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宁 | 在GDP思维基础上增加GNI意识 |

编者按

赵全胜 【海外看世界】主编:

疫情过,两会开,中国大陆又开始启动了国际交流的新阶段。为此我们邀请了在美国,日本,中国大陆和港台地区的19位学者从 疫情本身,中美交恶,决策考量 等三个方面展开评论。希望能起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同应对不确定局面的作用。

参与本次快评的学者及所在单位:

赵宏伟 日本法政大学

朱志群 美国巴克内尔大学

庚欣 香港凤凰卫视

李恩民 日本樱美林大学

郑振清 清华大学

刘佩怡 台湾金门大学

李晓冬 日本岛根县立大学

张发林 南开大学

邓中坚 台湾政治大学

杜新 庆应义塾大学

孙太一 美国克里斯多夫纽波特大学

张兵 日本山梨县立大学

刘曙丽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郑宇 复旦大学

雷少华 北京大学

陈淑英 美国华盛顿大学

武心波 上海外国语大学

刘星 日本山梨学院大学

张东宁 东北师范大学

【在GDP思维基础上增加GNI意识】

张东宁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19学者评“后疫情时期的国际交流”系列第19篇

一般来说,国际交流在物的层面是贸易往来,在人的层面是人员流动,三年疫情对中国的对外贸易和人员交流影响迥异。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基于直达基层的强大治理能力,执行了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不同的疫情政策——以防控的方式让尽可能多的群体免受病毒威胁,结果是维持了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链条,相对限制了人员流动。从贸易结果来看,依据国家海关总署数据,2020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2.16万亿元人民币,是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人民币,首破6万亿美元,增长21.4%;2022年,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7.7%。人员流动方面,依据国家统计局民用航空航线数据,2019年民用航空国际航线数953条,2020年895条,2021年279条;国际航线长度,2019年4014686公里,2020年3828748公里,2021年1319643公里,由此可见一斑。或许可以判断,疫情期间,相对限制人员流动并没有对进出口贸易造成太大负面影响。

疫情之后,对外贸易和人员往来趋势又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对外贸易方面,前期庞大外贸基数的持续增长遭遇挑战。据海关统计,2023年前两个月,以人民币计价进出口总值微降0.8%,按美元计价下降8.3%。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前期贸易增长太快;二是美欧日政策性干扰;三是美联储回收货币导致流动性紧张。人员往来情况有所回暖,仅是依据观察。一是境外旅游逐渐开展;二是出国留学刚性需求,包括国际学校的学生、中考分流的学生和升学深造的学生;三是高校国际交流项目日渐推广。可见,国际贸易总额的变化也没有与人员的跨国流动变化同步。

为什么江苏gdp只关注最后一名(张东宁在GDP思维基础上增加GNI意识)(1)

疫情造成巨大的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压力,客观要求尽快恢复国际交流中要素流动的便利性。然而,外贸存量体量庞大,受外界影响增量前景受限,支撑力度不足。或可考虑,延续疫情期间的加强对外全行业直接投资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趋势,在GDP思维基础上增加GNI意识,将美元投资和人民币国际化作为增加国际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本文由海外看世界平家首发,文字仅代表作者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