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蚩尤。安邑县东郭镇人。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武战神。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1)

盐湖红色相传为蚩尤血

   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战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下,在运城盐池展开激战。传说蚩尤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

  相传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铜头铁额,八条胳膊,九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与以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展开的激战,具体情况有三说。 第一说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即黄帝在阪泉之战中战胜炎帝后,蚩尤作乱,黄帝又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从而巩固天子之位;第二说见于《逸周书·尝麦篇》,即蚩尤驱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第三说见于《山海经·大荒北经》,即蚩尤作兵攻伐黄帝,黄帝令应龙迎战,双方在冀州之野大战,蚩尤兵败被杀!

  尽管各说略有差异,但蚩尤与黄帝曾经交战是无疑的。战争过程则更为曲折,且极具神话色彩。蚩尤善战,“制五兵之器,变化云雾”,“作大雾,弥三日”,黄帝“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后来黄帝借助风后所作之指南车方在大雾中辨明方向,获得胜利!

蚩尤的结局,传说多称兵败被杀,或者臣服于黄帝,并主军事!后来天下又乱,黄帝画蚩尤的形像,威慑天下,天下都以为蚩尤不死,并且居黄帝之幕府,于是“八方万邦皆为弭服”!传说蚩尤制造金属兵器,又善作战,故被尊为战神、兵器之神(兵主)受到崇拜!蚩尤败后,族人流散,大部分归附黄帝,一部分则向他处迁徙!

二、舜(约公元前2147~约公元前2067),轩辕黄帝八世孙。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诸冯(垣曲),卒于鸣条(安邑)。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之一,“三皇五帝”之一。今运城市盐湖区鸣条岗上有舜帝陵。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2)

运城鸣条舜帝陵

生而重瞳,孝顺友爱,善于制陶。得到四岳推荐,经过重重考验,得到唐尧的认可与禅位(《竹书记年》和《韩非子》中并不记载为禅让) ,都于蒲阪(今山西永济),建立有虞国。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惩罚奸佞,流放四凶(共工、獾兜、三苗、鲧);任贤使能,百业兴旺(皋陶管理五刑,大禹治理水利、后稷主管农业、契主管五教),开创了政通人和的局面,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落联盟首领。晚年听从四岳的安排和建议,禅位于大禹,乘车巡行天下,卒于苍梧郡,葬于九嶷山,谥号为舜,史称帝舜、虞舜、舜帝。

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史记》所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文化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成为推动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捩时期的重要推手,成为中华文化三座里程碑之一

三、大禹,姓姒,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开国君王。大禹都城安邑。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脩己。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3)

大禹治水

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而继承帝位。在诸侯的拥戴下,禹王正式即位,建都安邑。并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 

四、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安邑人,魏桓子之孙。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公元前445年即位。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威烈王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魏文侯在位时礼贤下士,师事儒门子弟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人,任用李悝、翟璜为相,乐羊、吴起等为将。这些出身于小贵族或平民的士开始在政治、军事方面发挥其作用,标志着世族政治开始为官僚政治所代替。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4)

魏文侯用人不疑

  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后来的秦国孝公和商鞅变法都是以魏国为蓝本的。

  在战国时代,魏国西有秦韩,南有楚,北有赵,东有齐,地处中央,易攻难守。忧患的环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李悝、翟璜为相,改革弊政;用乐羊、吴起等为将,攻掠中山国、秦国、楚国;以李悝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

   战国二百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向西攻占了秦国河西地区,向北越过赵国,伐灭中山国,向东打败齐国大军。 公元前403年,魏与赵韩一起被名义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为诸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魏文侯任用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五、段干木,复姓段干,名木。魏国安邑(盐湖区上段村)人。少时贫贱,曾从师于孔子弟子卜子夏,与地方贤士田子方、李悝、翟璜、吴起等为友,同居魏地,相互砥砺,学业大进。后来,友人们纷纷出山做事,被列国君主聘为将卿,惟独他不愿出任做官,以贤名闻于当世。

  魏国君主魏文侯是个颇有作为的人。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曾向卜子夏、田子方求教治国之方,又任用李悝、西门豹等贤士,不断除弊兴利,使魏国逐渐强盛起来。文侯久闻段干木贤名,曾亲临其门拜访,而段干木却越墙远避。后文侯每过其门,总要从车上站起,手把车前的扶手横木,表示敬意。文侯要聘他作国相,他再三辞谢,不肯就职。文侯只好设立馆舍,以师尊之礼待之,以便于经常来馆向他请教国策。每见他时,文侯像小学生在师长面前一样,常常是站立疲倦已极也不休息,对段干木可谓尊崇至极。段干木志行高洁,虽隐居于荒村陋巷,而名播千里之外。秦国要动兵伐魏,大夫司马康提醒秦王说:“段干木是魏国的大贤人,受魏君尊崇,天下共知。其举国上下,臣民一心,现在不是我们对魏国用兵的时候。”秦王就此休兵,避免了一场战祸。古籍《图经》记载“先生于原上草庐中高枕而卧,秦遂解兵”,说的就是这件事。

  《吕氏春秋·尊师》记载说:“段干木晋之大驵,而为魏文侯师。”驵即马匹市场经纪,俗称“牙行”,大驵就不是一般的商贸经纪人。依照儒家的传统看法,这属卑贱职业,而先秦贤士隐于屠沽门监者,大有人在。段干木精于商贸,必有富国强民之术,魏文侯可谓独具慧眼,宜得贤才。对此,魏国人曾作歌赞颂云: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人好忠,段干木之隆。

  6、卫夫人(272-349年),本名卫铄,字茂漪,河东安邑(盐湖区王范村)人,晋代著名书法家,廷尉卫展之女。族祖卫瓘,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索靖俱善草书,人称“一台二妙”,传为王右军(王羲之)之师。师承道士钟繇,尤善楷书。传世楷书八行在《淳化阁帖》,及书论《笔阵图》,大概均为好事者为之。家学渊源(北派之祖卫瓘侄女、卫桓的堂妹),有名当代。从父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法书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所著《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宋陈思《书小史》引唐人书评,说她的书法“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7、曲环(726年—799年),陕州安邑(盐湖区大渠)人,唐朝中期名将。曲环自幼喜读兵书,勇于骑射。今盐湖区泛舟禅师塔(国保)是曲环为好友所建。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5)

泛舟禅师塔

早年随哥舒翰征战陇右,并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累官左金吾大将军。唐德宗即位后,曲环与李晟率军大败吐蕃、南诏联军,威名大振。四镇之乱时,曲环讨伐李纳、李希烈等叛镇,协助守卫徐州、宁陵、陈州等地。官至陈许节度使,封晋昌郡王。他劝课农桑、宽刑减赋,使陈许军得以复苏。贞元十五年(799年),曲环去世,年七十四。册赠司空。

8、曹于汴,字自梁,一字贞予,解州安邑(今山西省运城市)人。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进士。以淮安推官徵授刑科左、右给事中,转吏科给事中,遇事敢言。擢太常少卿。光宗时,转大理少卿。熹宗立,迁左佥都御史,佐赵南星主京察,进吏部右侍郎。力为善类,为魏忠贤所耻。崇祯初,拜左都御史,整顿宪规。他平生知行高洁,风节凛然。荆著有《仰节堂集》十四卷,与《共发编》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崇祯七年(1634年)卒,年77岁。赠太子太保。

9、景梅九(1882—1961),山西安邑(安邑城关)人。 七岁入私塾, 十岁通“五经” ,13岁与其父同年入泮。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到太原,就读于晋阳书院、山西大学堂西斋。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担任山西分会评议部部长。回国后,于宣统三年(1911)初在北京编辑出版《国风日报》。太原光复后,受山西同盟会敦请,由京返晋,参与戎机,任山西军政府政事部部长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6)

景梅九

10、李健吾,笔名刘西渭。山西安邑(北相镇西曲马村)人,李岐山之子。近代著名作家、戏剧家。从小喜欢戏剧和文学。193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院外文系。1931年赴法国巴黎现代语言专修学校学习,1933年回国。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上海孔德研究所研究员,上海市戏剧专科学校教授,北大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著有长篇小说《心病》等。译有莫里哀、托尔斯泰、高尔基、屠格涅夫、福楼拜、司汤达、巴尔扎克等名家的作品,并有研究专著问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法国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山西安邑县十大历史文化名人)(7)

作家李建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