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故乡已成追忆之故乡韵味

故乡的村庄坐落在山东省济宁市东南方向,属于现在的济宁市任城区。老家是一个平原乡村,乡亲们祖祖辈辈、成年累月地靠种地为生,过着平淡、平静的生活。我虽然大部分的时间生活在城里,可我还是有幸在老家上过三年小学。那是我长这么大在老家待的最长的时间了,从那以后,每次只是在放假时回乡小住时日。多少年过去了,小学的三年我是怎么上的学,学习成绩如何我记不真切了,倒是故乡那处处透出的幽静,片淡而光润的绿色,浸人肺腑的泥土气息,乡人间相处中张扬出的淳朴民风,时常在我心中如水一样流出,涤清了心中的万虑,将我的心灵与故乡牢牢地拴在了一起。

每天看家乡的春夏秋冬(流淌的岁月第一期当)(1)

老家的村庄有一条小河从村中穿过,由南向北而来,在村北拐了个弯,穿过一座小石桥,向东去了。在小石桥的南沿紧靠有一处院落,三间陈旧的老屋后面有一片可种点青菜的园地与小河相连,这便是我老家的老宅了。我在老家上小学的小学校就在小河的北沿,与我家老屋隔河相望。紧靠老屋西墙的又是一条南北向的村路,村南的孩子们大都要走此路,路经我家老宅门口,过小桥去学校上学;而顺此路继续向北,沿学校西墙又是进出村的通道,我每次回乡大都由此路回乡或返城的。

每天看家乡的春夏秋冬(流淌的岁月第一期当)(2)

儿时的故乡是幽静的。乡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静地侍弄着自己的活路,悠闲地编织着各自淡淡的梦想。那是一种处处透着令人失去时间概念的超凡脱俗的幽静。那幽静是有衬托的,那是学校飘扬的孩子们的朗朗读书声,那是乡亲们见面时相互“吃了吗?”的问候声,那是呼唤自家孩子回家吃饭或高昂或低沉的一声声“约定”;你还可以不用支起耳朵就能听到的那从谁家院落里传出来的猪的“哼哼”声、小山羊的“咩咩”叫声和母鸡下蛋后“咯咯—嗒”的快乐吟唱。

每天看家乡的春夏秋冬(流淌的岁月第一期当)(3)

故乡留给我的标志性记忆最是那和老屋“相依为命”的小桥流水。那石桥应该是有年头了,她的结构有点象在小学课本里见到的“赵沟桥”。那桥不知经过多少年的风霜雨打,虽然浑身上下布满岁月的沧桑,可依然坚固如常。倒是小桥下面的小河有点不够意思,终是抵挡不住岁月摧残,经过人填泥淤,变得越来越窄,把自己混同于一个小河沟了。不过,在儿时的三年里,我家老屋跟前的小桥和小河却成了我不可动摇的“小伙伴”。白天,我要过小桥去学校上学,一有时间,我就和小伙伴们围着小桥,穿插于小河之间玩“捉迷藏”;晚饭后,我跟在祖父后边来到小桥上,听着祖父和大人们的闲话,小桥的功用又成了播放十里八乡、村里村外奇闻趣事的“新闻角”;更有不少气候宜人的夜晚,我和祖父身披皎洁的月光,厮磨于桥下小河的潺潺耳语,听祖父给我讲一些我听得糊里糊涂的陈年往事,算是讲故事了。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