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代谜语(闲聊传统谜语一)(1)

网图侵删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有“楚庄齐威,性好隐语”。隐语、廋词就是谜语。这说明至晚在春秋战国时期,谜语就很流行了。

据说河图洛书即为谜语渊源。早在黄帝时代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谜语的雏形,谜底就是弹弓。《周易》里说“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也暗含了一个谜语,谜底是剪羊毛。《左传》里“有麦麴乎?有山鞠穷乎?”也是谜语,申叔展借此暗示还无社逃于水湿低下之处。还有“呼庚呼癸”,暗示“乞食”,因为庚代表“七”、癸代表“十”。

《世说新语》里,杨修和曹操竞智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曹娥碑谜(谜底是“绝妙好辞”),广为人知,鲍照的《字谜三首》“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谜底是“井”)被视为字谜之祖。可见那时的谜语已经很成熟了。魏晋南北朝是谜语的丰收时代,《全唐诗》里也有专门的谜语诗。

到了宋代,谜语与元宵灯节产生了深刻的关联,瓦舍游艺聚众会猜,朝野皆好,谜社渐起,谜语因此大胜。这就像对联到了明代和过年贴春联产生深刻关联,因此成为民俗进而大胜一样。比如一首据说是王安石的人名谜语诗“佳人佯醉索人扶,漏出胸前白雪肤,走入帐中寻不见,任他风水满江湖”(谜底贾岛、李白、罗隐、潘阆),已经很高级了。明代徐渭记载“何可废也,以羊易之”的字谜(谜底是“佯”),已经完全具备了现代谜语的形式。

时至元明清,谜语有了各种流派,各种专业技巧、专业理论、专业书籍也蔚然兴起。例如明代“相体、叶声、推理、用事”的四体说,就是现在谜语所谓的“象形、象声、会意、用典”之体。谜格也已基本具备了“广陵十八格”中的绝大部分。

清末民国,谜语繁兴,但随着国力的衰颓和其他文艺形式发展的影响,这一古老的国粹也日渐萧条,但发展从未停止,现在正值复兴之机。

我打算写几篇关于谜语的小东西,邀请大家在头条上猜猜谜语。就从谜语四要素(谜面、谜目、谜底、谜格)中的“谜格”开始说。

谜格就是谜语的专有格式,简单说,就是对谜底进行规定的变化,使之扣合谜面。谜格数量,众说纷纭,一般有“广陵十八格”之说,也叫“苍山十八格”,因为明末扬州谜语名家马苍山提出的这种说法,十八格的称谓源自马苍山的籍贯或名字。 这十八格是:会意、谐声、典雅、传神、碑阴、徐妃、卷帘、寿星、粉底、虾须、燕尾、比干、双勾、钓鱼、含沙、锦屏、碎锦、回文。其实除此之外,还有诸多谜格。

我们先从简单常用的说起。

旧时代谜语(闲聊传统谜语一)(2)

网图侵删

卷帘格,也叫倒读格、美人格,因为有“美人卷珠帘”的诗句。其要求是:谜底须用三字以上的词、组词、成语或句子,把谜底倒着读,使之符合谜面。例如:你说梦话(卷帘格 打一外国作家)谜底:柯南道尔。倒过来,尔道南柯。南柯一梦,是常用典故。 函授(卷帘格 打一常用语) 谜底是:讲信用。

大家不妨小试身手,游戏一下,聊备一乐。

一路顺风(卷帘格 打一《水浒》人物)。

亚(卷帘格 打一成语)

草稿(卷帘格 打一成语)

长颈鹿(卷帘格 打一外国名著)

十里稻香(卷帘格 打一干果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