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开头我先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故事来自一篇新闻报道《我和我的11个孩子》,故事的主人公章胜子是一个底层农民。
她在二十年间,足足生了11个孩子。
11个孩子的出生,都是她在家里自己接生,3点钟生了娃,6点就开始忙着做饭,喂猪。
她从来都想不起来自己的孩子生日究竟是哪一天,因为家里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
也从来没有给孩子过生日的习惯,主人公章胜子说:家里穷,连鸡蛋都吃不上,哪里还顾得上孩子的生日。
家里穷,孩子们都早早的辍学。待在家里帮着父母干农活,稍大一些,就跟着村里年长的人外出打工。
这样一个穷苦的家庭,就算生一个孩子,都很难养育好,但是她居然生了11个,隔着屏幕的观众并不理解她的说法。
章胜子是这样说的:“当时想啊,存钱不如存人,有人才有盼头嘛。”
简单的一句话,透露了穷人爱生孩子的本质。
一、多生孩子,方能改变家族命运
越是贫穷的地方,越是热衷于生孩子。在中国农村,还有很多地方都是以人多为荣的。你的家族人丁兴旺,子孙满堂,大家就不敢对你怎么样,反之,你人丁单薄,就会处处被人欺负。
上层社会的精英是依靠脑力吃饭,越是社会底层越是靠体力吃饭,人即是劳动力,对于穷人来说,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劳动力。多生几个孩子,家里就多几个劳动力。反正是穷,拉扯一个孩子也是拉,拉扯四个也是拉,孩子长大了就外出打工,帮衬家里,日子总会好起来的。
而且生的孩子多了,孩子未来变得有出息的概率也会很大。哪怕是生了10个孩子,最后只有1个孩子长大后是有出息的,也是值得的。全家人都可以跟着沾光。但如果只生一两个孩子,那么能改变家族命运的机会就太小了。
孩子多了机会也多,长大后的孩子只要有一个是有出息的,那么一家都可以跟着“沾光”。
他们认为生孩子是让人生有盼头,存钱不如存人这个道理,也是这么算出来的。
二、重男轻女思想,促使孩子越生越多
虽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不少传统的旧观念已经渐渐消失。但奈何重男轻女的思想一直根深蹄固,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贫穷的地区,受重男轻女思想就越严重。
不管生多少胎,只要是女儿就是不行,就算是生十个女儿,也一定要生出儿子为止。有些人生了四五个女儿,年龄大了还是要继续拼儿子,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之所以这么热衷于生儿子,也并不是因为女儿不好。
而是在农村的大环境下,你如果生了女儿就会被别人看不起。还会被人背地里嘲笑说自己家断了香火。为了所谓的面子,一定要生出男孩儿。
在父母看来,女儿就是赔钱货。只有男孩才能养老。
这些原因无不在加重农村地区爱生孩子的现象,即使生的孩子越多,家庭条件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的改善。
越穷越生,越穷越生。
由于家庭环境贫穷,没办法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再加上家里的孩子众多,原本就紧张的教育资源就会更加无法落到每个孩子的头上。不少孩子早早的就辍学。
对于寒门学子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然而这条路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适用,读书也需要经济作为支撑。没有经济来源,连一家的温饱都成问题,上学读书也都是天方夜谭。
一代又一代,重复父母的老路。
何时能跨越阶层,走出大山,这也是未知。
那些出生在穷人家的孩子都怎么样了?
穷人家的孩子对于父母这种越穷越爱生孩子的做法,是原谅还是痛苦后依然选择感激?
为此我特意上知乎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有一名匿名用户这样说道:
作为穷人家的孩子,他也做不到感激父母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如果可以选择,他希望自己从未出生过。这样就不用为了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从从十八线小城市爬到大城市,过着人不人鬼不鬼的日子。也不用为了为了省几百块房租,住在离市区工作地点十万八千里的郊区,每天上班都要挤2个小时地铁。也不用为了生存,而呆在一个自己根本就不喜欢的岗位,更不用在遇见自己喜欢的男生时而因为贫穷而导致自己没见识而自卑......
贫穷带给孩子的伤害,一生都难以弥补。这种感觉太痛太痛了。
的确,现在的社会都太冷漠太现实,人人都在向前看,成年人尚且在苦苦挣扎,何况半大的孩子呢?又拿什么去承担这个生活的苦?
我还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2005年一个高中生,口袋里连2块钱的坐公交车钱,都没有。一边数站台,一边走回家的感觉吗?家到学校一共有12个站台,高中三年,便走了整整三年。这是就是穷。
自己从一出生家庭就很贫困,但这没办法改变。父母把自己养大,供自己读完书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今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再也不想自己的孩子经历和自己一样的童年。
在穷人家庭长大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敏感的心理,即使成年赚钱后,仍然进入高档的饭店就发憷,怕自己付不起,这种恐惧会由内而外的摧毁一个人的自信。
穷人家的孩子不读书,拿什么和这个残酷的社会去竞争?
回到开篇那个故事,章胜子和她的11个孩子。
大女儿16岁那年,愤然离家出走。只留下一句“一个礼拜吃饭只有10块钱,我天天在学校看着别人吃肉,你晓不晓得!”
老二成绩优异,却迫于家中实在太贫苦,最终含泪辍学,选择外出打工。
由于没学历没背景,初入社会的他受尽白眼,尝遍人间疾苦。
老四上中学时与人斗殴,被人连捅数刀,落下残疾。
老五、老六整日偷鸡摸狗,或混吃混喝.....
一家人尚且在为生活苟且,拿什么去追寻诗和远方?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之前看到有人做了这样一个假设。假设世界上的穷人都不生孩子,那就一定意味着能消除贫困吗?
显然,这个说法我认为并不成立。
穷困的产生,是社会结构问题和社会管理思维的综合结果,还有加上具体的个人因素。
如果穷人都不生孩子,这个世界上就剩下仅有的富人。那么这些富人就会变穷。企业的老板很有钱,对吧?但如果穷人都消失了,就意味着他没有了工人,也会变穷。就算用机械代替了人工,但是由于大批量穷人的消失,生产廉价物品的工厂也都会倒闭......
没有穷人,谁去养活富豪。在机制上,脑力劳动、决策层的从业者,其财富累积速度都是优于体力劳动者,但这些行业运行的基础就是需要体力劳动者。没人当电工,证券交易所电闸坏了怎么办?没人种地种粮食,富豪吃什么?
你把班级的倒数第一从班里踢出去,那还是有倒数第一。你最多能保证班里的平均分上一个档次,但是倒数第一始终是存在的。
而纵观网络,有一种论调很普遍,他们持有的观点就是“穷人不配生孩子,因为贫穷会代替传递下去”。同时在一些穷人遭受苦难的视频当中,下方的评论都是在指责父母就不应该把孩子生下来,孩子就算生下来也是受苦的言论。
这种观点乍看有道理,但个人认为实则谬以千里。
穷人就不配配生孩子吗?
确实有人不配生孩子,他们把孩子生下来就以为尽了抚养孩子的义务。
时刻压榨殴打孩子,这样毫无责任心的父母也大有人在。
在电影《何以为家》中,就血淋淋地讲了一个生而不养让人心碎的故事。
一名因持刀伤人入狱的12岁男孩赞恩,在法庭上起诉自己的父母。
法官问:“为什么要起诉父母?”
赞恩说:“因为生下了我”。
12岁的主人公赞恩出生在黎巴嫩的一个极度混乱的贫民窟。
在破败狭小的房子里,地板上站着七八个孩子。
家里凌乱不堪,为了防止最小的一个孩子乱跑,他的脚被父母铁链子拴住。赞恩和几个兄弟姐妹挤在一张小床上,与父母睡觉的地方仅有一帘之隔。
当其他同龄的孩子们都坐着校车去上学,赞恩却只能在杂货店打工。瘦小的身材拖着比他还重的煤气罐上门送货,没有人在乎他只是一个孩子。
晚上赞恩就和弟弟妹妹在来往的街上卖饮料,12岁的赞恩,老道的就像一个成熟的大人。
当赞恩向父母提出要上学的要求时,父亲却担心上学会耽误在杂货店打工,惹恼老板开除他。
母亲支持赞恩上学,并不是认为想让赞恩接受更多的知识,好好学习。而是因为只要上学,学校 就会发放免费的食物和衣服,就可以让赞恩把这些食物和衣物带回家。
赞恩的父母,只管生不管养。
孩子稍微能走路了就去打工挣钱,女孩长大了就嫁人。至于读不读书,赞恩的父母压根都没考虑过。
父母是这世上最没有门槛的职业,这是上帝赐给每个人的权利。可惜不是每个人都是资格做父母。
越穷越生,越生越穷,无限循环没有尽头。
想起很久之前看到过的一个广告。
记者问放羊的孩子长大想干什么?
孩子回答挣钱,娶媳妇,生娃,
记者又问生娃干什么?
孩子回答:放羊、赚钱。
诚然,在贫困家境出生的孩子,会遭遇太多苦难。但单凭物质财富评判是否有资格成为父母未免也太过片面。
如果穷,确实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困难,父母的思想,行为都会有很多局限,会对你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但是你的人生不单单是靠原生家庭决定的。别对不够优秀的父母那么苛刻。
我们出生贫困的家庭,就算你抱怨也没有用。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珍贵,成年以后其实更多靠自己去决定命运。
当然作为父母,也有责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当你有了稳定的经济基础时,再考虑组建家庭生孩子,这才是对彼此的人生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