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即淮河以南之意也淮河流向自西往东,南岸地带称“淮南”,北岸地带称“淮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淮南城市历史简介?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淮南城市历史简介(安徽省淮南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淮南城市历史简介

“淮南”即淮河以南之意也。淮河流向自西往东,南岸地带称“淮南”,北岸地带称“淮北”。

“淮南”一词出自春秋时期的齐人晏子之口。《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晏子使楚》中,有晏子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的年龄大于孔子,先于孔子于公元前500年去世,距今已有2510年。由此可见“淮南”的地称形成颇为悠远。

历来淮南地区主要是指今之安徽中部,以今之寿县、淮南市、蚌埠、临淮关乃至江苏扬州等地区沿淮一带向南推展,接近长江北岸皆属淮南,其核心之地又主要是在古寿春地区。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传记体历史专著,成书之际距今亦有2100年,其在载述春秋末季吴、越纷争的时候,始及淮河和淮南这一地名:如:

“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强秦暴起,吞灭六国时,《史记》又载淮南之事。如:

“秦王复召王翦,彊起之,使将击荆。取陈以南至平舆,虏荆王。秦王游至郢陈。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於淮南。”

而后群雄逐鹿,共灭秦国,至楚、汉相争之际,《史记》的载述有了更多与淮南有关的事件,而最为重要的就是关于建立淮南国的具体记载。

建立淮南国,因其地理位置在淮河之南而得名。但是最初的、即西汉前期英布的淮南国,大致范围实际上要比这大上数倍,它拥有当时的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五十县之地。北起安徽的淮河,南至江西的赣江,西起湖北的汉水,东至江苏的高邮;版图覆盖了安徽、江西、湖北的大部分地区,边缘涉及河南、湖南、江苏诸省。境内广布名山大川、江河湖泊,泱泱一片,纵横千里,疆域之辽阔在汉初的诸侯国中首屈一指。随后刘长、刘喜时期的淮南国疆域依然如此广大。

历史发展

夏商时期,淮南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于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南北朝期间刘宋、萧齐、萧梁沿袭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唐置淮南道,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元代,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明代,全境属南直隶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凤阳。清代,市全境属江南省凤阳府,安徽省凤阳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