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思想家李贽的思想产生的背景(万历十五年李贽)(1)

李贽在现代被称为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可他却因为思想是“异端邪说”而被捕入狱,也因此被称为明朝第一思想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中所描述的这几个历史人物,各有各的特殊,李贽应该是“生不逢时”的代表。同一个年代,欧洲的文艺复兴正在蓬勃发展。正因为文艺复兴,不仅冲破了封建教会的精神束缚,还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读《万历十五年》“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这一章节,有如下的想法,仅供大家娱乐;

“作家”:李贽著作颇丰,观点集中在编订的《藏书》中,他对此书自视甚高,称之为“万事治平之书”,预言”千百世后“,此书必行。他提出了这个社会的种种不是,但却没有改造这个社会的见解。更值得一提的是,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另外,他的代表文章还有《童心说》、《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寄答京友》等。

“贫困的思想家”,原本一个殷实的家庭,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不堪,因经济困难不得不谋求一个职位来养家糊口。生有四儿三女,除大女儿外,其他的都不幸夭殇。一个农民家庭如果企图生活稳定,并获得社会声望,惟一的通道就是读书做官。一人做官,全家安宁。自然做官之人也必须要对整个家族负有道义上的全部责任。李贽的家族也不例外,他亟需拜托的这种由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集体概念。

“好强善辩者”,李贽作为新思想的代表,在言辞上不为人所屈,做官之时,也常常跟自己上司顶嘴。与耿定向闹翻之后,更加放诞不羁。

“世俗的名人”,在任姚安府知府上,对于各项“常例”和其他收入也顺其自然,并没有感到不安。这一点他跟海瑞有着明显的区别。离开姚安知府之职以后,基于自己的声名赫赫,一直靠朋友中的地主士绅周济度日,生活水平不低,而且一过就是二十年,他自己并不觉得这有何不妥。

“自相矛盾的哲学家”,妻子离世时他曾感叹“慈心能割有,约己善持家”,只是遗憾她尚未理解“丈夫志在四海”的宏猷。赞扬有成就的女性,甚至认为历史上有一些特殊的女性比男人还优秀,但并不等于提倡男女平等,宣传妇女解放。他猛烈地抨击着世人,却往往还要依靠被抨击者的接济而生活。一方面拒绝传统,看出了当时的伦理道德已经极度僵化,因此提出一些进步思想,并且非常鄙视那些假道学和伪君子。另一方面又难以和心中固有的传统思想决裂。

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