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继续品读《论语》第十七篇“阳货篇”,本篇比较集中地记录了孔子对当时道德状况的批评及孔子对当下状况的道德标准,此外还记录了孔子生活中的几个生动事件等。

论语学而思篇和里仁篇 论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1)

上文品读了“《论语》:汝闻六言六蔽矣乎?”,文中提到孔子主动跟学生子路讲品德修养问题。

孔子问子路有没有听说过六言六弊。

“言”是美德,“六言六弊”就是六种美德和六种弊端。

子路说没听过。

孔子告诉子路,有关仁、智、信、直、勇、刚的品德修养。

孔子认为,这六种品德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能是僵化的、固定的、不动的概念。

如果一个人概念化、固化地看待品德,就很容易变成固定型人格,从而固执地追求某一个表象化的品德。

而学习是对于完善德行的重要辅助作用,六种美德必须用学习来统摄,如果不学习,这六种美德就可能转变成六种弊病。

没有绝对的真理,也没有绝对的人,无论是什么修养,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继续下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注译:

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

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

原文解析: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有感解读:

诗经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却最能表达人类的感情。

有一天,孔子突然跟学生们感叹:“你们这些年轻人,为什么不好好学诗经呢?诗经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是孔子认为诗的四个最重要的作用。

此外,我们可以从诗经中学到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

“可以兴”:“兴”是抒发感慨,引出话题,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如,我们跟别人说话的时候,可以先引用一句诗,然后再讲后边的内容。我原来主持节目的时候,也常用到起兴这种手法。上台先来一句诗,“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然后再讲当天的主题。

“可以观”:孔子认为可以在《诗经》中看到民风,比如了解一个地方的人在思考什么,那里流行的价值观是什么,人们是怎么表达思想和情感的。

《诗经》中的《风》有很多来自南方小国。在森林里,人们一边砍树、割草,一边唱歌;或者在水边,一边干着活,一边唱歌。周围都有绿色的植物,植被覆盖得很好,歌声不用太高,温声细语,悠扬动听。

我们听一个地方的诗和歌,就能感受到当地的民风。比如,太行山区的开花调,藏族地区跳的锅庄舞,都能让人感受到民风民情,这就是孔子说的“可以观”。

“可以群”:就是诗歌有凝聚作用,可以把大家团结起来。当一群人共吟一首诗的时候,情感会产生共振,形成集体认同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是出征之前,大家一起念的诗。

“可以怨”:人们通过诗提出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感慨。诗歌是社会非常重要的黏合剂、调味品,可以调剂社会氛围,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孔子希望年轻人多学点诗歌。孔子还讲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他对诗歌的推崇。

诗歌它能够熏陶人们的性情,对百姓有教育感化的作用。

诗歌中蕴含的真善美,为人们提供了向善求真的道德方向,给人们广阔的想象空间,能够创造性地激发人的内在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