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在线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1)

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2)

宝金山寺(佛教)

宝金山寺,又名童子岩,位于仙下乡三贯村马力小组。始建于隋唐时期。相传,隋唐时期,有一童子路过此岩,受助于大师传教后得道,于是童子在此塑像,立庙祀奉,名童子岩寺。后改塑三宝,取名宝金山寺。大雄宝殿门联:“宝石开辟大佛山,金鸡深藏圣地岩”。

山门联:

洞岩幽豁好风光鸟语松涛皆梵呗,

胜境清雅饶静趣山明水秀尽文章。

又联:

海潮出奇岩,慈航现道场,辟山始隋唐;

东渡开禅门,别传成宗系,弘教祧临济。

每年正月初一、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纪念观世音菩萨生日和四月初八纪念佛祖诞辰,众信士纷购青蛙、黄鳝等野生动物放生。有联:“善者不昌,恐祖宗遭殃;恶者不灭,乃祖辈遗德”。横批:“善恶有别”。用此告诚天下人等以善处世。2001~2004年修缮寺院,并修建通寺公路。

2006年2月20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常缘,1933年至今。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3)

佛应寺(佛教)

佛应寺,原名乌仙庙,位于仙下乡仙下村。始建年代不祥,1985年重建,并改名佛应寺。

2005年新建怀念堂,向社会提供寄存骨灰服务。2008年大修,将土墙改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慈本,于1993年至今。

松园寺(佛教)

松圆寺,原名乌仙庙,又名迳背庵,位于仙下乡上方村迳背。始建于唐朝,唐贞观年间(627~649年)改建为大雄宝殿,有厢房数间,名“紫竹庵”。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乌仙庙紫竹庵、乌仙嵊、铁樽岭等九庙合一,并扩建大雄、观音、福神三大宝殿,取名松园古寺。历史上曾有许多高僧常住于此,明代有僧锡监,清代有僧传修、僧会玉、僧洪发、李举人等,民国时期有僧洪昭、僧传华、僧传英常住。

1958年发生火灾寺被毁,1987年重建古寺,1989年重塑佛神,2005年筹资30万元重建,门楼易名“恩泽门”,取“恩覃三界,泽被十方”之意。门联:“松下参禅追显入微寻妙道,园中打座餐风宿露悟玄机”。现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李祖兴居土,于1996年至今

万善山寺(佛教)

万善山寺,位于仙下乡高兴村石背的一座圆形的石灰岩

山顶上,其山形奇特,千奇百怪,嘉树修竹,挺拔茂盛,石墙环绕,古迹犹存,进寺须由

小拱石门而入,依石阶而上。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24年),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由释戚元大师重修并改名万善山寺。

历经数百年,大小修楫19次,2003年改砖混结构房,近年新建大雄宝殿、观音阁等,2010年12月举行观音殿莫基仪式。

山门联:“水清长流犹照禅,山门有路不通世”。又:“青山不问人间事,绿水何曾说是非;有人问我人间事,摆手摇头笑不言”。

寺门联:“万善山山灵天造造化万众,千载佛佛光普照照耀千秋”、“一山当门天生峰峦修千古,两扉对郭殿有菩萨逼人来”、“万善在孝敬根回重恩,诸佛于慈悲济三途苦”。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机前,于2003年至今。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4)

慈云寺(佛教)

慈云寺,原寺位于仙下乡洋田村红旗岗,始建于明政德年间(1506~1521年),供奉观世音菩萨相传,此地很久以前,自西向东飘来一朵白云,白云渐大渐明,形如莲花,观音菩萨安座其上,至石坑上空,徐徐降临,人们寻不着菩萨,于是跪地敬拜许愿,建寺供奉观音,取名慈云阁。

1957年“反右”运动中拆毁,1981年由方良松等人发起在石坑子大队石古圾生产队重建慈云寺。1998年台湾慧圆大师(俗名方远材)返乡前往此寺访旧,见迁址后的慈云寺面貌残旧,在台湾为该寺募捐7000美元(折合人民币60500元),由方二发、方奕鑫等人发起重建,当地信众募捐7万余元。于2001年在岗下排后背100米处重建新寺,建有三大佛殿,分别供奉释加牟尼、观世音、福神许真君,寺前左侧另建有戏台。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谢机缘居士

乌金山寺(佛教)

乌金山寺,原名乌仙庙,位于仙下乡福星村的黄土山顶上。始建于清朝。

相传,此地乌仙公沿着山转了一圏,所生野草皆可用药,人们常上山采草为药,治愈许多病痛。于是,后人为报答仙灵,便筹资建庙敬奉。

1999年重建并塑佛像,改名乌金山寺。2007年新塑佛像,2002年扩建为砖混结构房,2010年修通寺水泥路。

现寺占地面积5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栋,红砖结构,寺前小院种有银杏,并围一矮墙。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王祖昌居土。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5)

清净山寺(佛教)

清净山寺,原名清莲庵,位于仙下乡富坑村,海拔高度约200米。始建于清顺治末年(1661年)。

据碑记,此寺原住僧数百人,文人骚客常游览此地。1980年重建,1986年由方突江、刘盛勇倡议筹资修建,2000年初围墙,2003年修通山路,2004年修大殿,现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3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戒明。

东华山寺(佛教)

东华山寺,位于仙下乡吉村村(原属东田村)。始建于明清时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全部拆毁,1986年重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四间一厅“昌”字结构,有厅廊。1989年塑佛像,供奉观世音菩萨。2006年新建砖混结构房二层,3间1厅。使用面积约18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蓝坚莲居士。

显化山寺

显化山寺,位于仙下乡仙下村。始建于明朝。

相传,有位路过此山去广东经商的兴国县人,当时烂脚无法行走,神灵便托梦于他,说此山有一种草药可治。他按照梦时记忆,找到草药治愈烂脚。为报答仙灵,他把经商积下的银款建了一座小庙报答神灵,并取名显化庵。

“文化大革命”前被毁。1987年塑佛像,1988年由首士彭其桃、谢才楫、彭箕泉、刘子霖、彭绍居倡议筹资重建,1989年塑十四位诸天佛像,1993年塑十八罗汉佛像,2010年7月修

通山路。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住持:释坚皇,于2009年至今。

和尚寺

和尚寺,位于仙下乡石陂村松山坑禾尚寨。始建于唐朝。

据当地信士介绍,此寺原来有山林2亩多,谷田3亩多,是当时仙下乡大、小庵的总庵,曾住僧人数百,常练武诵经。

民国时期被“青邦”毁。1978年由首士易金成、方奕堂、方奕杨、王鸿鑫、方奕绿筹资重建,1999年修建正殿大门并装饰,2002年由陈金长、王光汉、方军辉筹资修建佛殿和改建寺大殿为砖混结构,2002年修通山路,2006年新建佛殿。现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競州市民族亲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方觉爱居士。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6)

青秀山寺

青秀山寺,位于仙下乡高坑村。始建年代不样。

相传,此山有三弯道路,是仙下通往岭背的商路,每道弯都有一头老虎,夜间弯道透亮光,路过商人每过此地都十分害怕。后商人资建庙敬佛,祈求神灵护佑。此后,夜间弯道不再透亮光,商人过往平安无事。

“文革”期间寺被毁,1979年由车头公社(今车溪乡)信士方远林倡议筹资重建,2000年通电,200年修通山路。现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彭同生居士。

松山阁

松山阁,位于仙下乡莲塘村。始建于明代末年。

相传,此阁所处松山山形如蛇,对面山形如龟,每到夜间,蛇龟便在中间河道交合,行人害怕。为此,便在松山建寺,神灵护佑过往行人安然无恙。

1958年和“文革”期间寺被毁,寺房改作公社养猪场。1980年重建并塑佛像。1999年塑小三宝。2000年由首士王书和筹资2万元改建。现寺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灵泉山寺

灵泉山寺,原名灵泉阁,位于仙下乡莲塘村柳树。据仙下《莲溪卢氏族谱》第一卷记载,明朝卢子武公,生于明水乐十八年른(1420年)八月十六日,南迁路过此地,口渴难忍,便向天问:如此地有泉水解渴,我就在此地开基安家。后掘山果得清泉,从此定居,并建灵泉阁,以此敬奉神灵。有读书人常在比念玉皇经,出家僧人也顺往来此地念经。

1958年和“文革”期间寺被毁。1980年重建,改名灵泉山寺。1988年塑佛像,2002年大厅左侧建房一间。现寺大殿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州市民族宗数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温慈俊居士。

千云山寺

千云山寺,原名青云山寺,位于仙下乡高兴村栌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

据现寺首士介绍,此寺由芦槎的上庵、中庵合并建于此地。当时曾住僧有100余人。“文革”期间改做学堂和食堂。1983年重建,并塑佛像。1987年修寺院,1999年修大殿,2003年两修此寺。现寺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12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祖泉居士

万灵山寺

万灵山寺,位于仙下乡龙溪村万灵山,海拔约1000多米。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民间传说:光绪某年,钟氏人家一个七岁小孩身负重病,鼻无气息,停止了呼吸,离去人世,全家大小哭成一团。真君化身一个白发苍苍白鬓长长的一个老头前去找茶食,目见此事,他劝大家静下来不要哭,他来看看,看后说:“我来拿点药给他吃,先把嘴巴撬开将药灌下去。”一会儿,小孩苏醒睁开眼睛,小孩得救了,钟家一定要挽留老人,可是他怎么也不肯,只好问贵姓、家住何地。老人说:“我姓许,家住于都北向长乐里下保龙溪山,东有珍珠坪、西有小均的山岽上。”说完,老人家就走了。随后,小孩一天天的康复起来,钟家来年就带着小孩和礼品上门酬谢。走到珍珠坪和茶樟凹访问,都没有这样的老人。走上三人岽一看,什么都没有。钟家想:定是真君的化身来治病。钟家就在三人上寻着几块石头砌成小庙,里面放着青石,代替真君神像,就地香火敬奉。后信众在此烧香拜佛,有求必应,民间称之为灵山宝石。

又传,某年间小均坪在此剥了一头牛,不注意把牛皮披在石头上,当夜那青石板自动移到珍珠凹坪岽上。第二天,人们看到那青石板,把它般回原位,即日青石板又在珍珠凹山岽上,反复如此,人们称之为神石。

随着人们的心愿,朱交峰、许延清、谢建修、朱杨庭、蔡烈杨、黄太云、彭文昌、许朝机、彭婉蓉、许象天、许朝棋、段箕惠、方自天、王显梁、尹作波等发起在此地建起真君神庙。每年八月初一至十五日,信众用各种形式、各种方法来酬谢真君的洪恩。1958年,万灵宝山寺遭到破坏,佛像拆除。1978年由许景填、杨衍辉、谢立植、蔡礼瑶、朱道标、尹积义、黄亨金、方祀璜、朱道辉、朱统帝、朱道芬、胡理发、段绍榛、毛积惠、彭箕芳等又发起各地善信,写缘捐资奉工奉材料,重建寺房,重塑佛像。

2005年10月20日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7)

长兴山寺

长兴山寺,位于仙下乡吉村村长兴山。始建年代不详,最早建在下栏水库边。后建在仙下凉帽寨角,又迁建在仙下暗坑。于20世纪60年代再迁建在长兴山。

“文革”期间寺被毁。1978年恢复重建。1988年寺通电,2003年路面拓宽。现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管让权居士。

真君阁

真君阁,侧设万寿宫,位于仙下乡乱石村与高视村交界

处。始建于三国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1999年重修此寺,占地面积1000余平方米。

今万寿宫门联:“真平十方安新春顺天地顺凡事顺时时顺,君求洲财兔年利出外利在家利处处利”、“守西山修正道掌上风雷珠魍魉,宰旌阳泽黎民心里忠孝成神仙”、“宝剑斩妖魔豫章

共荷宁静恩,枯井锁蛟龙洪都皆蒙怡安泽”。

今法音寺门联:“佛光普照十方群庶求禄随受禄,法音弘扬万家黎民祈福便得福”。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铁树院

铁树院,原名真君阁,位于仙下乡邹坑村和张畚对面的河边。始建于唐朝,民国前改称铁树院。

“文革”期间被毁,改做学堂。1978年重建,2003年新建殿堂塑金身佛圣像,2003年修戏台,2009年佛殿大门第二次修饰。

现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于都寺庙联系表(于都县仙下乡的寺庙)(8)

基督教聚会点

基督教聚会点,位于仙下乡三贯村于银公路旁,故名三贯基督教聚会点。

聚会点为简易聚会点,土木结构旧房,信教徒现有30多人,分布在三贯村附近。每周礼拜活动正常。门联:“在天上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人”。

2007年1月26日经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2010年获服务社会先进单位。

负责人:肖月香,于2007年至今。

(选自《于都县寺观教堂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