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具体思路及做法(巧做产业振兴大文章)(1)

产业振兴具体思路及做法(巧做产业振兴大文章)(2)

产业振兴具体思路及做法(巧做产业振兴大文章)(3)

  华州区是一个“六山一水三分田”的半山区,面积113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耕地2.89万公顷,下辖1街9镇135村,素有“中国钼业之都”“中国无公害蔬菜基地”“中国少华山”“中国皮影之乡”四张名片。全区紧扣“突出三个重点,筑牢产业根基;围绕三大布局,培育产业链条;打好三张王牌,提升产业质量”发展战略,多措并举,精准发力,统筹推进“优势产业撑起顶梁柱,工贸栽下摇钱树,特色文旅点亮一片天”的产业发展格局,按下了产业振兴的“快进键”,跑出了乡村振兴“加速度”,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华丽转身。   突出三个重点 筑牢产业根基   华州区致力于突出培优育强一支素质优、本领强、能致富的“领头雁”队伍;致力于突出通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生产要素;致力于突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资金流、人才流、技术流的聚集,夯实了产业振兴的基础。   突出培优育强“领头雁”。“选好领头雁,乡村面貌变;堡垒建得强,产业有希望”。华州区出台了《关于加强村级带头人队伍建设的通知》,制定13条具体措施,着力抓好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扎实开展星级村创建活动,培育致富带头人309名,储备35岁以下村级后备干部320名,实施党建综合体建设,打造20个村级集体经济示范点,涌现出了杏林镇“党建 N”、李坡村、朝阳社区和赤水镇遇仙联村、高塘镇柿村、柳枝镇张桥村等一批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典型。   突出产权改革“激活水”。“理清糊涂账,发展有希望”。华州区紧抓国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机遇,围绕“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目标,着力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落地生效。全区135个村(社区)核清资源性资产126万亩,经营性资产900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98182万元,认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271829人,成立了135个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产权明了,资源活了”。全区流转土地1.57万亩,交易金额1256万元,发放产权贷款2052万元。杏林镇朝阳社区通过“党建 三变改革 脱贫攻坚 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形式,投资40万元筹建惠民超市,为115户脱贫户每户分红800元。华州区被授予“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陕西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区)”先进称号。   突出基础保障“栽梧桐”。“产业要发展,设施必完善”。华州区编制14个省市级试点村庄规划,全方位布局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推动“山、田、水”综合治理、“路电网”上档升级。全区135个行政村水泥路(柏油路)、农网改造、电视光网入户、5G网络、快递进村实现5个“全覆盖”,为产业振兴奠定了基础。   围绕三大布局 培育产业链条   华州区发挥资源优势,科学规划产业布局,确立了以下庙镇、赤水镇、柳枝镇为中心的高效果蔬,以杏林镇、华州街道、高塘镇为中心的工贸服务加工,以高塘镇、柳枝镇、莲花寺镇为中心的乡村旅游,以瓜坡镇、高塘镇、大明镇为中心的特色干鲜果,以金堆镇为中心的高山蔬菜、土特山货等五大产业聚集区,形成了“优势产业撑起顶梁柱,工贸栽下摇钱树,特色点亮一片天”的产业发展态势。   优势产业撑起“顶梁柱”。华州区聚焦特色产业,不断加大政策扶持、技能服务、平台搭建力度,集聚土地、人才、产业等生产要素,推动合作社从单一的产业链向多元化发展转变,形成主体带动强、后续活力足的良好产业发展格局。投资3500万元、占地面积1000亩的市级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采取“党委+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模式,通过“保底分红+园区务工+盈利分红”让村集体成为股东,带动高塘镇2600余户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前,全区在渭华现代农业产业园、瓜坡镇君朝现代农业产业园、赤水镇小涨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下,实施产业项目33个,使用衔接资金6431万元,受益群众21385户。   工贸产业栽下“摇钱树”。华州区精准把握毗邻西安、渭南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富余劳力优势,确立杏林、大明工贸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战略。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就业优先、协调推进”原则,先后建起了一批“义乌式”密集型轻加工企业。投资740万元、按照“1 3 N”工作法、面向新民社区1159户4014名易地搬迁脱贫群众建成杏林镇迦德诚社区工厂,解决就业181人,务工收入700余万元,为9个村集体分红25万元,企业年产值4500余万元。目前,全区创建的皮鞋、家纺、挂面、电热毯、生活用纸等“村社工厂”已经成为产业致富的“摇钱树”。   特色文旅点亮“一片天”。充分挖掘少华山自然旅游、渭华起义红色旅游、华州皮影“非遗”旅游、高效农业体验旅游的资源优势,该区先后创建了渭华起义纪念馆国家AAAA级、张桥文化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杏林镇李坡村、柳枝镇张桥村、大明镇毛沟村、赤水镇遇仙村等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高塘镇柿村、赤水镇遇仙村等两个渭南市优质旅游示范村。培育了渭华现代农业园农业体验游、张桥村“一墙、一路、两室、五区”文旅游、李坡村千亩植物园观光游等项目,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增加了农民收入。   打好三张王牌 提升产业质量   华州区始终把质量、人才、技术作为产业振兴的“生命线”,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打好“美誉牌”。全区建成各类现代农业园区39个,其中省级4个,市级10个。获得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4个,绿色环保产品1个;获得绿色产品A级认证3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无公害畜产品6个;注册产品商标42个,获得陕西省著名商标3个,渭南市知名商标1个。   打好“人才牌”。盘活各类乡土人才,着力打造“智力引擎”。坚持科学化引才,实施人才回流“雁归计划”,形成“带活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规范化育才,建立300名优秀农业骨干人才和乡土人才信息台账,开设乡土人才培训班,着力培育一支高素质农民队伍;实效化用才,成立专家服务团,开展“百名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建立人才发挥作用平台。   打好“科技牌”。坚持“科技创先、产品创优、技术创新”的发展理念,依托院社合作平台,千方百计培育新品种、研发新产品、推广新技术。先后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技术交流,成功引进蔬菜果树新品种20种,培育了“华州杏李”“水果西红柿”“羊肚菌”“果沁农庄”等农产品和品牌;推广蔬菜补光灯技术、山药浅生槽横生栽培技术,建设7000亩花椒科技示范园;建立8个区级特色农业专家工作站,126名专家服务团;设立农技“110热线”“兴渭农”APP和微信公众号,开展科技推广和指导,积极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瓜坡镇君朝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了全市首家蔬菜专家工作站和占地8000平方米的智能温控育苗工厂,成为国家级现代化科技农业示范基地。   随着一批批产业项目、扶贫工厂、重点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华州区产业振兴澎湃不息,新农村“筋骨”日益强健,乡村振兴展现出高潮迭起的新格局。2021年全区农业总产值30.6亿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增长10.1%。(记者 高娟 通讯员 刘超峰)

来源:渭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