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唐代诗人,他与另一位诗人合称小李杜他文采飞扬,辞藻华美,含蓄有味《阿房宫赋》正是其成名之作,而且这篇是我们高中曾经的必背文章《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当时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借古讽今,切谏时弊,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文观止哀江南赋序?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文观止哀江南赋序(古文观止杜牧之阿房宫赋)

古文观止哀江南赋序

杜牧,唐代诗人,他与另一位诗人合称小李杜。他文采飞扬,辞藻华美,含蓄有味。《阿房宫赋》正是其成名之作,而且这篇是我们高中曾经的必背文章。《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杜牧二十三岁。当时朝廷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借古讽今,切谏时弊。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蕃、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可见《阿房宫赋》的批判锋芒,不仅指向秦始皇和陈后主、隋炀帝等亡国之君,而且主要是指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我们一起学习《阿房宫赋》,感受诗人的丰富的想象以及辛辣的讽刺。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译文】:

六国灭亡,天下统一;蜀中树木砍伐一空,才得以建成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遮天蔽日。从疆山北开始起建一直向西延伸,直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河波光荡漾流入了官墙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走廊如绸带蜿蜒曲折,檐角突起,好像一只只鸟儿向空中高啄;楼阁密集依地势起伏,回廊勾连,飞檐如飞龙。回环曲折,像蜂房一样密集,如旋转的水涡,高高地耸立着,不知有几千几万座。长桥梁横卧水波之上,没有云彩哪来的游龙?不是雨后初晴,怎么会有彩虹?幽冥迷离,辨不清南北西东。歌台上歌声柔美,似和煦春风;舞殿中长袖清浚,拂动凄凄雨和风,一天之内,一官之中,气候竟然如此不同。

这一段主要是作者运用极其夸张的写法描写阿房宫的规模庞大,恢宏壮观。尤其是蜀山兀,阿房出,给人以想象空间。暗示统治者为了满足私欲,大肆建设,蜀山的树木也被砍伐一空,树木尚且如此,何况是劳苦大众,统治者役使了多少人力,榨取了多少血汗,葬送了多少生命。骄奢淫逸,可见一斑。

============================================================

【原文】: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译文】:

六国的嫔妃官娥,王子王孙,辞别故国的宫殿楼阁,乘车到秦国,清晨歌舞,暮时弹琴,成了秦国宫人。星光闪耀,是她们打开了妆台的镜子;好像碧云缭绕,是她们清晨梳理发髻;渭河中涨起一层油腻,是她们丢掉胭脂水粉;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突然骤起一阵雷霆声,是官车驶过;车轮声渐渐远去,不知驶往何处。宫女的肌肤容颜各显妩媚娇妍,久久伫立凝视着远方,盼望能得到皇帝的爱宠。有些官女,三十六年了,连皇帝的一面都没见过。燕国、赵国的收藏,韩国、魏国的珍宝,齐国、楚国的精品,都是多少年、多少代靠搜刮本国的百姓而聚敛起来的,可谓是堆积如山。一朝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便都被运到了阿房宫中。神鼎当作铁锅,宝玉当作石头,黄金当成土块,珍珠视为沙砾,随处丢弃,遍地可见。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很可惜。

不直说美人众多,却用明星、绿云、渭涨、雾横比喻妆镜、晓鬟、弃脂、焚椒,间接地写出美人之多。但还不止于此。而写美人,又正是为了写秦始皇。所以,接着便写“宫车”之过。“宫车”日日行幸,而宫人尚“有不见者,三十六年”,则秦始皇荒淫到何种程度,也就用不着说穿了。

从“燕赵之收藏”到“亦不甚惜”,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通过这一系列叙写,形象地点出阿房宫的用途,从而对秦始皇进行了鞭挞。没有抽象地发议论,而议论已寓于其中。读者不难看出:用人民的血汗凝成、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集中地反映着人民的苦难,也集中地反映着统治者的荒淫腐化。

==============================================================

【原文】: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译文】:

唉!一个人的心,同时也是千万人的心啊。秦始皇奢侈浮华,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庭;为什么向他们索取时一点儿都不允许,使用起来又像泥沙一样?阿房宫中架梁的柱子,比田里耕种的农夫还多;架梁的椽木,比织布机上的织女还多;钉头像仓库里的谷粒;瓦缝参差错落,比衣服上的丝缕还多。栏槛纵横交错,比九州的城郭还多;管弦的声音,比闹市上说话的声音还杂乱。但天下的人敢怒而不敢言,秦始皇的独夫之心,越来越骄横。陈胜振臂一呼天下纷纷响应,刘邦攻破函谷关,项羽一把大火,把阿房宫化作一片灰烬。

这一段写秦统治者的毁灭,向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敲响警钟。这里面用大量排比、比喻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秦爱纷奢的这一主题,为统治者大兴土木、不念民间疾苦寄以强烈的谴责。若是世人皆不敢言而敢怒,那么国家离覆灭也不远了。

================================================================

【原文】: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唉!灭六国的是六国本身,而不是秦国。灭秦国的是秦国自己,而不是天下的百姓。唉!如果六国国君能爱护他们的百姓,就完全有能力抵抗秦国的侵略。假使秦始皇也能爱护六国百姓,那么就能有足够的力量传到三世,甚至传到万世,谁能消灭它呢?秦人不知道哀叹自己的灭亡,而后人替他们哀叹;后人为秦朝的灭亡而不引以为戒,又要使后来的人再为他们而悲叹了。

这段主要分析秦国覆灭的原因,主要是实行暴政而不仁而爱民,最终让秦国走上了六国同样的灭国道路。令人深醒,发人深思。

感悟:作者洋洋洒洒千言,看似对于阿房宫的繁华、规模宏大的赞美,以及对于美女如云、珠宝满地的奢华的赞叹,实则为了讽刺秦朝的挥霍无度、劳民伤财、沉迷酒色、骄奢淫逸,也借秦朝的覆灭来警醒后人以古人为鉴,不要走秦国灭亡的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