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弘光政权覆灭之前,阮大铖始终没有放松对复社人士的迫害,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黛玉葬花情节二十七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的情节原本董小宛葬花?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黛玉葬花情节二十七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的情节原本董小宛葬花

黛玉葬花情节二十七二十八回 黛玉葬花的情节原本董小宛葬花

在弘光政权覆灭之前,阮大铖始终没有放松对复社人士的迫害。

侯方域就是在宜兴陈定生家,因走露消息被锦衣卫逮捕。沈寿民则改名换姓为王子云,带着弟弟沈寿国躲藏在金华山中,后又转移到兰溪、武义之间,因穷饿几乎无以为生。侯方域躲藏到姑鄣山中。吴应箕、黄宗羲也走上逃亡之路。

冒辟疆则借住在盐官彭孙贻、胡震亨、吴中伟、张惟赤家里。他在彭孙贻、胡震亨、吴中伟几家都是短期借住。而张惟赤家的大白居是他在盐官的主要落脚之地。

冒辟疆深居简出,不敢暴露踪迹,因而也有闲暇与小宛怡情翰墨。冒辟疆还向胡震亨、陈梁、彭孙贻、张惟赤借书阅读,这几位都是浙江有名的藏书家。胡震亨还是康熙御编《全唐诗》底本《唐音统签》的作者。看到书上有奇闻僻事,辟疆就叫小宛用她那秀媚的书法抄录下来。小宛还将有关闺阁的轶事另录一帙,回到如皋后,冒辟疆和董小宛在“艳月楼”上广搜群籍,编成《奁艳》三卷。这部书内容瑰异精秘,凡古代女子从头到脚的衣饰妆扮,以及饮食器具、亭台歌舞、针神才藻、花草虫鱼,都用细字红笺类分条析。顺治四年春季,已经嫁给龚鼎孳的顾媚,从小宛那里借走了《奁艳》,顾、龚二人读完此书,交口称赞,并鼓动辟疆鸠工刊刻《奁艳》。后来,王士禄把《奁艳》收入大型总集《然脂集》中,近人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著录。

在此期间,冒辟疆又将在富春江上抄写的谢灵运诗细加评释。辟疆对谢灵运诗倾倒之至,即便在艰危万状的兵火之中,他也“日夕此编,高吟默诵,与金戈铁戟相断续。即窜身溪谷,攀萝附葛,时恒怀之不置也”(冒襄《评点谢康乐游山诗序》)。

据王健飞《海盐人物春秋》称,冒辟疆和董小宛曾借居吴中伟家位于南北湖鸡笼山畔的宝纶阁,董小宛在那里写下了“一个西湖看不够,郎休别处图虚名”的诗句。在南北湖畔,董小宛还曾效法唐伯虎桃花庵故事,携锄葬花,留下了一个名为“董小宛葬花处”的景点。近人朱南田在1931年曾游鸡笼山,写有《暮春游永安湖访董小宛葬花处》:“春暖江南长翠微,旧时芳冢认依稀。犹留残碣牛磨角,剩有残花蝶晒衣。山色湖光今似昔,花香人影是耶非。我来蹀躞鸡笼麓,不见姬归见燕归。”(引自吴定中《董小宛汇考》第36页)从诗中可知,当时此地还留有董小宛葬花处的石碣。关于董小宛葬花的情事,清末叶衍兰《清代学者象传合集》中收入的冒辟疆《落花觅句图》小影亦可作参证。另外,近现代诗人也写下了一些咏董小宛葬花处的诗篇。如蒋雨田《董小宛埋香冢》(录一)诗云:

流寓埋香万点春,鲛绡泪浥绮罗人。南朝金粉飘零尽,一例飞花历劫深。

田遨《题董小宛葬花处》诗云:

潇湘妃子惜芳辰,小宛埋香傍水滨。爱美要教香不灭,葬花原是补天人。

(以上两诗俱引自吴定中《董小宛汇考》第36页)

《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情节很可能就是原本董小宛葬花的情事。蔡元培、王梦阮都认为林黛玉是影射的董小宛。

王梦阮《〈红楼梦索隐〉提要》说:“黛玉之与小琬(原文为琬,下同),其关合处尤多。玉指黛玉,即暗指小琬。黛玉为代言也,言以此人代小琬。如小琬名白,故黛玉名黛,粉白黛绿之意也。小琬书名,每去玉旁,专书‘宛’;故黛玉命名,特去宛旁,专名‘玉’,平分各半之意也。且小琬苏人,黛玉亦苏人。小琬在如皋,黛玉亦在扬州。小琬来自盐官,黛玉来自巡盐御史之署。巡盐御史,即为‘盐官’二字,谜语趣甚。小琬爱梅,故黛玉爱竹;小琬善曲,故黛玉善琴;小琬善病,故黛玉亦善病;小琬癖月,故黛玉亦癖月;小琬善栽种,故黛玉爱葬花;小琬能烹调,故黛玉善裁剪;小琬能饮不饮,故黛玉最不能饮;小琬爱闻异香,故黛玉雅爱焚香;小琬熟读楚辞,故黛玉好拟乐府;小琬爱《义山集》,故黛玉熟《玉溪诗》;小琬有《奁艳集》之编,故黛玉有《五美吟》之作;小琬行动不离书史,故黛玉卧室有若书房;且小琬游金山时,人以为江妃踏波而上,故黛玉号潇湘妃子。潇湘妃子之义,实从江妃二字得来。不然,闺人断无以妃子名名人者,盖有本也。又小琬着西洋褪红衫,人警绝艳,故潇湘窗帧,独言茜纱,均有意关合处也。小琬姓千里草,黛玉姓双木林,天然绝对,巧不可阶。小琬生平爱梅,庭中左右,植梅殆遍,故有影梅庵之号,书中凡言梅者,皆指琬也。小琬与黛玉,均善病工愁,大有西洋美人之态,故曰颦颦,故曰妃子。小琬一见辟疆,便曰:‘异人,异人!’黛玉一见宝玉,便大吃一惊,亦是有意映照。”

王梦阮等索引派的说法固然难免牵强附会之嫌,但董小宛和林黛玉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把董小宛看作林黛玉的原型之一,未尝不可。

小宛葬花当在顺治乙酉残春。不久,吟诗葬花这种美人名士的风流生活就被清兵的铁蹄踏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