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 担当有我(强化科技支撑彰显大国担当)(1)

长期以来,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科技支撑部门,中国气象局以保障国家气候安全为目标,在气候变化监测和影响评估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水平和服务国家战略决策的能力,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治理,助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加强气候监测 强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弄清“本底”,摸清“碳源”和“碳汇”至关重要。为此,中国气象局不断织密温室气体监测网。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在国家大气本底站开展温室气体观测,2016年开展温室气体卫星遥感观测,经过近40年建设,中国气象局于2021年发布国内第一份国家温室气体观测网名录,标志着国内首个温室气体观测网基本建成。

如今,这个观测网包括青海瓦里关、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黑龙江龙凤山、云南香格里拉、新疆阿克达拉、湖北金沙等国家大气本底站、6个卫星遥感校验站、40余个国家级应用气象观测站(温室气体)。

在此基础上,气象部门稳步推进气候变化检测归因等机理研究、全球和区域气候系统模式开发、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等。

——核心数据自主。攻克长序列气候资料难题,中国第一代全球大气/陆面再分析系统及产品(CRA)正式业务化运行,打破了我国气候变化研究对国外再分析产品依赖的局面;形成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完成不同排放情景下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温度变化预估及其影响风险评估。

——前沿理论突破。发展区域极端事件变化的检测归因核心技术方法,研制了分步指纹法、环流相似等新的归因方法,量化人类活动及自然因子强迫的贡献大小,初步完成中国区域极端事件在线检测归因系统的大框架建设,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诊断、检测和归因。

——气候模式创新。次季节-季节-年际尺度一体化气候模式预测业务系统关键技术实现自主技术可控,部分性能达到欧、美、日同类系统先进水平,对我国东部夏季降水、亚洲季风环流等的预测能力位于国际前列。

——启动运行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在多个省份设立分中心,建成我国第一个“自上而下”反演大气二氧化碳源-汇变化的碳监测同化反演核算系统,可以区分全球、中国区域、省市、格点等不同尺度的自然碳通量和人为碳通量,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科技支撑。

发挥“智囊”作用 推动科学决策

作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办公室单位,中国气象局全面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部署和行动,在其中充当“智囊”。

十年间,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以及“十四五”科技专项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战略和计划的编制中,都能找到气象部门的身影。

围绕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的总体需求,气象部门加强形势和需求分析,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国际气候治理、“双碳”目标等开展大量研讨,形成的决策咨询报告为我国中长期发展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双碳目标制定等提供重要科学支撑。

——面向粮食安全,全面推进气候变化对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种植制度、病虫害、品种适应性、产量和品种的综合影响评估;建立不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农作物产量评估的定量关系模型,研发全国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农业损失评估模型。以黑龙江为例,气象部门及时捕捉到全省积温带北移东扩情况,立足30年气象资料,重新划分全省六条积温带,为科学调整全省农业布局提供决策支撑。

中国气象局宣科中心(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作者:吴鹏

编辑:杨奥清

审核:王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