸡蛋液,撒上葱花煎出一个金黄色的“底”,那种混合香味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上海的“冷馄饨”更是一个特色。把蒸熟的菜肉馄饨在沸水里过一下,待凉透后放入冰箱冷藏一小时,拌入花生酱、米醋、稀释后的生抽,再淋上鲜红的辣油,是夏季非常适合的主食之一。如果搭配冰冻绿豆汤或者绿豆刨冰,估计90%以上的上海人是愿意放弃一顿烧烤冰啤的。

最后说说老上海人的心头肉“柴爿馄饨”。柴爿馄饨,是老上海对流动馄饨摊的一种习惯叫法,最早可追溯到清末时期,在民国时期盛行,甚至到二十多年前依然能偶尔见到。主要“营销方式”就是一辆推车上装着炉子和放馄饨、馅料、配料的一摞木抽屉,用木柴烧火并打着竹板叫卖,故称“柴爿馄饨”。其妙处并非馄饨本身有多么好吃,而是这种烟火升腾的感觉,加上基本上每碗单独煮一小锅,自然容易做得“精细化”。最重要的是,这种流动小摊往往出现在饥肠辘辘的深夜、饥寒交迫的冬夜,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馄饨下肚的美妙感觉,会一直留在你的记忆深处。几十年后,在我们心中,那不是热馄饨,那是朱砂痣、白月光。

絮叨良久,想必已勾起不少江浙沪朋友的食欲。其他的各地朋友也欢迎到上海来喝酒之余,一起品尝上海的各式馄饨,抚慰一下营养过剩的消化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