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是一个重要的流派,而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可以看作是山水诗的一个分支。甚至可以说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文人能够把创作的目光,多数投向田园的诗人,也只有陶渊明一个,当然了这也和他的生活背景、生活阅历有相当大的关系。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江西这个省份人杰地灵,历史名人辈出,丞相词人晏殊,维新变法的王安石,还有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等等都是江西人。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在东晋初期也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统领大队人马驻扎在长江中游,被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虽然不能复往日之辉煌,但是在当地也算是名门望族。

而陶渊明的父亲由于去世的早,并没有给陶渊明什么具体的帮助,所以到陶渊明这代的时候,家境便日渐败落。当然了所谓的败落也是相对的,陶渊明还是有田庄,有童仆的权贵阶级,并不是还在为一日三餐发愁的落魄书生。陶渊明29岁出仕,没多久就辞官归隐了。后来应该是辞官习惯了,陆陆续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但基本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最后一次出来做官的时候陶渊明41岁,出任彭泽县令,还是没干多久就挂印而去,从此一生脱离官场不在为官。这次陶渊明脱离的特别彻底,后来朝廷的委任,他都坚定的拒绝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1)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散文、词赋等方面,但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却是诗歌。陶渊明的诗歌,在当时并不怎么被认同,因为他的诗歌遣词造句都特别朴实无华,与当时的主流的词风相背离。

东晋的诗词歌赋为什么会如此,也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当时中原战乱不断,权贵阶级的基本利益都得不到保障,没办法的情况下为了躲避战争,北方士族只能南下,普通民众为了生存也纷纷逃离。公元三一七年,元帝在南下士族和当地士族的支持下,在今江苏南京称帝,历史上称之为东晋。但是东晋王朝的皇权却远没有西晋王朝的皇权那么有影响力和决断力,实际上是皇帝和士族共同治理天下,也就是说政权是由皇室和门阀共享的。

连年不断的战争,给人们的心底留下了巨大的阴影,战争噩梦的后果就是,文人为了在心理上摆脱逃避惨痛的现实,玄学之风开始盛行。玄学就是出世的哲学,认为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所以当时的诗歌基本是围绕解读老庄哲理的诗歌,《宋书-谢灵运传论》中就说:有晋中兴,玄风独振。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于七篇,驰聘文词,义殚乎此。

当时封建社会的主体,皇室、门阀、文人士族,无法面对残酷的战争,也没有能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只能逃避,偏安一偶,自欺欺人。当人的精神世界已经没有人定胜天的精神支撑的时候,剩下的只能是对命运的屈服,只能靠所谓的“道”来给自己一个慰藉。所以说,在东晋甚至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独树一帜、一股清流,能够被称之为文学家的似乎只有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整首诗歌文字通俗易懂,没有晦涩的咬文嚼字,只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出一幅绝美的画卷,同时又让人回味无穷。

回味的不只是唯美的画面,还有对未来和生命意义的思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何在?怎么能够获得解脱?人的短暂一生,除了在自然中感叹美好之外,还有什么其他追求吗?如果有,那么我们追求的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陶渊明并没有给出具体答案,他也穷其一生都在思索这个问题。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3)

我们只是通过其人生经历来判断,他讨厌战争、心系田园 ,无论世俗何扰,都愿守护自己心中的一方净土,他的净土就是田园。所以后代也有很多文人称其为隐士。后世的文人骚客,不能忍受和三观不同的人同流合污,又没有能力直面这种约定俗成的事实,就会感同身受的想起陶渊明,想起他和我们一样,宁愿辞官归去,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但是,同样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能够纯粹如此没有目的的,好像只有陶渊明。陶渊明的诗歌告诉我们,我们也许不能改变世界,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永远的保留自己的初衷。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4)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但是他的文学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怎么被人所承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后人钦佩的只是他的品格高尚,不为世俗所染的品质。原因在上一段也说了,当时诗词的主流风格,和他的文学作品格格不入。

到了唐朝时期情况稍有改观,注意,只是稍有改观。盛唐时期,万国来朝,国力特别强盛,民众的民族自豪感空前绝后,唐诗的主体风格是李白那种浪漫主义和激情的完美结合:“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还。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种情况下,陶渊明朴实无华的诗词,难以让人接受。但是王维和孟浩然的诗词中,却对陶渊明的风格有了一些继承,他们两个都善于用简练的语言描述有意境的空间。

尤其是王维,在唐诗中独树一帜的诗人。到了宋朝时期,诗词风格又是一个转变,人们对激情和浪漫的继承减少了,多了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了一些对事物本质的思索,同时也对意蕴的提升有了更多的要求。这个时期人们对陶渊明的评价显著提升,当时的文坛领袖苏轼,对陶渊明的评价特别的高,这也一举奠定了陶渊明的文学地位。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5)

陶渊明的诗歌,总是在文人倍受打压的时候,更容易引起文人的共鸣。他们不能改变命运,却又对生命有更多的思考,他们希望在不受到伤害的情况下,化解而不是冲破压迫。即给自己精神上的慰藉,又避免受到迫害。

当然时代在进步,所谓的文人士族早已灰飞烟灭。现在的我们之所以对陶渊明敬佩,他之所以能够引起我们普通人的共鸣,除了其品德节操外,更多的是对其描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怎么用(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6)

从懵懂无知的少年,一步步辛苦努力,付出太多的耕耘,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安家立业、娶妻生子,其中的历程有多心酸只有自己知道。但是天天在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奔波的我们,忽然有一瞬间却有一种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种向往,你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为对生活节奏加快而劳累的不满,也可以理解为物质文明满足后,精神文明更多的需求。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都在一路疾驰、奔向远方,去寻找幸福。却忘记了该停一停看一看路上的风景,忘记了该休息一下给自己一个放飞自我的机会。好在中华民族有传承千年的文化底蕴,我们能够在前人的作品中,给自己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这就是陶渊明的田园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