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明风华》之中,仁宗皇后张妍是个非常喜欢作妖,而且自私自利的人,不仅一昧宠溺孙子英宗朱祁镇,而且处处偏袒弟弟,结果弄出了一系列的大祸,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明朝最惨且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明朝最惨且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明朝首位太皇太后)

明朝最惨且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后

在《大明风华》之中,仁宗皇后张妍是个非常喜欢作妖,而且自私自利的人,不仅一昧宠溺孙子英宗朱祁镇,而且处处偏袒弟弟,结果弄出了一系列的大祸。

然而真实的历史上,仁宗张皇后与此截然相反,剧中张妍的原型是诚孝张皇后,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后,也是第一位太皇太后,向来都是一代贤后,堪称“女中尧舜”。

张氏是明朝第二位皇太后

出身普通,却深受公婆喜欢的好媳妇

明朝建立之后,太祖朱元璋有感前朝屡屡发生的外戚干政事件,所以立下规矩,朱家子孙的后妃、王妃等等,原则上不准从豪门显贵家庭选择,只要女方家世清白,哪怕是农家女儿也是可以的,不仅如此,后妃的家眷,也不得入仕参政,以防形成外戚势力。

洪武二十年,燕王朱棣长子朱高炽被正式册封为世子,一同受到册封的,还有朱高炽的世子妃张氏,这位张氏出身寻常,因为被选入燕王府嫁给了朱高炽,其父亲张麒按照常例被授予了锦衣卫指挥使的职缺,这在明朝,也是常规做法。

朱棣与正妻徐氏膝下有三个皇子,长子就是朱高炽,虽然太祖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儒雅安静的皇孙,但是朱棣却不喜欢这个儿子,因为朱棣觉得朱高炽肥胖好静,根本不像自己,所以他更喜欢次子朱高煦与幼子朱高燧,当然,太祖对于为非作歹惹是生非的朱高煦与朱高燧,极其厌恶。

朱棣剧照

尽管如此,可朱棣夫妻俩却很喜欢朱高炽的妻子张氏,自从张氏入门,不仅恭顺孝敬,侍奉朱棣夫妇尽心尽力,而且张氏生下的儿子朱瞻基深受朱棣的疼爱。

传说,建文帝削藩的时候,朱棣对于到底要不要起兵反抗犹豫不决,一天夜里,朱棣梦见了父亲朱元璋,将一个大玉圭给了他,并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惊醒后,宫人来报世子妃张氏产下长子,也就是朱瞻基。

年少时期的朱瞻基聪颖好学,骑射俱佳,朱棣对于张氏还有朱瞻基母子俩非常喜爱,他最终没有废黜朱高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个儿媳与儿媳所生的好皇孙。

仁宗夫妇剧照

从世子妃到太子妃,为公公打理后宫事务

靖难之变后,朱棣成功夺位称帝,与此同时,朱高炽从燕王世子变成了皇太子,而张氏也从世子妃成为了太子妃。

朱棣成为了皇帝,他的妻子燕王妃徐氏自然也就成为了皇后,但是徐皇后在永乐五年就早早离开了人世,朱棣与发妻感情深厚,在徐皇后去世后并没有再重新册立皇后,可朱棣常年在外征战,偌大的后宫不能没人来打理,于是,朱棣做主,让太子妃张氏来管。

张氏作为太子正妃,也就是未来皇后,而朱棣的后宫之中,皇后之位空缺,其他妃嫔哪怕是贵妃,在礼法上也低张氏一等,得到管理后宫的实权之后,张氏或许也成为了历来权柄最大的一位太子妃,将朱棣的后宫打理得井井有条。

《大明风华》中的张妍

做了不到一年皇后,就成了明朝第二位皇太后

明永乐二十二年,朱棣在北伐的时候病重去世,太子朱高炽登基称帝,张氏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朱高炽膝下共有十个儿子与七个女儿,其中有三子一女出自张氏腹中,朱高炽虽然长得吨位比较大,但是对于后宫之事却很有兴趣,他的妃嫔数量也并不少。

皇帝耽于床笫之欢,这种事情虽然史料上讳莫如深,却也并非完全没有记载,朱高炽的身体本来就不好,又如此不知保重,这让张氏非常着急,但她却也并没有什么法子。

洪熙元年一天夜里,朱高炽夜观星象发现星辰有变,急召内阁杨士奇等人,称“天命尽矣”,不久之后,朱高炽果然在钦安殿猝然驾崩,仅有四十八岁,张氏在皇后之位上待了不到一年就结束了。

仁宗皇后张氏

朱高炽驾崩后,朱瞻基即位为皇帝,而张氏这个生母也就成为了皇太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所以洪武年间并没有太后,而建文帝登基后,其生母吕氏为皇太后,也是明朝第一位皇太后,只不过永乐元年,吕太后被取消了太后尊位。

朱棣更不必说,不管其生母到底是马皇后还是其他人,他登基后也是没有皇太后的,所以北京皇宫之中并没有预留皇太后的寝宫,张氏成为皇太后之后,自然不能继续住在皇后寝宫坤宁宫之中。

为了让母亲住得舒心,朱瞻基划拨巨款,另外建造仁寿宫作为张氏的寝宫,张氏住进去之后仁寿宫也就成为了历代明朝太后与太皇太后居住的宫殿。

仁宗皇后张氏

太后生了个好儿子,过上了好日子

朱瞻基登基之后,尊奉母亲张氏为皇太后,尽管那时候的宣宗朱瞻基已经年近三十,但是很多的军国大事,他都要去请张太后裁决,听从她的意见才会施行,虽然张氏并没有像以往的皇太后那样垂帘听政,但是她仍旧掌握着相当的大权。

除掉谋逆的叔叔汉王朱高煦之后,明朝也进入战略收缩期,与北方瓦剌的战事有所暂停,原本在安南设立的交趾承宣布政使司也被裁撤,明朝退出了越南,永乐时代的郑和下西洋,在第七次完成后正式结束。

当时的大明朝,海内安泰平和,宣宗也经常侍奉着母亲到处游玩,两宫之间十分和睦,母慈子孝天下皆知,朱瞻基虽然很亲近母亲,但也是个有能耐的皇帝,所以大多数的事情其实也用不着张太后过多操心,张氏的生活也算十分舒坦。

张太后与孙太后

辅佐皇孙,祖母摄政,明朝首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在位的时候,张氏的生活也算安乐,只可惜,明朝大多数的皇帝都不是长寿的,宣德九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朱瞻基驾崩,做了九年皇太后的张氏,又成为了太皇太后,他也成为了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朱瞻基去世的时候,长子朱祁镇才九岁,朝野之中传说着张太后要册立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墡为新皇,惹得流言纷纷,但很快,张氏召集群臣,当众宣布朱祁镇即位为皇帝,将一切完全敲定,以免有人趁机作怪。

因为朱祁镇当时年纪很小,根本就理不了事,因此大小事务还是要由张氏做主,内阁请求希望张氏垂帘听政,但张氏却拒绝了,她认为太祖留下的“后宫不能干政”的规矩不可违背,自己只不过因为皇帝年幼,无奈之下才帮着处理朝政事务。

张氏是明朝第一位太皇太后

明朝时期,丞相制度被废除,权分六部,大事小情全都被皇帝包揽,但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了皇帝难以承受,因此又诞生了内阁制度,从太祖时代发展几十年后,到正统年间,内阁制度已发展相对完善。

于是,张太后带着孙儿朱祁镇做做样子,大多数的事情还是交给内阁几位重臣处理,不到非她不可的时候,她通常都不会做出干涉,朝廷运转十分妥帖。

张太后的确有摄政甚至称制的基础,但是她却并没有这么做,她不仅自己不愿垂帘,而且也处处约束自己的家人,张太后的弟弟张升为人敦厚本分,确实有才能,但是张氏为了避嫌,从来不让张家人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决定,所有封赏也都按照惯例进行,从不逾越。

张太后

若张太后得以长寿,未必会有土木堡之变

明正统十四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英宗朱祁镇不顾群臣反对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俘虏,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元气大伤,瓦剌大军差点攻破京师,弄得明朝江山不保,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的发生,与英宗固然有很大关联,但也与另一个人有很大联系,那就是王振。

从头到尾,王振对于英宗的鼓动挑唆,还有错误引导,都是造成后面悲剧的直接原因,如果没有王振这个家伙,未必会发生如此大祸,倘若张太后还在,王振也绝翻不出大浪。

明英宗是张太后一手带大

王振是朱祁镇的近身侍从,但这个人非常不老实,张太后在世的时候,也知道王振不本分,却也知道孙儿离不开王振,为了避免王振作怪,张太后三天两头把王振叫去仁寿宫臭骂一顿各种处罚,一旦知道王振染指内阁议事,张太后立刻进行惩戒。

对于祖母的做法,英宗也从不敢违逆,毕竟朱祁镇也是张太后带大的,但对于这个孙儿,张太后虽然疼爱,却也懂得分寸,朱祁镇对祖母既敬畏又亲近,王振受罚,英宗只敢声泪俱下跪在地上哀求祖母,却不敢与祖母对着干。

可以说,张太后在世的时候,不管英宗还是王振,都不敢乱来,一切尽在掌握,只可惜正统七年,张太后病重,她留下遗诏勉励大臣辅佐英宗,随即崩逝,与仁宗合葬献陵。

明朝最不靠谱皇帝明英宗

明末査继佐在《罪惟录》中言:嗟一振帝翼之为虎,后视之如雏,使长视得见正统之十四年,可无土木之变。

对于张太后的能力与德行,历来都称赞有加,将其称作是女中尧舜,她临终的时候仍旧恳请朝廷重臣帮助自己的孙儿朱祁镇处置朝政,心心念念的都是江山,但在生前,明明有足够的机会名正言顺垂帘听政,但她怎么都不肯。

只可惜,张太后去世之后,内阁的“三杨”也相继退出朝堂,孙太后对于儿子疏于管教,对于王振的压制力也远远比不上婆婆张太后,英宗愈发任性妄为,王振也不断干涉朝政,最终弄出了土木堡之变,若张太后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张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