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6日, 长沙, 晴上午10时,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步入研究中心综合楼会议室, 一幅巨照映入眼帘, 金黄的稻穗“鳞次栉比”, 十分夺目照片上有这样的题字:“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二〇一四、十、十”在我们的期待中, 精神矍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健步走来落座后, 谈笑风生间, 袁院士就工匠精神、科技创新、读书学习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想)

袁隆平杂交水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作者:李恒建 雷宁

2017年7月26日, 长沙, 晴。上午10时,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步入研究中心综合楼会议室, 一幅巨照映入眼帘, 金黄的稻穗“鳞次栉比”, 十分夺目。照片上有这样的题字:“湖南溆浦首次亩产突破1000公斤袁隆平二〇一四、十、十”。在我们的期待中, 精神矍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健步走来。落座后, 谈笑风生间, 袁院士就工匠精神、科技创新、读书学习等问题作了精彩回答。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任重而道远啊!难度很大, 但我还是乐于担当

秘书工作:袁院士,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采访。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享誉海内外的“杂交水稻之父”, 您一直不断挑战自我, 中国的超级杂交稻研究已实现从亩产700公斤提升到1000公斤的目标。是什么支撑您突破一个又一个科研难关呢?是不变的梦想、荣誉的激励、科学的魅力、为民的情怀, 还是……?

袁隆平:要知道, 我的工作、我研究的课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粮食问题。你们年轻, 没有经历过粮食饥荒。1960年前后, 我们国家遭遇三年困难时期, 闹大饥荒, 是饿死了人的。这让我深切体会到什么叫“民以食为天”, 没有粮食太可怕了!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 我有责任不让老百姓挨饿。所以说, 我的工作很有意义, 这是一。第二呢, 从理论上讲, 水稻增产的潜力很大, 只要努力去工作, 其他条件都跟上的话, 亩产可以达到1500公斤。追求高产更高产, 是我们农业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在农业部立项, 超级杂交稻的攻关分了四个时期:第一期700公斤/亩, 第二期800公斤/亩, 第三期900公斤/亩, 第四期1000公斤/亩。我们现在亩产过了1000公斤啦, 这可是百亩田的平均产量, 不是一亩两亩地哦。我们现在朝着1100公斤/亩攻关, 共设了五个点, 分布在云南、湖南、江苏、河南和山东。潜力还很大, 国家很重视, 老百姓也很支持, 我们很有信心。还有一条, 就是我身体还可以。我马上满88岁了, 虽然是“80后”, 但身体还不错, 特别是脑子还没糊涂, 别人说我看起来不像“80后”。我身体底子好得很, 湖南农科院举行游泳比赛, 我是冠军, 没人能游得过我。身体是第一位的, 是本钱, 没有健康身体, 什么工作都不好搞。有的老干部, 退下来之后, 没有工作了, 脑瓜子老不用, 就慢慢痴呆了, 所以还是要有工作。

我常说自己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杂交稻发展得越来越好, 未来某一天稻禾就像高粱秆一样高, 穗子就像扫帚一样长, 籽粒就像花生米一样大, 我和我的同事、助手们就可以在稻禾下乘凉。第二个梦就是杂交稻覆盖全球梦。全世界稻田有1.5亿公顷, 如果有一半种上了杂交稻, 每公顷增产2吨, 每年可增产1.5亿吨粮食, 可以多养活四五亿人。这不仅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 而且能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还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美国有600多万亩的杂交稻, 我们把技术转让给美国, 他们每年给我们提成, 付给我们知识产权费。如果全世界有12亿亩的杂交稻, 我算了一下, 每年至少可实现80亿美元的效益。

增加粮食产量还有个办法, 就是扩大耕地面积。全中国的盐碱地包括滩涂有十几亿亩, 其中能够种水稻的有一亿亩以上。我们现在研究海水稻, 将来有可能增加一亿亩的海水稻种植面积。所以, 扩大耕地面积是有潜力可挖的, 18亿亩耕地的红线是可以保得住的。按最低产量每亩300公斤计算, 一亿亩就可以增产300亿公斤, 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粮食总产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 任重而道远啊!我来担当这个担子, 难度很大, 但还是很高兴的。

我崇拜共产党, 为党做好事, 我感到很光荣

秘书工作:当前, “工匠精神”成为流行语, 倡导、弘扬工匠精神, 是大家的共识。科学研究的特点是高精尖, 但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您搞科研的经历是不是也体现了这一点?

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研究是很辛苦的, 日晒雨淋, 像今天这样的温度 (最高气温39℃) , 还是要到田里去, 汗流浃背, 非常辛苦。但有一条, 我们敬业乐业, 每取得一点进步, 我们从心里感到高兴。还有, 遇到困难不能退缩。搞科研不能怕失败, 怕失败的人就不要搞科研。有句老话“失败是成功之母”, 一百次实验, 能有两次成功就不错了。你老是怕失败, 怕丢面子啊, 怕丢官、丢乌纱帽啊, 这样不行。我搞我的科研, 我追求的不是享受、不是升官, 我追求的就是高产。所以说, 虽是辛苦了一点, 但我享受这种工作, 乐在苦中。

我也有很多缺点。大学毕业时, 同学给了我一个鉴定, 说我的爱好是自由, 特长是散漫, 加起来就是自由散漫。这是我的特点, 也是我的缺点。也有人说自由散漫不算缺点, 如果条件把人箍死了, 思想就被束缚了, 那也做不成事情。

在前不久召开的一次党外人士座谈会上, 我讲了一句话, 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我说:我崇拜中国共产党, 不仅是热爱, 而是崇拜, 是更高一层的。为什么呢?在共产党领导之下, 我们中国从一个落后贫穷、处处挨打的国家, 变成了一个蒸蒸日上、国力强盛的国家。1949年之前, 我们中国参加过两次奥运会,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和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 而我们的运动员都是背着“鸭蛋”回来的, 抬不起头啊!所以外国人叫我们“东亚病夫”。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们还是很落后, 出国都被人家瞧不起。现在不同啦, 我出国参观访问, 很受尊重, 外国人说中国人了不起。我们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超过了日本;我们也是体育强国, 在奥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直追美国。1980年我第一次到美国, 看美国人上班的时候, 每人都开一部汽车过来, 哇, 好厉害!现在我们也都开车上班了。这些了不起的事情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搞出来的呀, 所以我崇拜共产党。为党做好事, 我感到很光荣。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外国人没有的, 历史上没有的, 同代人没有的, 你搞出来了, 就是创新

秘书工作:创新居五大发展理念之首, 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关于创新成功的例子很多, 请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您对创新的理解。

袁隆平: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外国人没有的, 历史上没有的, 同代人没有的, 你搞出来了, 就是创新。比如, 日本是个科技先进国家, 但他们主要是跟着别人跑, 扮演跟在别人后面追赶的角色。真正创新的东西, 要在人家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我们有很多东西是创新的, 比如我们的杂交稻。

当然, 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 大方向要对。方向正确, 前途是光明的, 只要坚持不懈, 就能成功。方向错了, 前途是黑暗的, 就走到死胡同里去了, 你再努力也白搭。其次, 这条路走不通时, 就要考虑换一条路。有时候有些事情看似失败了, 其实是有成功的因素在里面。失败之后, 要善于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 想想如何调整努力方向, 找到新的路子。我们搞杂交水稻研究, 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时常有人问我,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其实, 也谈不上什么秘诀, 我的体会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这八个字很重要。第一, 是要有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 你如果是个文盲, 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 是要流汗水。我培养学生, 第一个要求是下试验田。这是起码的要求, 书本里种不出水稻, 电脑里也种不出水稻。现在我也常常召集助手们一起讨论, 遇到困难就激发大家思考, 这样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第三, 是要有灵感。当年我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 “忽然”间产生“天然杂交水稻”的念头, 就是一种灵感。这种灵感是多年来不停搜索和思考的结果。搞创新, 要做个“有心人”, 及时捕捉思想火花, 否则稍纵即逝。第四, 是要抓机遇。野生稻“野败”的发现, 在我们的研究中起了重要作用。这本是小概率事件, 可这种奇迹居然发生了。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偶然中往往蕴藏着必然, 有心人看到了, 很快就能领悟并抓住它。

我给你们讲两个故事。2013年在菲律宾召开国际杂交水稻大会, 孟山都、拜耳、先正达、杜邦先锋等大公司都把自己的杂交水稻品种拿来展示, 大约有四十几个品种, 每个品种可以试种1000平方米, 也就是1.5亩的样子, 结果前三名都是我们中国的品种。我们的产量大概是每公顷10吨以上, 他们最好的品种也就每公顷七八吨。

我们的超级稻不但产量高, 而且口感非常好。日本有一种著名的大米叫“越光”, 是日本人的骄傲, 在北京的超市卖80元/斤。去年, 三个日本米商来我们这里访问, 我就让他们尝尝我们的超级稻。他们很惊讶, 说味道完全可以跟“越光”媲美。今年, 日本新澙和九州的两个专家也尝了我们的超级稻, 同样称赞不已。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 人们不仅要吃饱, 还要吃好。我们有一个原则:不以牺牲产量为代价来求优质, 而是在高产的前提下求优质。我们做到了。“越光”的产量是亩产八九百斤, 我们是亩产1000公斤呀。日本人是非常自大的, 但是他们的教授、商人在我们的水稻面前俯首称臣。“超级杂交稻”是日本人首先提出来的, 目标是达到亩产800公斤, 但现在还没有实现;我们则后来居上, 遥遥领先。

脑瓜子是第一的, 搞创新脑子要灵活, 呆板是不行的。所以说, 要借鉴人家的好经验, 要多看书, 不要闭门造车

秘书工作:前不久, 您的一段用英语向全世界分享自己“杂交水稻”梦想的视频引起关注, 网友纷纷为您的深厚学识点赞。现在生活工作节奏比以前快了, 很多人明显感觉读书的时间少了。您能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读书学习方面的体会吗?

袁隆平:看书学习啊, 要活到老学到老。知识要渊博一点, 博览群书。有些书粗制滥造, 看不下去;有的书非常好, 读起来如沐春风, 给人以精神食粮。现在我们的出版事业发达, 到处都是书啊、杂志啊, 多得很, 可好书并不多。各类的书都要看的, 否则你孤陋寡闻, 搞创新研究, 那是不行的。搞创新, 脑瓜子要灵活, 呆板是不行的。所以说, 要借鉴人家的好经验, 要多看书, 不要闭门造车, 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爱看书, 外文书、文史书、地理书都看, 大概每周有三天看业务书。看业务书, 我有选择性, 需要的看, 感兴趣的看, 主要是与工作有关, 比如与超级杂交稻的新发展、新趋势有关的书我都看。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要有一些专长和爱好, 有专长就有了方向, 有爱好不但让你的世界更丰富, 还可以在知识、文化、精神层面上相互“杂交”, 互相启发。“杂交”不光在自然界存在, 在人类社会、思维领域也都广泛存在。

人往往受自己专业的局限, 视野比较窄。要突破这种局限, 除了多掌握一些有关领域的知识外, 还应学点哲学,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过去学习毛选, 我虽然学得比较肤浅, 但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 还是很有体会的。《矛盾论》和《实践论》对我的思维方法有很大的帮助。

当秘书, 笔杆子很重要的, 脑瓜子要灵活, 要跟着时代走

秘书工作:您能否跟广大秘书工作者说几句话, 给他们提些建议?

袁隆平:我的父亲也是个秘书, 他是学文科的, 是个笔杆子, 但我不太懂秘书工作。我感觉, 当秘书, 笔杆子很重要的, 脑瓜子要灵活, 要跟着时代走。我觉得做好秘书工作不光要笔头硬, 还应学会观察事物。很多事情, 领导没时间多考虑, 要靠秘书。秘书不但要把服务搞好, 还要当好参谋助手、当好“智囊”, 辅助领导把事情做圆满。在领导身边工作, 机会难得, 要多长见识多历练, 才能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

时近正午, 采访即将结束。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内, 我们深切感受到袁隆平院士科研报国的拳拳赤诚和勇挑重担的无畏精神。“老当益壮,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 不坠青云之志。”这应该是对他最好的写照。我们衷心祝愿袁院士的两大梦想早日实现。

来源:秘书工作. 201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