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

建瓯到底有多少座古城门?关于这个问题,多年来总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直是本糊涂帐。有人说是8座,也有人说是9座,甚至11座的,到底是多少座?笔者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专门查阅了大量相关的史志文献,发现建瓯历史上的古城门共有24座!下面就这24座古城门的建造者、修筑时间、地理方位、城门属性等详情,作一个全面系统的阐释,供有关方面参考。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

01

贺齐:

196年,在旗山周边,

始筑建安县城,4个城门。

贺齐,字公苗,会稽郡山阴县人。年青时任剡县长时,不畏权势,惩奸除恶,被孙策相中,备于帐下,屡建奇功。后又屡建战功,累迁奋武将军、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又迁后将军,领徐州牧。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3)

公元196年前年,曾两度挥师南下入闽,平定闽疆,设立了建安(今建瓯)、南平和汉兴三县,同时在建安(今建瓯)旗山设立了南部都尉府,统管全闽的兵民事务。贺齐被任命为首任会稽郡南部都尉府都尉,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会稽郡南部军区总司令。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4)

据旧志记载,建瓯是在汉献帝建安初年(196年)正式置县,以皇帝年号命名为“建安县”。并在旗山周边,始筑建安县城,后来又被称为“子城”。城址大约在今市区中部的内河以北,濠池以南,面积在1.5-2平方千米左右。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5)

建安县城周长延袤约3千米,高6米,厚3.4米。设有4个城门,南为“双门”,即今鼓楼的前身;东南为“永庆门”,遗址在今公园口;西为“昭化门”,遗址在今西大街恩波桥东;东北为“丰乐门”,遗址在今豪栋水街头南。建安县城的开辟,初步缔造了今日建瓯古城的雏形。

02

王蕃:

260年,在福船山下,

新筑建安郡城,8个城门。

王蕃(227—266年),字永元,庐江人。博览多闻,兼通艺术。与贺邵、薛宝、虞祀俱为散骑中常侍,皆加附马都尉,时论清正。建安郡的首任太守。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6)

汉末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以会稽郡的南部都尉设为建安郡,管辖建安(今建瓯)、建平(今建阳)、吴兴(原名汉兴,今浦城) 、东平(今松溪、政和等县)、将乐、昭武(今邵武)、绥安(今建宁、泰宁等县)、南平、侯官(今福州一带)、东安(今同安、南安一带)等10县。郡治设在建安(今建瓯),驻兵8000人,这是东汉王朝在闽建置的第一郡,这也是福建辖境的第一座“省城”。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7)

王蕃于永安三年(260年)出任首任建安郡太守,并选在水南福船山下(今城区水南一带),构筑了全闽第一座郡城。接着又缔造纲纪、梳理庶务,将建安郡四境八方治理得井然有序。尤其是主持开挖了北岗水道,这在一千七百多年前,无疑是一项宏大的水利工程,也是造福一方百姓的实事。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8)

建安郡城南北跨距约1千米,东西跨距约2千米,周长约5千米,面积约2平方千米。由太守王蕃始建于260年,南朝刘宋元嘉初年(424年),建安郡太守华瑾之将郡城迁往黄华山麓(约在今城关东北隅)。南朝萧梁末年,黄华山麓的建安郡城被长沙侯萧基焚毁。嗣后,建安郡太守谢谒将郡城移至溪西(约在今城区水西一带),立栅为治。南朝之末(557年),陈刺史骆文广又将郡城迁回水南福船山下。至唐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建州刺中陆长源再次移城于黄华山麓。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迭,现在,靠北的沿江一带,大多为工厂的厂房和居民的房舍;靠南沿山的大半部多被地势平坦、开阔的菜园和水田所覆盖。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9)

王蕃始建的建安郡城,按照中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对中国古城研究提出的基本模式:县城一般是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开一个门,共有四个城门;都城一般是在东南西北,每个方向各开3个门,共有12个城门;而作为郡城,一般是在东南西北的各个方向各开两个门,共有8个城门。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0)

为了能让后来的研究者对建安郡城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们尝试对建安郡城进行一个合理的复原:当年的建安郡守王蕃,在城池的四面修筑了8座城门,东面在今天上水南茶厂(原屏山书院故址)之东筑东平门和东安门;南面在福船山和梅仙山之间筑通海门,在福船山和云际山间筑镇南门;西面在原东吴名将吕蒙故宅之西筑建宁门,在原闽越王无诸行祠之西筑建德门;北面在今中水南故郡治遗址之北筑兴吴门,在今下水南光孝寺之北筑朝江门。

03

王延政:

943年,在黄华山下,

增筑殷(闽)国都城,12个城门。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1)

唐末五代之际,王延政于943年增筑殷(闽)国都城,前有唐初陆长源兴修的建州州城;王延政的殷(闽)国于945年覆灭,之后又有南宋至明清历代重修的建宁府城。为此,这一时期,再细分三段来记述。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2)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3)

陆长源:780年,在黄华下,

兴修建州州城,9个城门。

陆长源,字泳之,吴人。唐天宝中(742—755年)为太子詹事,曾任信州刺史。唐建中元年(780年),任建州刺史。陆长源到任期间,为官清正,开扩城域,重视发展农业,兴办乡学,为当地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4)

史料上对陆长源评价甚高,说他效法常衮,在建州兴廉举孝,敬礼耆艾,设置乡庠学校,广开文化教育,此后,建州名儒辈出,被誉为“海滨邹鲁”。还说他发布法令:平均赋役,开辟田地,种植农桑,建立市场,大力发展生产,丰富人民生活。所以百姓歌颂他道;“令我州郡泰,令我户口裕,令我活计大,令我家不分,令我畜成群,令我稻满囤。”在建州任上可谓政绩卓著,大得人心。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5)

据有关史志文献记载: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改太守为刺史。武德四年(621年),复移州治于建安(今建瓯),领建安(今建瓯)、唐兴(今浦城)、建阳、将乐、绥城(今三明一带)、闽县(今福州一带)等6县。建州是当时全闽设立最早、规模最大的州城。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6)

陆长源任上最大的功勋之一,是他在任建州刺史时,为了让百姓能安居乐业,他在移城于黄华山麓的同时,扩并了原建安县为“子城”,把建州州城修成“母城”,大大提高了建州州城的防御、镇守、安居、出行、管理、施政等功能。全面而完善地构筑了雄峙八闽的“建州城”,完成了州县二城合而为一的浩大功业。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7)

拓建后的建州城,全长4.7 千米,高6.5米,阔4米。设城门9个,南面有建溪门(后改为南门、广德门),资化门(后改为长桥门、通仙门)、建安门;东面有宁远门(后改为高门)、通安门(后改为捲秋门、政和门、东门);西面有西津门(后改为威武门、西门)、临江门、水西门(后改为通济门);北面有朝天门。 “建州城”的构筑,基本上奠定了现今建瓯古城的基本格局。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8)

王延政:943年,在黄华山下,

增筑殷(闽)国都城,12个城门。

据有关史志文献记载:唐末五代后晋天福五年(940年),闽主王审知之子王延政将建州城从东、北两个方向强行拓广,增筑城垣至10千米。五代后晋天福八年(943年),王延政在建州称帝,以建州为都城,立国号为“大殷”(后又改称“大闽”),改元“天德”。并兴建宫室,构筑楼台,盖太和殿,修五凤楼,铸大铁钱,诏行一方。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19)

唐末五代殷(闽)国天德皇帝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瓯)称帝时兴建的太和殿遗址在今建瓯市人民路北段的都御坪;而民间俗称的鼓楼,其前身就是殷(闽)国皇宫太和殿南面的观景楼“五凤楼”,在今建瓯市人民路中央,现在仍傲然矗立在市中心,成为当时历史的一个缩影和见证,也是这座历经沧桑的千年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0)

作为殷(闽)国帝都时期,王延政将原建州城的子城,装扮改造成为内城,皇宫周围有东面永庆门、南面双门(五凤楼)、西面昭化门、北面丰乐门等4座城门,外围还有12座城门,除了唐建中元年(780年),陆长源兴建的9座城外,王延政还分别在西面增设了大市门(也叫市门、馆门或馆文门)、;在北面增设了拱北门和朝阳门。至此,建瓯历史上城门最多、最辉煌的时期,全城共有16座古城门。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1)

宋孝宗:1162年,在黄华山下,

旨造建宁府城,8个城门。

据有关史志文献记载:南宋孝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因孝宗在称帝前,曾在建州做过建王,以此旧邸之故,特擢升建州为建宁府。当年为此全城官民大庆,宋孝宗旨造建宁府城,建宁府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正式设立的府级建置的城市,成就了“八闽首府”的千古佳话。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2)

到了明洪武二年(1369年),都指挥沐英拓广府城之西南隅,合并了原闽国都城“大市门(也叫市门、馆门或馆文门)”和“水西门”,并向外延,拓建了“通济门”。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3)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都指挥时禹再次拓广府城之东北隅,包黄华山于城中;同时,对原有已日渐残缺的府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重建。重新修建后的“建宁府城”,全长约6.24千米,高约6米。沿城墙上建造了楼阁24座,窝铺76间,女墙3138垛。并在原唐末五代殷(闽)国都城的两个旧城门遗址上重建了“拱北”、“朝阳”两个城门。还在黄华山至政和门,威武门至拱北门两段城墙之外开沟辟濠。城濠长约3千米,深5米,阔18米。至此,全城北面依山,西、南两面临溪,城池基本定址,其范围同现今市区已基本一致。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4)

迄至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因大水,威武门楼及临江、通济、通仙、广德诸门全都倒塌,城墙多处损毁,又于原址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这次修建后的府城,全长6.9千米,高达6米。南面有广德门(南门),通仙门;东面有宁远门(高门)、政和门(东门);西有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北面有朝天门,一共设8个城门和8座城楼,女墙高2米,共有3800垛。其后在清康熙和乾隆年间又有修建,但都基本保持了建宁府城的基本风貌不变。

结语:建瓯城本身就是一座古城门的历史博物馆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5)

文章至此,关于建瓯历史上究竟有多少座古城门的迷惑,可以有一个说法了。从史料上进行一次全面的整合,建瓯历史上的古城门,不计算重复、更名、改造或者迁移等情况,总计应有24个古城门。老城区外围在五代作为闽国都城的极盛时期,有12座城门,分别为:宁远门(俗称高门,建国后毁)、通安门(政和门,俗称东门,建国后毁)、资化门(通仙门,现存)、建溪门(广德门,俗称南门,现存,拟回填地下)、建安门(久废)、大市门(也称市门、管门、馆文门,久废)、水西门(通济门,现存)、临江门(现存)、西津门(威武门,俗称西门,现存)、朝天门(建国后毁)、拱北门(久废)、朝阳门(久废)。老城区内围先为建安县城,后为建州城的“子城”,至五代时,装修为闽国皇宫的紫禁城,有4座城门,分别为:永庆门(久废)、双门(今五凤楼,俗称鼓楼,现存)、昭化门(久废)、丰乐门(久废)。城南建安郡旧址还有8座城门,分别为:东平门(久废)、东安门(久废)、通海门(久废)、镇南门(久废)、建宁门(久废)、建德门(久废)、朝江门(久废)、兴吴门(久废)。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6)

关于建瓯古城门这个话题,最后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建瓯城本身就是一座古城门的历史博物馆。理由有五:

一是古城门数量之众,令人咋舌。建瓯历史上古城门的数量,不重复不同属性完全独立存在的古城门,居然有24座之众,这不要说在福建,就是在全国范围来说,也是一件令人咋舌的奇观。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7)

二是古城门等级之高,令人向往。建瓯古城门的最高等级是五代闽国王延政称帝时所筑的都城。外城延袤达10千米,12个城门;内城以“子城”为基础,重装为皇宫紫禁城,4个城门,内外城总计16个城门,规模宏大。至今仍然保留下来的五凤楼,就是一座典型的皇城南大门仪制的建筑典范——三个拱门道,壮观又雄伟。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8)

三是古城门类型之全,令人关注。建瓯历史上的24座古城门中,从汉至今,有建安县城,有建安郡城,有建州州城,有殷(闽)国都城,有建宁府城等,可谓各类不同等级和属性俱全。容各种不同类型的城门建筑于一身,且有个案保存至今,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和罕见的现象。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29)

四是古城门现存之幸,令人惊叹。饱经岁月沧桑的千年古城,建瓯现存下来的仍有6个古城门,它们是威武门、临江门、通济门、广德门(拟回填地下)、通仙门、五凤楼(原为建安县城的南门,名叫双门;后为闽国都城皇宫的南大门)。

建瓯鼓楼历史(细说34)(30)

五是古城门工艺之精,令人震撼。建瓯城的24个古城门,因为类型和等级不同,又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个个都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其中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和具有代表性的是通仙门。通仙门集中体现了我们南方城门建筑精致风格,北方的城墙一般是呈一字形,攻防面对面一字展开,而通仙门呈“凹”字形,三面防守呈包围状,易守难攻。城墙内还设置了三道坳坎作为退守伏击的防线,有时还可以故意让部份敌人进入城门,放下闸门,在城墙内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包围圈,敌方便进退无路了,“瓮中捉鳖”这个词就是出自这里。这样的设计不由得让人惊叹古代筑城工匠的高超技艺和非凡智慧。

(作者:赖少波,现为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全文发表在《武夷文化研究》2016年第四期)

闽源快讯

2020年新年伊始,由南平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政协建瓯市委员会联合编辑的《峻节德民·杨峻德》一书,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面世。全书分20个章节,17万字,详细记述了杨峻德烈士投身革命、不屈不挠、甘洒热血、英勇壮烈的一生。《峻节德民·杨峻德》一书,全方位真实再现了杨峻德的人生轨迹和革命历程,诠释了他为了信仰、慨然担当、舍身为民、矢志兴邦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值此全国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峻节德民·杨峻德》的出版,为建瓯的红色文化教育增添了实实在在的学习读本,意义重大。(詹水金、黄悦、范小辉)

2020年元月1日晚,为打响建瓯这张响当当的传统美食招牌,同时进一步提升"闽之源·古建州"这一富有厚重底蕴的地标产品之美誉度,在建发购物中心街心广场,我市成功举办了“建瓯首届板鸭文化旅游商品购物节暨建州琴行新年晚会”。晚会琴乐歌舞等精彩节目轮番上演,赢得了在座嘉宾与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晚会中还穿插建瓯板鸭历史文化知识有奖抢答,建瓯板鸭同业公会会长叶国润一边速说板鸭烹制技巧一边与观众互动问答,随着不断送出的一份份美味诱人的"馋润"鸭礼奖品,将现场氛围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黄悦、邹季强、范小辉)

2019年是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打的红色文化年,全年红色文化主题系列活动可谓精彩纷呈,成果丰硕。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红色文化宣教全媒体全覆盖。二是红色文化触角有深度有广度。三是红色文化活动系列化主题化。建瓯是闽北革命的策源地,是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闽北游击区的重要一翼,是中国东南抗战的重要支点,是福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之一,还是解放大军十兵团进军福州的前进基地和指挥中心,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建瓯史志人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千方百计致力于将我市的这笔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好、研究好、利用好、宣传好!(薛颖、黄悦、范小辉)

来源:《闽源之窗》微信版27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