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好,麻烦帮我看看这个料行不行?
我草草看了一眼。
调配朱泥,砂浆分离,试图用“蛤蟆皮”来证明“好朱易皱”这一伪命题。
(一)
朱泥经过烧制以后,的确容易起皱。
问及背后的成因,商家多会用“朱泥收缩率高”“无朱不皱”的套话来回应。
“朱泥收缩率高”算是答对了一半,可我很不理解“无朱不皱”这种混淆视听的鬼话,相信的人竟然还不少,三人言而成虎。
话还要从练泥说起。
练制朱泥
练泥时,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料会区别开来。为什么呢?因为朱泥和紫泥、段泥相比较,朱泥本身的砂性弱、泥性强。
就像用石磨磨黄豆,磨得次数越多,豆子被磨成豆粉、豆浆;磨得越粗,就会颗粒多粉浆少。
紫砂泥料中所含颗粒的多少,代表了砂性的强弱。泥料是紫砂的肉身,砂性则是其筋骨。
拓展阅读:砂与浆,紫砂泥料的灵魂配方
(二)
但这和朱泥“起皱”又有什么关系呢?
朱泥的泥性强,那么其收缩率就大,在烧制以后表面就容易产生起皱现象。这也是朱泥壶常起皱的根本原因。
想不明白的朋友,可以参考羊毛毛衣水洗不当后缩水至S码的情况。因为羊毛的结构比一般毛织品更疏松。紫砂也是同样的道理,双气孔结构,团粒结构疏松。
(三)
正如前面所说,朱泥烧成以后的“皱”是因为它泥性强,收缩才大。
由此可见延伸:
- 有的朱泥泥性特别强,砂性特别弱,那么它的收缩就大,特别容易起皱;
- 有的朱泥泥性比较弱,砂性比较强,那么它的收缩就小,起皱就不明显;
当然,这两点只是我的个人理解。此外,还受炼泥时的砂浆比、烧制时温度等多方面的影响。
先来准确理解一个名词——吃温。
“吃温”是指一个温度区间,不是固定的温度值。泥料在此范围内都可以达到理想的烧结效果。不是说紫泥只能烧1180°或是1120°,这点必须要给大家纠正。
但别忘了,烧制温度越高,泥料收缩越大。
也就是说,同一种朱泥完全可以在同一温度区间内,选择不同的烧制温度,来表现出皱、微皱、不皱的效果。
(四)
“皱”不是朱泥壶的专属特征。“皱”也不能代表朱泥一定品质高。这和是不是原矿,普通还是优质,没有必然的联系。
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喜欢的朋友记得点赞、评论、转发!
我是砖砖,关注我,一起交流紫砂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