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春日偶成》[宋]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译文】淡淡的云在天上飘,风儿吹拂着我的脸庞,不知不觉中已近正午。我在花丛间穿行,堤岸两旁的柳树吸引了我的目光,柳树婀娜多姿,细长的柳条轻轻地吹拂着堤岸。迷人的景色让我陶醉,不知不觉中走了很远很远,都过了前面的小溪。当时的人不理解我此时此刻我内心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年轻人的模样,趁着大好时光忙里偷闲呢。

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才知人生难:时人不识余心乐(1)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愚见】这是一首描写春天郊游的心情以及春天景色的诗,诗人用朴素的手法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和诗人自得其乐的心情融为一体。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这句写诗人春游时的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绚丽的春景图: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近”、“过”这二字很巧妙,表达了诗人信步漫游、沉醉于春景的状况。诗人只顾欣赏春景却忘了时间,迷人的景色让他陶醉,等他清醒过来时已经近午天了。同样,诗人只顾欣赏春景却不知道走了多远,等他清醒过来时才发现已经走了很远很远,过了前川。这两句诗明里是描写云风花柳等自然景观,暗里表明了诗人安逸悠闲的生活格调。正是因为格调,才使他几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达到了陶醉的境界。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现在看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是件惬意的事。但是在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干的,而须眉长者只应该一本正经才行。程颢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他写这首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一位须眉长者,可他仍然无法抗拒大自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一些为“时人”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自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一般“时人”的嘲笑与讽刺。我甚至认为是对当时封建观念的一种挑战: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而压制自己的情感。

【说明】图片及部分文字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我只是普通的诗词爱好者,请宽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