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原创稿
“出锅啦!”伴随一声吆喝,热气腾腾的蒸莜面出锅,扑鼻的莜香吸引了现场的来客。散了热气,笼中蒸熟的莜面线条匀称、色泽晶莹。“山药片片凉汤汤,又是肉又是蛋,各种凉菜摆一半......”蘸着配好的凉汤或热汤,几大笼莜面迅速被一扫而光。
“这是第一次吃到非遗传承人的手作莜面!”9岁的张正高非常兴奋。莜面制作全过程都跟在师傅旁边一步不离,目不转睛地盯着每一个步骤,时不时上手帮着搓揉几下。
“咱们这里讲究正月初十吃莜面。”早上八点,内蒙古自治区莜面饮食制作记忆代表性传承人贾银凤和两位呼和浩特市级莜面制作非遗传承人带着十几袋石磨莜面,从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来到市区图书馆,为城区市民带来这一口“传统”。贾银凤说:“早上武川挺冷,下来呼市,莜面都冻得硬了,捏起来比较费劲儿。”
内蒙古莜面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演示并介绍莜面的各种制作方法。人民网 刘艺琳摄
开水和面,揉至手光、盆光、面光,蒸出来的莜面最劲道。贾银凤手上速度飞快,一团莜面被推成一个个嫩滑筋道的莜面窝窝。另一边,市级非遗传承人陈枝梅左右手分开两边,同时搓莜面,从手掌到肩膀跟着用力起伏。四条粗细相等、均匀细致的莜面从手掌侧搓出。
内蒙古自治区莜面饮食制作记忆代表性传承人贾银凤教小朋友制作莜面。人民网 刘艺琳摄
莜面制作现场围满了市民,小朋友好奇地跟着搓莜面、年轻人时不时询问制作细节。10岁的康呈聿和7岁的妹妹康伽聿已经能把莜面搓得有模有样。康呈聿很腼腆:“我们家很喜欢吃莜面,在家里我会帮着妈妈一起做。”
市民询问莜面制作细节。人民网 刘艺琳摄
武川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在2009年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须知武川莜面有多好,且看揭笼十里香。”一笼热气腾腾的莜面不仅通过研学交流、技能比赛、代代传承等方式凝固在人们的记忆和生活中,并且形成一条从莜麦到莜面再到餐桌的产业链,造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午间时分,呼和浩特市图书馆莜香四溢。来客吃得正香时,几位非遗传承人整理好东西乘车返回武川县。贾银凤笑着说:“吃莜面过元宵,后天我们就又下(呼和浩特市区)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