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家孩子从小就得干活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1)

莫惹古的家在山上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德昌县宽裕镇,32岁的彝族人莫惹古的家,就在这里的半山腰上。

莫惹古的家是就地取材的土坯房,五年前盖起来的,遮风避雨没有任何的问题,夏天住着也很凉快,不过到了冬天这样的房子就没有了优势,抗震能力也很差。

山上一共住了四户彝家人,莫惹古住的地方最高,旁边是被挖空的一条深沟,红土无奈地裸露着,和周围茂密的植被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

鸡和鸭在门口悠闲地踱步,只要陌生人不是太靠近,它们根本就不会太在意。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2)

彝族的孩子似乎都有着明亮的大眼睛

丈夫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莫惹古和四个孩子。屋外,莫惹古正在收拾衣服,屋内,四个孩子围蹲在地上,就着一锅白菜,咀嚼着米饭吃得津津有味。

一台很有年代感的老旧电视,正在播放战争题材的影视剧,除了夹菜,孩子们的目光就没离开过屏幕。因为有着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这些彝家孩子,尽管穿着破旧,个人卫生也很不注意,还是让人觉得得想靠近“可爱”的他们。

也许是很少见陌生人,彝家的孩子怕生,会躲着远远地偷偷看,一旦被注意到,他们就跑开,不过好奇心会让孩子们在你身边打转,而不会离得太远。

土坯房里没有什么值钱的家具,甚至能不能用家具这个词来定义房子的摆设,都需要考虑一下。屋子一角的地上,放着很多莫惹古和孩子们采回来的鸡枞菌,在山里面生活习惯了,这些孩子奔跑起来快得惊人。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3)

▲莫惹古

莫惹古会说汉语,只是不太标准。她说四个孩子最大的也就是四年级,开学的时候要去很远的地方上学,来回走山路大概要走三四个小时。孩子们的成绩应该还可以,这一点可以从墙上贴着的很多奖状看出来。

山里的彝家孩子从小就得干活,大的带着小的,放羊做饭,这些莫惹古都不用太操心。之所以不愿意搬到山下面居住,莫惹古说她在山上养牲畜比较方便,当然也不需要经常下山,隔一段时间去镇上赶场,一次买好家里的生活用品就可以了。

羞涩因为没有走出过大山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4)

彝家的孩子对陌生人充满着好奇,想接近又怕接近

一座山,也许就是彝人讲不完的故事。

从莫惹古家出来,几个孩子一直尾随着,你只要回头看,他们就大叫一声欢乐地消失在丛林里,在抬头的时候,几个孩子会莫名其妙出现在不远处的前方。

再走远的时候,莫惹古的孩子突然大声说了两个字“再见”,对陌生人,彝家的孩子或许很想热情地将之留下来。

7岁的叶小兵家离莫惹古家并不远,他和其他几户人家居住在一起,这里的孩子自然就多了一些。一身补丁的衣服,黑黑的小手,困惑不安的眼神……即使是热情邀请孩子们唱一首彝族歌曲,也会被害羞的摇头取代。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5)

彝家的孩子可能都不知道面对镜头对他来说会意味着什么

山下裕民村的彝族人相对多了起来,据说这几年国家对彝族都有大幅力度的扶贫补贴,所以彝家人的日子比较以前是好了很多。只是有些观念还需要进一步改变,有汉族的村民说,遇到一些小的感冒之类,至今还有部分彝族人相信迷信,而不去看病。

村口的土坡上,新栽种的桃树长势很好,据说这里日后会被打造成十里桃花的美景。正读初二的彝族孩子苦小路坐在土坡上正在纳凉,即使读过书,十几岁的少年还是显得腼腆羞涩。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6)

吉克曲折(黑色衣服),和哥哥吉克拉杜

比起苦小路,村子里16岁的吉克曲折,和大他两岁的哥哥吉克拉杜能放开很多。吉克拉杜用彝族语唱了一首敬酒歌,他说歌词大意就是在欢迎远方客人的到来。吉克曲折坐在稻田边上唱了一首汉族歌曲。

背景是大凉山上的蓝天白云,空气里弥漫着稻香,这种质朴的歌声有一种打动人的感觉,让你不知道如何评说。

彝家的歌属于大凉山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7)

凤凰村

德昌县德州镇凤凰村,彝族小伙子王康家就在这里。

虽然路面已经硬化,但是从山脚下到山上的凤凰村无论是骑摩托还是走路都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

整个凉山州分成17个县市,西昌市是凉山州的州府,其余大部分属于大凉山,很小一部分是小凉山,凤凰村当然也属于大凉山。

山上的泉水被直接引到家里,喝的时候村民们就用碗接上直接饮用。除了山脚下的汉族,山上居住的基本都是彝族,整个凤凰村一共分了八个队,一个队就有30多户人家。王康印象中这里的大凉山海拔应该有3000多米,至于这里居住了多少代彝家人,他也说不清,“至少我的曾爷爷就在这里居住了。”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8)

采访彝族的小伙子王康和姑娘们

王康在眉山读书,学的是师范教育数学专业,明年毕业后他还打算回到大凉山,毕竟这里是自己的家乡。至于回来后教什么科目,小伙子笑了笑很坦白的说,缺什么就教什么吧。“小时候带着弟弟在山里放牛,读小学的时候,我要走一个半小时山路到达学校。”对比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王康说其实很多彝家人很满足。

每年农历6月24日,是彝族的火把节,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彝族人对火有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和情结,在他们眼中,或许火最能诠释这个民族的性格。

虽然火把节已经过去几天了,穿起自己民族的服饰,王康显得特别自豪,为此他还特别召集村里年轻的姑娘一起盛装准备去山头唱歌。在王康的记忆中,爷爷奶奶提起过的对歌,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只是现在的年轻人都会的很少了。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9)

身着美丽服饰的彝族姑娘们

王康叫来的姑娘是正读高二的鱼伍芝和刚参加完高考的一个女孩。盛装下的彝族姑娘,让人眼前一亮,这种纯手工制作的衣服,极具地域民族特点,至于衣服款式的不同也会随着彝族分布地域的不同而改变。但是无论怎么变化,都有着彝族典型的特点。

如画的美景下,王康和鱼伍芝选择清唱了彝族代表歌曲《不要怕》,或许就是因为原生态,虽不及天籁,却也别有一番味道。身旁一个三年级的小姑娘坐在石头上,唱了一首自己从手机学到的彝族歌曲,据说是写给爷爷的歌。

靠近阳光,喜欢火,凉山里的彝族不仅仅有黝黑的皮肤和大大的眼睛……

大凉山孩子的真实现状(凉山里皮肤黝黑的彝家孩子)(10)

贫困会限制想象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