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瑞(1514年1月——1587年11月),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人。他是明朝著名的清官,在民间有着“海青天”的美誉。
海瑞这个人,在明朝官场中属于一个异类,是一个清澈见底的廉吏,为整个官场所不容。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官员俸禄最低的朝代。
明朝的官秩,分为九品十八级,俸禄也分为十八等。最高的正一品,每年禄米1000石,俸钞300贯;最低的从九品,禄米60石,俸钞30贯。这个工资水平,本来就不高,也没涨过。发展到明后期时,只给少部分米,大部分都折合成现钱。因为折算比率不合理,官员的实际到手的工资收入变得更少。据《明史》记载:
宣宗初年,大小官自折钞外,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费安所取资。按照明朝官员发放的这点工资,除了维持生计外,想要赡养父母,抚养妻小,周济亲朋,100%没戏。另外,当时官场中,官员朝觐、调遣、巡察等活动,朝廷是不负责路费的,得自己想招儿。至于说,觐见上级领导的“门敬”、“年敬”、“跟敬”等灰色支出,更得自己想办法筹集。
支出太大,而收入又太少,你只有盘剥百姓,增加摊派收费,否则钱从哪来?对于大明官员而言,这是最大的问题。
对于这种现状,虽然朱元璋开始时就严厉整顿贪腐,但统治阶级上层也很清楚,发给官员的那点工资,连温饱都费劲,何来官体官威?如果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多少盘剥一下百姓,别说调动官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了,就连官员的招聘都没希望。
在大明朝这种心知肚明的约定俗成之下,海瑞横空出世了。他入仕后,坚决不接受任何工资以外的收入,日子过得自然清贫。他在工作之余,自己开田种地,什么白菜啊、萝卜啊等等,完全自给自足,能不花钱绝不花钱。一年中,唯一的开荤机会,就是买二斤肉为母亲过寿。
这样的清官,治下的老百姓自然是极为拥护,因为他们可以减免好多的苛捐杂税。但是,其他的官员可就不乐意了,尤其是需要与他打交道的官员。
海瑞自己清廉也就罢了,但对于官场的惯例,他也要严厉制止,天天拿着朱元璋颁布的《大明律》说事儿,这谁受得了。尽管官员们嘴上不便明说,但心里却一万个不情愿。
当时,一听说海瑞要升应天巡抚,应天的官员都快绝望了,纷纷请调他处,有的甚至自动离职,坚决不与海瑞为伍。
除了清廉外,海瑞还是个不要命的工作狂。他担任应天巡抚后,一改前任的拖沓和懒散,每月按时审理案件,件件不落,多达三四千起之多。其中,除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外,还包括杀人案、强盗案和贪污案这些大案。
由于海瑞卓然于群和爱憎分明的个性,使得他与大明官场格格不入,经常被下级挤兑,被上级弹劾,“罢官”是他的家常便饭。
据统计,海瑞入仕一共33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处于被罢官停职的状态。奇怪的是,罢一次升一次,官是越做越大,权力却是越来越小。
海瑞最后的官职是南京督察院的右都御史,官阶二品。按理说,这个官位不低了,但却是听起来牛逼而已,因为他的官就是一个虚职,甚至是个政治摆设。你不是清廉吗,你不是正直吗,好!我把你供起来摆放。
万历这个皇帝,虽然数十年矜矜业业宅在后宫,死活不上朝,但他却是大明朝智商最高的皇帝。他曾经这样评价海瑞:
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合令本官照旧供职。万历皇帝的意思说得很清楚,海瑞去做实际的具体工作根本不行,用来做道德的表率和榜样,还是很合适的。
海瑞得知皇帝的评价后,很是伤心难过,一连上了七道折子请辞。之前还有御批下发,不准辞官。再后来,万历索性不搭理他的辞职信了,反正就是不同意你辞职,非让你留着做形象代言人。
海瑞那个郁闷,那个憋屈,没过多久,他就活生生憋死在了任上。海瑞死后,他全部的积蓄仅有8两白银,压根不够办理丧事,棺材钱都是别人募捐筹集来的。
如果按照普通老百姓的标准衡量,他无疑是一个好官,一个清官。关于这点,相信很多人有同感,我们就只知道海瑞是清官,是廉吏。可是,如果我问你,我们心中的这个圣人,做过什么有利于当代,有利于后世的事吗?
……你绞尽脑汁,估计也说不出一件来。因为!海瑞真的没有做出过什么具体的、有益的实事。
在严嵩执政时,海瑞被打压;在徐阶执政时,海瑞被打压;在高拱执政时,海瑞被打压;在张居正执政时,海瑞还被打压。这是为何?严嵩可以不提,但其他人可都是大明朝的名相啊,难道他们所有人都有问题么?
从自身寻找原因,海瑞过于求全责备,自以为是,甚至吹毛求疵,缺乏容人之量。例如,张居正推行新政之初,号召官员踊跃上书,提出革新变法的建议。海瑞自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立即上书提出一大堆事关张居正本人的问题,首先要求首辅先行整改。
你想啊,这不是抬杠找茬嘛!幸好张居正了解海瑞的为人,没有和他一般见识,没有搭理他的奏议,继续把他“供着不用”。
在腐败横行之时,百姓就会想起海瑞。而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和凝聚,统治阶级也时不时的把海瑞端出来宣传宣传,颂扬颂扬,仅此而已!
参考资料:
《明史·海瑞传》
《清官海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