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了解到范仲淹,大多是通过课本里的诗词及《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世界公认最强进士(这个家族很厉害)(1)

那么,范仲淹为何能在千年后的今天仍为后人津津乐道呢?

这就要说起他的家族了。

范仲淹所在的范氏家族,历经八百年风风雨雨仍长盛不衰。在科举盛行的旧社会,范氏家族总共诞生过八十位状元和四百多名进士!显然,这一成绩足以让许多文学世家相形见绌。为什么范氏家族能如此兴旺呢?范仲淹的身上又有哪些值得后人效仿的品质呢?

世界公认最强进士(这个家族很厉害)(2)

首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积极悲观主义情怀。

抛开主观因素来看,《岳阳楼记》成文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就是规劝好友。

范仲淹的铁哥们滕子京仕途不顺,被打发到巴陵这个在当时属“不毛之地”的荒僻角落。文人雅士,陷入这种境地时往往会有踌躇满志,一肚子抱负无处施展的困顿,蒙受巨大打击。

作为滕子京最亲近的人之一,范仲淹一直想找机会和他说说心里话。值此之际,滕子京刚好寄来一封《求记书》,范仲淹立即想到结合这篇游记,巧妙地帮助好友走出困顿。

透过对洞庭胜景一阴一晴的描写,范仲淹想要对滕子京表达的东西是:人生就像这人间胜景,有时风雨有时晴,人总有高低起落,是以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一个超脱物外的淡泊之人。

一般而言,人有两种:

一种是乐观主义者;

一种是悲观主义者。

所谓乐观主义,就是在看待事物时总会观察到好的那一面,悲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看待事物时优先思考有害的那一面。事物都有两面性,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只是角度不同罢了。

如果一味地追求乐观主义,那么就会沉沦于快乐变得盲目;一味地追求悲观主义,又会对前路丧失信心,变得伤春悲秋。

很少有人知道,还有一种夹杂在二者之间的处事态度,是为“积极的悲观主义者”。在遭遇某一事件时,优先考虑到该事件所引发的最坏结果。倘若,这个最坏结果是你能承受的,那么便抛弃一切顾虑,放手大胆地去闯。只要在过程中,付出努力,得到的结果总不会比预想的结局更糟糕。

当然,只是谈及理论,未免有些苍白无力,我们不妨来举个例子。

演员韩雪就是一名典型的“积极悲观主义者”,在某次担任某电视剧的制片人时,她想要使用当时还不盛行的“4K分辨率”来进行拍摄。由于当时的4K技术尚未普及,所以,拍摄所耗费的资金是个天文数字。一旦这部电视剧没能引起反响,无疑韩雪从业十余年的积蓄都要付诸东流。韩雪认为,自己能承担这一失败,所以,她便放胆去做了。当然,在今时今日的角度看来她收获了成功,但即便电视剧并未热播,她亦不会因此而困顿。

范仲淹的处事角度何尝不是这样?

在他看来,国家的未来充满了艰辛和困难,但他却没有像那些悲观主义的文人一样沉沦,而是抱着这份忧虑,做好力所能及的本职工作。

积极悲观主义,就是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写一地鸡毛的未来。

世界公认最强进士(这个家族很厉害)(3)

其次、则是范氏家风带给后世的思考。

范仲淹绝非官二代、富二代,两岁的时候便死了父亲。为了带着孩子活下去,其母谢氏只能改嫁到朱家。谢氏与孟母差不多,一生勤勤恳恳,致力于将孩子教育成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男子汉。范仲淹的继父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是范仲淹一生的榜样。

在父母的影响下,范仲淹成长为正直且有思想的大好男儿。虽说范仲淹常年外出做官,工作上比较繁忙,但他仍会抽出时间给子女写信,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遇到的挫折、经验,做人的道理、不足都会写在这些书信中,为子孙起到示范作用。

在教育子女方面,范仲淹严守一大原则,“以身作则”。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他绝不会强加于后人身上。这份品质,自然离不开继父朱文翰的影响。范仲淹认为,只有自己行的端走的正,才能在子女的心中树立榜样。

最难能可贵的是,范仲淹虽生于理学盛行的年代,但他却懂得因材施教。在当时,大多数显贵父亲都会独断专行地为子女决定人生轨迹,为他们规划人生。范仲淹则不然,他虽对四个儿子寄予厚望,但他的教育却贴合每个儿子的性格特点,让他们从事感兴趣的事业。

景祐二年,范仲淹调任开封,担任知府。当时,他派儿子范纯仁送五百斛小麦往苏州。在运输小麦的过程中,善良的范纯仁遭遇了落难的海州通判石曼卿,于是,便将所有小麦作为资助,馈赠给友人。

回到家中后,范纯仁将情况汇报给父亲,范仲淹却说为何没有将运输小麦的船一并送出去,与人方便。当范仲淹听到儿子已将小麦连同船一并送出后,夸赞儿子做的不错,并告诉他扶危济困的道理。

家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身作则和因材施教是家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高晓松母亲张克群的教子之道,就与范仲淹有异曲同工之妙。

高晓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小时候他的家中有许多藏书,不光是房间里,哪怕是走廊上也堆积着书。当时还没有搜索引擎,所以,高家的书目就是一张张地小卡片。年轻的高晓松,经常随手拾起一张卡片,从上面选一本感兴趣的书,一读就是一整天。因为家中书香气十足,所以,高晓松便潜移默化地爱上了读书。

张克群本人表示,其他家庭的父母也喜欢让孩子读书,但他们平时非但不读书,还会在家中打麻将。在这种环境下,想要指望孩子爱上读书,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高晓松父母的娱乐活动是读书或听音乐,高晓松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了喜欢读书听音乐的习惯。

前文中我们提到,范氏自范仲淹之后,人才辈出,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家风。人就像花朵,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何其重要!环境是一个人生活空间的保证,又是提供发展方向的平台。家庭何尝不是一个小社会呢?想要了解一个人,只需看他的家庭情况即可管中窥豹。

世界公认最强进士(这个家族很厉害)(4)

最后、办事而兼传教之人。

主席在提到我国历史时,说他最崇拜的古人只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范仲淹。“办事而兼传教之人”,正是主席对范仲淹的评价。范仲淹的实绩有太多,出于篇幅有限不便赘述。

那么,范仲淹“传教之人”的身份又是如何奠定的呢?

能在做好自己的同时带动他人,这才是最优秀的人。可以说,范仲淹为人处事的准则影响了北宋的士大夫,甚至一度改变了北宋官场的风气。中国封建王朝“重武轻文”的开端,大抵要从北宋说起。抛开武人对皇权造成的隐患不谈,武人的存在亦会给国家安全造成隐患。

唐朝中后期武人当道,这些缺乏文化教养的武官目无法度,势力膨胀,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危害。赵匡胤曾说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百余,分知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因此,宋朝的赵皇帝们对文人寄予厚望,为文官提供了古往今来最好的生存环境。

那么,范仲淹为大宋官场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呢?

这仍要从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说起。实际上,这一名句并非范仲淹的发明,而是欧阳修的人生信条。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范仲淹与欧阳修是知交好友,在政治之路上二人无数次地荣辱与共。欧阳修听说范仲淹被调派到苏州,是以给好友写了封信:“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则虽有东南之乐,岂能为有忧天下之心者乐哉。”这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观念的原始出处。

欧阳修的人生,将这一信条贯彻始终。然而,范仲淹不但能践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信条,还能将这一信条传给自己的子孙及后世的士大夫。显然,单凭一个人的力量,改变社会现状弥足艰难。但是,若能调动一群人的力量,这件事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范仲淹之情操,就像他在景祐元年范氏先祖祠堂所写的那首《君子树》一样:

“二松何年植,清风未尝息。天矫向庭户,双龙思霹雳。岂无桃李姿,贱彼非正色。岂无兰菊芳,贵此有清德。万木怨摇落,独如春山碧。乃知天地威,亦向岁寒惜。有声苦江河,有心若金璧。雅为君子材,对之每前席。或当应自然,化为补天石。”

世界公认最强进士(这个家族很厉害)(5)

以身作则的范仲淹,以自身为榜样成了大宋乃至后世士大夫的“传教之人”。他的处世信条,不但在当时为人学习,更适合今时今日的我们效仿。

参考资料:

【《宋史》、《岳阳楼记》、《宋明臣言行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