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石投资主页(一个主动现身的)(1)

万达商业在借壳上市的途中,先被绵石投资“借机炒作”了一回。(东方IC/图)

即便一个久居北京的人,恐怕也会对建国门内大街19号——中纺大厦感到陌生。这栋业已落成20年的18层建筑,与毗邻的好苑建国饭店、全国妇联办公楼属于同一建筑群。

一家名为绵石投资(Soft Rock)(000609.SZ)的企业租客就藏身在这栋建筑中。2016年11月21日晚间,随着一纸公告披露,这家已停牌57天悄无声息的上市公司瞬间曝得大名。

绵石投资公布的重大资产重组对象,是同样位于长安街沿线、4.5公里开外的万达集团。有趣的是,此次信披的理由是,两家公司的借壳交易“终止”了。

有关万达商业地产在A股市场借壳寻求再度上市的消息,早在今年3月末王健林首度提出私有化构想后便成为资本市场上的热点。

不必任何机构撺掇,王素来决策果决。从3月30日宣布启动私有化到最终宣布52.8港元每股回购价格,不足5月。而345亿港元(约合44亿美元)的总代价,亦远超此前阿里巴巴退市时的196亿港元。

当然不能都让健林老板自掏腰包,同期于内地发行的私募产品引来包括杉杉股份、新华联集团、中铁集团、中航资本国际、泰达集团等一众国有民营资本大佬捧场。传言中6.5%至10%的年度承诺回报以及“2018年8月A股见”的闲话一句,掷地有声。9月20日,万达商业地产匆匆结束22个月的香江游。

排队自然等不及,借壳上市,唯此一途。

从上海九百(600838)、华联股份(000882)到红星发展(600367),但凡业务上存在某种相关,只消市值相对较小、双方有过交情,那么“万达借壳概念股”的帽子笃定戴上。毕竟,王健林金口下的时间表已开始倒计。

徘徊之际,绵石投资石破天惊斜刺里杀出。11月22日与23日,来自万达官网有关“借机炒作”的斥责,以及绵石主动出击自证清白,更让整个事件一团雾霾。

有没有中介机构介入?双方是否进入了实质性谈判?所谓未能达成一致的“时间安排”究竟意味着什么?特别是,如果绵石方面鉴于保密协定不能率先吐露口风,那么当“缘尽”之后再单方面披露,难道仅是向外界暗示己方的卖壳意愿?

无论真相是何,有一点板上钉钉,绵石投资一度三个涨停市值飙升9亿元。对于一家之前市值仅在46亿元水平线上的小型上市公司而言,斩获颇丰。

问题是,这家绵石投资究竟何方神圣?如果两家公司的确存在接触,那么万达方面势必对其前世今生有所了解,但从万达大动肝火的态度可以草判,其多少心怀“走眼”的懊恼。

好吧,揭开面纱,看看在神奇的建国门内大街19号里办公的这家神秘公司的真实面孔。

刚刚结束的三季报披露期,绵石投资营业收入611万元,同比减少86.11%,但归属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却达1.25亿元,同比增长10112.74%。没错,9个月,101倍增长。

这种强烈反差,当然是某种财技使然。一方面该公司旗下位于成都的地产项目尚未满足“结转利润条件”,营收难免大受牵累。而上市公司之前通过出售所持广州黄埔化工有限公司49%股权所获收益,又令净利一项大放光彩。

稍安勿躁,这还只是纸面解释,细究之下名堂更多。首先,综观其以往三年财报,从2013年至2015年其营收分别为3.14亿元、6.19亿元和4.55亿元,归属股东净利则是1.04亿元、1.2亿元和2280万元,至于扣非后的净利分别是4162万元、1.09亿元和1511万元。波动巨大此其一,扣非凶猛乃其二,业绩实质大幅下滑为其三。

同时,绵石投资作为一家房地产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在8年前参投异地一家化工企业本就匪夷所思,除了有把握将后者部分工业用地转化为商业用地外几乎别无解释,而本次转让的对家为香港上市的时代地产公司亦间接佐证了这一点。但此次出让金共3.81亿元,即便扣除相关缴税仍相当可观,而计入三季报的数字为何缩水甚多?

不过,相较而言,8个月前那份“零元股权激励方案”得以在股东大会通过,才是真正的拍案惊奇。

根据该份方案,绵石投资将向除公司董事长郑宽、公司董事王瑞之外共60名高管和核心员工以每股0.25元行权价售出352万股股票,同时再以零元价格向包括郑、王二人在内17名激励对象授予717万股限制性股票,其中郑宽和王瑞各占这批股票份额的40.45%,合计80.9%。

是时,绵石股价已在每股10元价位徘徊良久。而这次激励的启动条件是以2013至2015三年扣非后平均年度净利为基准,增长不低于8%至16%。还记得2015年低至1500万元尘埃中的扣非净利吗?端得好心计!

如果按11月25日18.45元每股价位计,则意味着上市公司以大礼包方式向60位高管核心们派出1.97亿元,而郑宽、王瑞等17名核心则直接入账1.32亿元,郑、王二公分别占得5280万元。

还是让我们用顺时针方式来总结一下神秘公司的来龙去脉,并对相关人士的履历作番介绍。

作为前身的燕化高新正式成立于1993年,发起方为中石化旗下燕山石化的若干关联子公司,当时其主营的聚乙烯催化剂占据国内八成市场。1996年10月,基于“资本市场为国企服务”的主导思想,成立只3年的该公司以每股7.5元价格发行股票顺利上市。公司市值9000万元。

随着中石化集团完成整体股份制改造并在2000年10月赴香港上市,处理系内多达15家A股上市公司的业务冲突已迫在眉睫。

2004年12月,燕化高新是时大股东燕山石化公司与北能能源和天华国际两家民营企业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将占总股本40.01%的5719.19万国有法人股向二者转让,二者各占28.39%和11.62%股权。

资料显示,北能能源的股东结构为周双盛(信盛投资原中国副总裁)占33.285%,石东平(长江证券资本市场部原副总)占33.36%,胡陇琳(海通证券投资总部原业务经理)占33.285%,以及与胡出自同门的王维占0.07%。

2007至2010年期间,周双盛、胡陇琳、王维三人已分别将北能能源股权出售,而受让方正是现任董事长郑宽,石东平则仍在上市公司担任要职。

出于某种不为外界所知的原因,北能方面请来了强援,即包括郑宽、张成等一众出身券商的人士,尤以海通证券为主。其中名声最大的则是李方。后期,李因在高盛亚洲扮演吃重角色声名鹊起,但殊少人知,其在北能能源和绵世股份亦曾担纲过中枢核心。

至于二股东天华国际就要简单得多,操盘者是有着和记黄埔及洋浦普华投资背景的王瑞和罗为。

在今年初的零元激励方案中,郑宽和王瑞是当仁不让最大的受益者,但有心者如若细细查阅人事资料便可得知,两位现任高管均对自身某些历史刻意淡化和回避。事实上郑氏曾在大学毕业后不久即进入斯时因3·27国债事件遭遇非议的中经开,而其在海通证券工作期间,哈尔滨北亚集团恰巧是其客户之一,并主要负责2001年该公司的股票增发行动,而王瑞此时恰好担任北亚集团董事副总经理。

2005年号称中国铁路第一股的北亚集团,因身陷“违规发行股票案”导致董事长刘贵亭被判处无期徒刑并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而面临破产重组的北亚将占地7000亩的成都优质地块以低于1亿元的价格转让,接盘方正是绵世股份。

可以想见,正是这段金风玉露一相逢,直接造就了之后的会师,且成就了将主业从化工产品调频至房地产上的绵世股份近十年的表面现金流来源。

潮起潮落,兜兜转转,郑宽早已成为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而连续触碰食品、在线教育、互联网金融和高铁概念后,当年的燕化高新、后来的绵世股份、现在的绵石投资,终于又觅到一个好东西:壳。当然,这次的标的是它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