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跟大家聊聊最近有点火的一个话题,跟球鞋有关。

有不少媒体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1)关注到最近鞋圈的“炒鞋”现象。一双发售价1000多元的名牌球鞋,在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2)圈子里被炒到上千元甚至几万元。在炒鞋的生态链上,还发展出了“散户”和“庄家”。这让原本属于兴趣爱好的球鞋收藏变了味。市场上流传着一句话:中年人炒股,年轻人炒鞋。

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3)

一双发售价上千元的球鞋,已是价格不菲,为什么有人愿意以数倍价格买入?球鞋文化、明星效应和品牌营销影响不小。球鞋诞生于20世纪初,伴随着大众体育的普及,球鞋一直都被广告塑造为高品质生活的象征。20世纪70年代以后,运动品牌巨头签约体育明星、音乐明星代言成为行业惯例,原本强调功能性的球鞋被注入了越来越强烈的符号意义:潮流、个性、酷,由此形成风靡街头的球鞋文化。穿上一双球鞋,就是张扬一种个性,确认一种身份,亮明一种态度。也正因如此诞生了一词:鞋头(sneaker head),意思是整天脑袋里想着球鞋的人。运动品牌耐克创始人菲尔·奈特甚至还出过一本自传,书名就叫《鞋狗》,他用“鞋狗”称呼用生命热爱球鞋的人。

相比于球鞋的实用功能,这种附加的标签似乎更具吸引力。而从近年来限量球鞋发售现场的长龙甚至骚乱,也能一窥球鞋作为一种普通消费品,如何制造了一个符号神话,催生一场消费狂欢。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年轻一代赶上消费升级,当看着NBA长大的一代有了消费能力,“回力一代”自然成了“AJ一代”。今年5月,全球最大的球鞋展Sneaker Con登陆上海,吸引了两万多人参与。事实上,流行文化本身就是“奔跑”的文化,从来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随着生产流程加速,时尚更在提速,只要你爱鞋,每天都有新款。

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4)

吃准了这种趋之若鹜的文化心理,“限量”就成为了发售策略。签名款、纪念款、联名款,在吊足胃口的同时制造了强大的排队效应。排队效应,是利用了人的盲从心理,看到商场奶茶铺前排着长龙,不管好喝不好喝,先去拿个号再说。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需求大而供给少,价格一定上涨。有人愿意排队,有人不愿,前者多愿意和后者多不愿意,共同决定了价格能炒多高,也助推形成了黄牛市场。这与卖出高价的纪念邮票、被疯抢的联名款T恤原理是一样的。

物以稀为贵不假,然而一旦产生“击鼓传花”心理,就会制造非理性繁荣。当每一个经手者都变成投机者,觉得即使自己买得不值,也会有下家接盘,那么泡沫就会被无限吹大。相似的故事还少吗?早在17世纪,荷兰珍贵品种的郁金香球茎供不应求,投机炒作带动价格飞涨,最终,郁金香泡沫不可避免地破了。前些年,国内还掀起过“兰花热”,一些品种的兰花被炒上了天价,最后泡沫刺破,跟风者被深度套牢,“香消玉损”。

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5)

从这个角度说,一旦开始疯狂的炒鞋游戏,实际上难有赢家。首先,鞋粉很受伤。原本是为爱好埋单,现在成了待割的韭菜。其次,流行文化很受伤。球鞋诞生之初有强烈的潮流基因,也有讲个性、不跟随的精神,跟风炒作实在与此背道而驰。再次,炒鞋者也有被套牢的风险,品牌方也可能口碑受损。

如何避免炒鞋愈演愈烈呢?从鞋粉角度看,心仪归心仪,千万别“博傻”,市场越是发热,头脑越要冷静。从行业角度看,也是时候给炒鞋热降降温了。近日一家球鞋交易平台发布了反对炒鞋的倡议书,提出球鞋是用来穿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些都应该引起球鞋品牌方的重视,注意调整营销策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遏制炒鞋行为,而不是继续推波助澜,大玩饥饿营销。

这正是:鞋穿不炒,盼君知晓。流行起跑,合脚为要。

(文 | 智春丽)

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6)

| 荐书 |

★ ☆ ★

《与时代谈谈心——睡前聊一会儿》

★ ☆ ★

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7)

丨简介丨

两年前,人民日报评论部的年轻人,在“人民日报评论”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8)微信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9)公众号开了个小栏目——“睡前聊一会儿”。聚焦文化现象、社会心态,以大时代为底色,以轻阅读为指向,与年轻人360°无死角对话,这个栏目很快吸引了大批读者,成为了近适合你的一双鞋 我为鞋狂(10)300万人的睡前必看的读物。

化身“党报评论君”观世相,这一栏目提供了一个触摸时代、感知社会的窗口,成为主流媒体评论放下身段、延展新可能的有益尝试。以坦诚与真挚的姿态观察世界并不容易,以文字推动更多人理解、包容社会的多元则更难,但是这本书做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