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西门宝塔传说(高邮龙虬三槐堂)(1)

  一、记得本人在11岁左右,听庄上的一个外号叫王大话的老人,实名叫王步怀,谈“三槐堂”的故事。70年代农村条件有限。电和自来水当时还没有通,夏天炎热,整个庄上的人一般吃过晚饭都坐在风口处乘凉,谈古论今,根据王大话说:江淮地区的王姓三槐堂祖先就出生在高邮东乡的赖鹰庄,明末清初就建有王氏祠堂。

  传说宋朝时,我们的祖先王祐是一个文人。素养品德高尚,认为天命有常,因果报应,崇尚仁厚(义)忠厚的德行,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当他为官后,立志勤政为民,从而为子孙积福,知之必贵,一定有位列三公的,就在家后院栽了三棵槐树,此树作为见证,所谓三公,过去的正三品,老祖宗已在他儿子王旦公得到应验,王旦官居宰相,位列三公,故有“三槐堂”由来。三槐王氏的五世孙王巩为官清廉,深受皇恩,皇帝御封“三槐堂”,传说我们王氏祖先在朝为官后告老还乡,由于政绩突出,皇帝御封见官大三级,晚上夜间,只要见到是三槐堂的灯笼,县城门无条件开门放行,这就是见官大三级的好处。传说王氏的先人是个被皇帝御封的一名秀才,他年年上京赶考,年年名落孙山,快要70多岁,已白发苍苍,他还要上京赶考,巧遇之年,皇帝微服视察考场,看到年纪这么大还赶考,就问老先生你这么的岁数,还来赶考啊,哪知老人慧眼,急忙下跪叩拜,我主江山万万岁,我就考万万年,皇帝大喜,考虑年纪大了,就当面御封他见官大三级。

  一、传说,王氏的后人是退隐回家建了一个祠堂,王氏祠堂同时还有当时皇帝御笔赐封的“三槐堂”金匾,就是现在的龙虬赖鹰庄王氏“三槐堂”。

  二、神话传说祠堂西侧有个牛汪塘,过去牛是农民的大型耕田用具,夏天炎热,到了晚上,为了避蚊虫、苍蝇,也就是泥浆水,牛进水塘,身上会染上一层泥,从而达到防蚊虫目的,据说日间只(有)八头牛,到了夜间就是九头牛,其中有一头是金牛,不知道是哪一条,白天仍是八头牛。

  三、祠堂的毁灭是由于王家有一位老人过八十大寿,正逢连续阴雨,过去旧社会都是烂泥路,好天像菱角,下雨像糍粑,下雨之后,道路无法行走,为了亲戚朋友方便,更显王氏气派,于是开仓用稻谷铺路,奢华浪费,触动神灵,破了好的风水,从那时起,王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大概在清朝中后期,因遇战乱,相传百里的王氏祠堂又被战火毁于一旦……后人在朝为官(大臣),后来两家又在南京乌衣巷合建一座王、谢祠堂,直至目前祠堂仍完好,一直供奉天下游客参观瞻仰。

高邮西门宝塔传说(高邮龙虬三槐堂)(2)

  相传千年的高邮龙虬—赖鹰庄这里建起了一座三槐堂祠堂后,凡是里下河地区的三槐堂王氏子孙,如:兴化、宝应、江都、安徽天长等地王姓,每年清明节前三日各地都派代表到我们高邮赖鹰庄祠堂来祭祖,祭祖的人群络绎不绝,据说赖鹰庄的王氏祠堂可能是苏北地区最大的王氏祠堂。根据老人讲,高大的祠堂内,供奉着历朝历代的老祖宗牌位,正大门门口上悬挂着一对笆斗大的灯笼,灯笼印有四个大字“植三槐堂”,在祭祖期间,供会者都有整猪、整羊及其它供品,祭奠亡灵,还有香火做会,大烧猪,每逢做会,这里都是热闹非凡,这种祭祀方式,植三槐堂原郭集毛港村王氏子孙一直都保留至今。

  关于祠堂的传说:1、祠堂由于建在赖鹰庄这个风水宝地上,风水大师逊言:日后王氏子孙定有九斗九升菜籽官,时也就有了镇祠之宝,九斤九两金榔头,表示王氏子孙有一锤定音镇三公之说,从古代到现在王氏子孙在朝中,在中央直到基层做官的人数不计其数,也就印证了九斗九升菜籽官先兆。

  此外,社会上一直流传数百年的江淮方言“五王”、“八侯”然出自我们高邮东乡的赖鹰庄(又称苏赖鹰庄)。王姓有五大天王之称,苏姓有八侯称霸,在那种封建年代里,王、苏两大姓独霸一方,其它异姓不敢惹王、苏两姓的。

  王姓有人在南京总统府做官,苏姓也有人在朝廷中做过官,因朝中有人,后来赖鹰庄的王云峰、王步偕叔侄俩均被推荐为国民党中央政府国大代表,相等于现在的中央代表。解放后,王云峰已病故,王步偕则被一名新四军北撤干部的包庇开一张证明给他逃离家乡,这名北撤干部叫李鳌是淮阴人,以后被上级领导知道说他包庇坏人,后来被押到董个团执行死刑,被除奸,当时,大约三十左右还未娶妻房,为了包庇王步偕一个人,这个独子的李姓人家绝后了……

  再说王苏两家当时的势力确实很大,这两家远在他乡的亲戚朋友在他们当地惹祸端,都会沾光,都来请他们去摆平。

  以上就是王姓“三槐堂”故事的由来。

  此文出自《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第六期。 版权为作者王长虹所有,未经作者同意,切勿转载!文章配图,如涉及版权、人物肖像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原创美文征集:欢迎投稿1027632695@qq.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