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一个特殊的时期,高考大军结束了高考的征程;大学生处于毕业的边缘。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即将面临一段新的人生。对多数人来说,一段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就要开始了。

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独立,在心理学中用另一个词汇来描述:自主

说起自主,这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自主是存在与行动都独立于他人的一种状态。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会根据不同的对象调整我们的自主程度。

什么是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掌控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1)

自主的反面是关联,而在与所有对象的关系中,与父母的关联和独立都是“自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在童年时期的我们早早的就有了从父母身边独立的需求,到了青春期这个需求极为强烈。

研究表明尽管青春期会使人发展出强烈的自主意识,但即便是在青春期的末尾,人们还是会十分注重满足父母的要求和期待,通常在20岁后,才是一个人真正独立的开始。

判断个体“自主”的标准

1、完成分离

分离指的是与原生家庭的分离,具体来说是与父母之间建立边界。我们能否很好的与父母划分边界,能否将自己与父母区分开是判定自主的标准。

未独立前,通常人们的行为是由父母来负责的。而在独立的过程中个体逐渐占据主导,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另外独立的过程中,我们往往除了与父母外会发展新的关系,对于不同的成年人之间投入不同的情感。很多成年很久的孩子仍旧吃喝与父母在一起,并且很难与他人建立恋爱关系,原因就是没有完全的分离

2、控制情绪

情绪的主导权是否在自己手中:能否掌控自己的内心冲突,在建立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同时还能处理这其中的负面情绪,这同样是自主的体现

能否自由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自主的控制情绪和行为,而不受父母的影响。如果自控能力较差,那么面对负面情绪只能被动防御,甚至被负面情绪淹没,而出现不合理的行为。当然自控能力并不是不会受到情绪的影响,只是受到影响的程度较低,同样有着较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什么是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掌控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2)

如何做到独立自主

1、自主并不是无限制的

研究表明,自主是存在一个“最佳水平”的,在水平线之上或之下都未必是最好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猫和老鼠”的游戏,让被试寻找抓到jerry的正确路径,在这个过程中对比了“无自主”、“适度自主”和“完全自主”。结果发现,在游戏中适度自主是最佳的,而完全自主或无自主时,游戏的表现是不如适度自主的。

实际上,在生活中我们同样能体验到,完全的自主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2、自主不是为所欲为

独立自主的人通常都能处理好自主与关联之间的关系,并随着个人的发展而不断进行着调整,自主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般为所欲为,不负责任。自主不单对于自己负责,同样也对他人负责

什么是掌控自己的人生(如何掌控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3)

人是不可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存在的,而最亲密的关系便是父母。想要达到自主,最为重要的是对父母的去理想化:从童年对父母全知全能的幻想中脱离出来,认知到他们并非无所不知;不再无条件接受父母的价值观和标准,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一个自主的人能公正客观的看待父母的优点,同时也能认识到父母的不足

走出独立,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脱离原生家庭,开始自己的人生

这只是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