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林和刘娟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一起上的小学,一个班级读的初中,他俩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起长大的。据刘娟回忆,很小的时候,她和李长林一起过家家,她就给李长林当媳妇。读初中的时候,刘娟还给李长林写过纸条,她说长大了要嫁给李长林做堂客。初中毕业后,两个人又一起下乡到云南当了兵团知青,可最终两个人却没能走在一起,为此,刘娟愧疚了大半生。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一对情侣劳燕分飞?今天咱就听当事人刘娟讲述她和李长林的那段知青往事和坎坷的人生情感经历吧。

永远难忘1971年3月22日的那天上午,就是在那个风和日丽的阳春三月,刘娟和李长林在父母亲友的陪同下,来到了重庆菜元坝火车站。那年,刘娟和李长林都是十六周岁。

西双版纳知青当年死多少人(两人一起下乡去云南)(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那天,站台上人头攒动,人声嘈杂,刘娟和李长林挥泪和父母亲人告别,李长林帮刘娟提着那个黄帆布旅行包,登上了重庆开往云南的火车。汽笛一声肠已断,随着列车的缓缓启动,车厢里顿时哽咽声一片。那天,刘娟第一次看到了坚强乐观的李长林抹眼泪,刘娟也是第一次在众人面前失声痛哭。

火车到达昆明后,大家在昆明住了一晚,第二天又坐上了敞篷卡车。经杨武,过思茅,满载知青的卡车昼行夜宿,历时六七天的时间,大家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到达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县城,刘娟和李长林他们被分在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的下属连队。

在勐腊县城做了短暂的停留,大家继续前行,最终到达了目的地——十四营某连驻地,李长林他们一帮十六七岁的孩子,摇身一变,就成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兵团战士。

来到兵团后,连队指导员做了简单的欢迎仪式,连长也致辞对新来的战士表示欢迎。欢迎仪式结束后,老战士(之前来的战士)帮大家拿着行李,走进了营房。

连队的营房就是几排茅草房,墙体材料是树木和竹竿,墙壁是用竹篱笆围起来的。走进营房,能看到外面透进的光线,室内更简陋,搭建床铺的竹竿和木头都是新砍来的,床铺上面铺的竹片也是新鲜的,室内阴凉又潮湿,给人一种阴森森的感觉。

老战士帮知青把行李放在床铺上,就都出去了,刘娟铺好自己的被褥,把那个大提包放在自己的床铺下面,她看着苍凉简陋的宿舍正在难过,只听外面喊道:“新来的战士都出来集合,出来领取劳动工具。”

到达兵团的第一天,新来的知青们一人领到了一把砍刀和一把锄头。然后,在老战士的指点下,大家都到附近的山坡上砍来细竹竿,李长林先帮着刘娟把蚊帐撑起来,然后又把自己的蚊帐撑起来。西双版纳的蚊子多,没有蚊帐,晚上根本无法入睡。

第一顿晚餐主食是香喷喷的白米饭,卷心菜炖猪肉,还有菜汤。住的条件是简陋了一些,可吃的伙食确实不错,新来的知青们都很高兴。一位老战士听两名新战士说只要天天有肉吃就行,睡草棚就睡草棚吧,反正在哪都是睡觉。那位老战士苦笑着对他俩说:“今天是为你们接风洗尘,我们也跟着沾光了,还天天吃肉,能天天有顿菜吃就不错了,别光想美事,还是先做好吃苦的准备吧。”

听了那位老战士的话,李长林他们虽然是半信半疑,可心里还是凉了半截。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刘娟要去刷牙洗脸,她刚蹲下想在床底下的提包里拿牙刷牙缸,隐隐约约看见一条小蛇盘踞在她的提包上,正朝着她吐信子呢。刘娟吓得头皮发麻,捂着嘴跑出了女生宿舍。

很快,李长林和两名男知青就跟着刘娟跑了过来,后面还跟着两名老战士。刘娟站在门口问了一声,确定大家都穿好了衣服,李长林他们才拿着竹竿和砍刀走进女生宿舍,来到刘娟的床前。一位湖南籍的老大哥蹲到床前低头仔细一看,是一条无毒的小青蛇,他伸手捏着那条小蛇的脖颈儿,把那条小蛇扔在了山坡上的草丛里。虽然是一条无毒的小青蛇,可女生们都很害怕,大家都要求连长想办法把她们宿舍的竹篱笆墙封闭起来,免得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

刘娟他们所在的连队驻地在勐腊县城北部,离中缅边境二三十公里,当时他们生产建设兵团的任务就是砍坝烧荒,兵团战士的主要任务就是开荒栽种橡胶树。经过短暂的军训学习,新来的知青也和老战士们一起上山砍坝了。上山砍坝的头一天,新来的重庆知青每人都领到了一个斗笠和一块塑料布。

砍坝就是到山上砍除灌木丛生的植物和树木竹子,为栽种橡胶树清理场地,砍坝有多危险有多辛苦,没有亲身经历是难以想象的。为了照顾新来的知青,连长让老战士带领新来的知青先学习砍低矮的灌木和竹竿,让老战士砍大树。

一天下来,新来的知青们手上都磨起了水泡,个个累得腰酸背痛,回到住处,李长林他们躺在床上就睡着了,吃饭都没叫起来。刘娟她们几名女生,躺在被窝里哭到半夜。来兵团之前大家虽然都做好了吃苦耐劳的准备,可没想到兵团的劳动强度会这么大,生活环境会这么艰苦。

老话说既来之则安之,就算再苦再累,也要坚持住。因为除了坚持,没有别的选择。好在连队的老战士对新来的知青都很关照,连长指导员也很关心新战士,团里的参谋长邓子英还亲自到连队来为新战士们鼓劲加油,为大家送来了慰问品。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新来的重庆知青在战友们的关照帮助下,渐渐适应了繁重又艰辛的生产劳动,也慢慢适应了艰苦的生活习惯。只是后来的伙食一直搞不上去,兵团战士出那样的苦力,时常是一碗菜汤一碗饭,别说吃猪肉了,有时好几天都吃不上一顿菜。就算有菜,也是清水煮菜加咸盐,菜汤里几乎看不到一个油花,大家都叫苦不迭。

西双版纳知青当年死多少人(两人一起下乡去云南)(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一次李长林跟着副连长去县城为连队拉大米,路过供销社时,李长林买了两个午餐肉罐头装在了衣兜里。回到连队驻地,利用晚饭后的时间,李长林把两个午餐肉罐头偷偷送给了刘娟。拿着李长林送的那两个午餐肉罐头,刘娟哭得稀里哗啦,她说好久没闻到肉味了。

1973年5月份,刘娟和李长林终于可以回重庆探亲了。那次回重庆探亲,李长林在当地老乡家买了一些木耳和土特产,并答应那里的老乡,回来时给他们带重庆的礼物回来。回到重庆,刘娟的母亲搂着刘娟哭了好久,她说一定要想办法让女儿尽早回到重庆来。那次回重庆探亲,李长林给了刘娟很多照顾,他抢到的座位让刘娟坐,往返途中,也是李长林帮着刘娟背行李,刘娟除了感动就是感激,她说等以后结婚了,一定加倍回报李长林,自己一定做一个合格的堂客。

那年9月份,在山上砍坝时,李长林被顺山倒下的一棵大树砸在树下,当场昏了过去,战友们把他背下山,送到县医院做了全面检查,李长林左手臂骨裂,左小腿骨折,其他没有大碍。在医院住院治疗一个半月后,就回到了连队驻地。住院期间,刘娟一直在医院陪护。

三个月后,李长林才扔掉了拐杖,走路还是一瘸一拐的。后来去医院复查,医院的医生说恢复得还可以,但要有个心理准备,有可能会落下踮脚的后遗症。

从那之后,李长林就不上山砍坝烧荒了,连长安排他到炊事班帮忙做饭去了。自己当了炊事员,李长林还是尽可能地关照刘娟,司务长有时进城带回几个鸡蛋或一些糖果,李长林自己舍不得吃,也要偷偷摸摸送给刘娟吃,两个人的感情在迅速升温,每天晚饭后,就算再累,两个人也要到营房路口的那棵大树下坐一会,说说知心话。

到了1974年冬季,刘娟和李长林所在兵团取消了兵团建制,他们兵团战士都划归到勐腊农场,成了农场工人。李长林因为腿伤留下了后遗症,走路还是有一点踮脚,场部领导就安排他到分场小学做了一名小学教师。刘娟因为平时表现出色,场部领导就安排刘娟到苗圃负责育苗工作,她再也不用起早贪黑顶风冒雨到山上砍坝刨挖树穴去了。

1976年春天,刘娟突发高烧住进了医院,医院的诊断结果是急性黄疸肝炎,病情较重。在医院住院二十多天,才好转出院。那年秋天,刘娟又患上了疟疾,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病情好转,但刘娟的体质却越来越差,也明显消瘦了。后来,医院给出建议,建议她办理病退手续回重庆养病,毕竟重庆的医疗水平要比勐腊县好很多。

那年年末,刘娟办理了病退手续,回到了重庆。离开西双版纳时,刘娟依依不舍地对李长林说:“长林,你要照顾好自己,我回重庆等着你。”

半年后,李长林接到了刘娟母亲寄来的挂号信,她的意思是自己的女儿在重庆,李长林在西双版纳,两地生活也不方便,婚后也不会幸福,希望李长林重新考虑个人婚姻问题。没看完刘娟母亲的信,李长林就明白了刘娟母亲的意思,这明明就是一封绝情信嘛,肯定是刘娟的母亲嫌他李长林成了残疾人。

1978年秋天,在学校校长的撮合下,李长林征得父母的同意,他和一名当地的农场女职工结为了夫妻。那个女职工比李长林小两岁,长得说不上漂亮,可她很善良也很温柔,里外都是一把好手。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也很快乐,自己的腿伤留下了后遗症,人家不嫌弃,李长林很感激也很知足,他说一定会珍惜这份感情的。

到了1979年5月份,当年和李长林一起到西双版纳来的重庆知青基本都回重庆了,李长林因为和当地人结婚,他也就放弃了回重庆的念头。那年6月份,刘娟突然来到了勐腊农场,她质问李长林为什么不回重庆?为什么和别人结婚?原来她母亲给李长林写信,刘娟并不知情,等重庆知青返回重庆后,刘娟才知道李长林已经和当地人结婚了。

刘娟看完她母亲写给李长林的那封信后,抹着眼泪离开了勐腊农场。回到重庆,刘娟大病一场,在床上躺了半个多月。因为这件事,刘娟给她母亲闹了好久,她也为此愧疚了大半生,一直觉得愧对李长林。到了1983年秋天,二十九岁的刘娟才和单位一名同事结婚登记,要不是父母逼她结婚,她还不会结婚的。

西双版纳知青当年死多少人(两人一起下乡去云南)(3)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讲述完自己的知青往事和人生情感经历,刘娟眼眶里溢满了泪水,她说一想到和李长林从小到大的情感经历,她心里就很酸楚很难受,她和李长林的感情是很深厚的。她说都怪她母亲写的那封信,导致了一对情侣劳燕分飞,至今她还为此事感到愧疚。好在李长林的婚姻幸福美满,李长林也原谅了她,她心里还好受一些。

李长林退休后,才和他妻子一起去了昆明。

目前,李长林和他老伴都在昆明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一家人其乐融融,生活得很幸福。刘娟也和李长林保持着密切联系,2020年夏天,她还去昆明看望了李长林一家。彼此都安好,刘娟心里也就没有什么负担了。刘娟说,她虽然没能和李长林结为夫妻,可她还是很珍惜当年那份纯真的感情的。

作者:草根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