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人间值得经典语录(人间不值得)(1)

2018年,火了一句“人间不值得”。该梗最早源自于著名脱口秀演员李诞的一条微博,他那句“开心点朋友们,人间不值得。”有一种看破红尘遗世独立的沧桑感,恰恰符合如今网络文化的“丧”趋势,该词走红之后,被网友们制作成了相关表情包,被大量使用和转载开来了。作为网络梗的使用常常和“生无可恋”一词的用法和含义比较接近。

后来,李诞本人为了避免太过负能量,对这句话的含义做出了自己的解释“人间不值得的意思不是你要放弃。而是说,你做了该做的事情之后,就不要执着,如果没有得到一个好结果,就健康地活着。”他试图把一句本来很“丧”的话变得很“佛系”。不过,我对他的过度阐释不感兴趣,网络上的各种魔性流行,背后都是社会大众情绪的某种宣泄。这句话为什么流行起来的社会土壤,才是我感兴趣去探究的。

“人间不值得”的对立面是什么?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是“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是“去爱吧!像不曾受过伤一样”。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匮乏的、稀缺的。人间不值得,是隐藏起情感,相当于在神经过敏中,当预期到在社会博弈中,在和别人的互动中自己会受伤时,在精神上、行为上主动去变得冷漠,变得铁石心肠,变得刀枪不入。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变得越来越狠。狠体现在从制度安排,到利益分配,到经济增长方式,到食品生产,到人际关系,到人们的行为、心态的方方面面。置身于这样一个变狠的社会里,人们要在心理上生存,防御性也越来越强,在“被逼”之外,也倾向于主动去培养某种薄情的社会性格。我认为“人间不值得”成为网络流行语,呈现的社会情绪不仅仅是“丧”(凡事不必在乎),更是“变狠”(什么都不值得在乎,世界不美好,生命不值得),这样心态的人正越来越多。

人间值得经典语录(人间不值得)(2)

这是多么可怕的流行!只因人世寡情,于是不得不薄义,举目四顾,累觉不爱,提醒自己:值得托付两行浊泪的物事本来就少,而且感情太充沛了很容易骑虎难下,于是在锱铢必较的社会里,一颗心被训练得越来越“坚硬”。

可是,仅仅只是活着,就值得感谢了不是吗?就算公害与令人恐惧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世界依然如此美好。即使是早已见惯的,天上的星辰,若是想着一年或许只能看到它一次,仍会满心感动吧?你看骤雨过后的池塘中,那些挞挞跳动的青蛙,为什么要叫个不停?它们究竟有什么值得欢唱?这些小生灵的歌声不仅只是表明它们在池塘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是为吸引一个伴侣,而且是出自于自发的欢喜与乐趣。那是经过长时间的炎热之后,因得到清凉和湿润的欢庆颂歌,是出于它们自身存在的欢喜,无论这种存在是多么的短暂。我常常觉得,看着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它们圆圆的眼睛里透出的那种纯稚的表情,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那是我们孩童时代常有的表情。只是,我们长大了,我们变得聪明世故,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孩童时代,我们也丧失了生命欢乐感的真切体验。长大了的我们常常说,我怎么快乐得起来啊,我的生活里有那么多残缺、那么多烦恼、那么多痛苦!看着红尘滚滚人世间,只看到欢乐遁去,绝望横生。

生命本身是个奇迹,生命本身值得欣喜,仅仅是生命本身,就值得我们欢乐。天空之下,大地之上,生命本身流溢的欢乐(哪怕非常短暂),需要用什么(薪酬、职级、名望、囤积的财富、征服异性的数量)来衡量值得不值得?欢乐是为了生命本身,是生命本身的驱使,这原本是个多么简单多么朴素的道理啊!但我们今天,总是上来就一番计算,看值得不值得。

人间值得经典语录(人间不值得)(3)

其实,生活若没有意义,则更值得我们去经历它,“反抗荒谬”在另一种意义上给生活赋予了“价值”。有些意义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显现,活着可以发现、遇见、知道许多东西……人生可能会空过,也许最终我们并没找到意义,但还是值得走完这一程。还可以留下点东西,让世界变得不一样,让世界变得更值得活。想起以前看过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执导的一部《第五元素》,派来地球拯救人类和宇宙的"第五元素"却被恶势力击落,被炸得只剩下一块组织细胞。绿眼睛的生物工程科学家利用残余基因,复原了“第五元素”,为她重塑了肉体,以人类形态出现的,是一个红头发的天真好奇的蓝睛女孩子,被命名为莉露。第一口氧气的甜蜜,对新世界的慌乱和懵懂,咿咿呀呀的星际语言,她睁开那双清澈无邪的眼睛,在培养舱中诞生,纯洁而柔弱。当学习人类历史时,莉露在电脑里输入“战争”,显示屏不停的闪过人类战争的惨景,晶莹的泪水从她的脸上无声滑落,她为人类的暴行和无知杀戮的一幕幕所震惊,“人类有什么值得拯救的地方呢?最终你们还是要自我毁灭”。她的哭喊回荡在埃及空旷而神秘的金字塔里,死星5分钟后就要撞到地球了,她问人类英雄柯本,为什么要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到处都是战争,人类造的东西都是有毁灭性的,她要柯本给她一个理由,柯本说,是爱。

如果柯本对泪流满面的莉露,说出的是,人间不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