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张恺豆腐]:将虾米捣碎入豆腐中,起油锅,加作料干炒,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扒鸡的鸡骨为什么这么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扒鸡的鸡骨为什么这么软(鸡刨豆腐是鸡刨出来的吗)

扒鸡的鸡骨为什么这么软

原文:[张恺豆腐]:将虾米捣碎入豆腐中,起油锅,加作料干炒。

淸 袁枚《随园食单》杂素单

袁枚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由于他的声望与地位,使得他常常成为各地门生故旧、社会名流宴请的对象。以诗会友,同时也以食会友,“品味如品诗”,真是“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袁枚不仅喜欢吃,而且每吃佳品,必命家厨登门求教,回来后向他报告要领,他随手做笔记。在食物原料方面,常见的谷物瓜蔬、家禽野味、飞鸟鱼类等,样样齐备。在烹调技巧方面,焖、煎、烧、炒、蒸、炸、炖、煮、腌、酱、卤、醉等制作方式,面面具到。光记下的豆腐就有九种之多,今天咱聊聊张恺豆腐。

袁枚爱吃豆腐,在《随园食单》,杂素单中,他说得最多的便是豆腐,有“蒋侍郎豆腐”“杨中丞豆腐”“张恺豆腐”“庆元豆腐”“芙蓉豆腐”“王太守八宝豆腐”“程立万豆腐”“冻豆腐”“虾油豆腐”等豆腐,这些豆腐制法口味各不相同。其中有带名姓来源的六种,这些人都是袁枚先生的朋友至交,有的标明官讳的如蒋侍郎、杨中丞、王太守,也有直呼其姓名的,如张恺、庆元、程立万。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标明官讳的都是比袁枚官大的,而且是现任在职的,侍郎、杨中丞、王太守。直呼姓名的是朋友或晚生,如程立万是苏州盐商,张恺、庆元则只晚生。虽云晚生,但也不是泛泛之辈。

《随园食单》中张恺豆腐,记载文字并不多“将虾米捣碎入豆腐中,起油锅,加作料干炒。”也没标出张恺此人出处是干啥的,后来历代菜谱翻印者,对张恺也均无注释,所以张恺是谁,是那里人,大家均不知道。这也难说,历史上有关张恺记载也不多,因为张恺只是一个画家而以。我知道张恺是在北京百衲2014秋季拍卖会,当时他的一副《山高望月图》以起拍价5000.00,后来买卖多少钱,是何人买走了都不重要,关建是让人们知道了张恺。

张恺(生卒年不详),号乐斋,吴县(江苏苏州)人,清后期宫庭画家,曾总管如意馆,善于画山水、花卉、翎毛。宫庭画家是个职业,是专们为帝王皇家服务的,其中不乏高手,比如郎世宁就是宫庭画家。宫廷绘画是整个中国古代绘画一个小小的局部,这部分绘画作品,由于时代离现在较近,其中的大部分作品又深藏宫内,不大为外人所知所见,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这人群了解很少,不像市井画家那么出名。这一点有点像厨师界国管局的厨师,因为特殊情况,虽手艺好,确没有地方名厨那么风光。

就大清而言,乾隆时期宫廷绘画艺术达到顶峰,宫廷画家的作品有个特点就是“臣字款”。什么是“臣字款”呢?即在画家姓名前加署一个“臣”字,如 “臣郎士宁绘”“臣丁观鹏奉敕恭画”“臣王原祁恭画”、“臣弘恭绘”等。而上拍的张恺的画就是这样的作品。张恺虽曾总管大内如意馆,但还是官小名微,并末留下生卒年日。

如意馆是宫中画师作画之处。是当年康熙皇帝设立的,原属造办处,郎世宁、艾启蒙等西洋画家都曾供职于此。位于圆明园福园门内东侧二十景之一“洞天深处”的东北部,是一组四座四合院建筑。主要从事绘画创作,也兼制玉、象牙等工艺品。如意馆不仅有自己专属的画家,还有专门的管理官员,执行绘画任务是如意馆的职能之一。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圆明园时,如意馆化为灰烬。

康乾盛世过后,清王朝逐渐走向衰落,文化艺术的高峰已过,从乾隆后期到清王朝灭亡的100多年里,宫廷画家中董诰的作品市场表现最佳。此外,冯宁、方熏、李秉德、沈振麟、屈兆麟、缪嘉蕙、胡桂和张恺等人也有作品流通。张恺是江苏苏州人,曾受教于袁枚先生,后被选送入宫,至于当上如意馆领导,那是袁枚去世后嘉庆年间的事。袁枚当时是江南诗坛领袖,张恺虽是宫廷画家吃了官饭,亦不敢托大,每次回乡省亲路过金陵。必上随园拜访老恩师,而且张恺亦是好吃善饮之人。《吴江县志》,卷二十三载:张恺,字遐人,写真为朱纪尊高足,性嗜酒,酒酣长啸,声若鸾凤。看来这位老兄不光爱喝口,喝美了还好唱卡拉ok。

有一次师生二人喝美了,张恺知袁枚好吃说:“老师我在京城曾吃过一个菜,原料简单制做也不复杂,要不给您做来尝尝。”袁枚一听乐了,“小张,赶快去厨房做来我吃。”不一会儿,只见张恺端上一盘金灿灿的一盘菜,袁枚用筷子夹一了点放在嘴里,嚯,干香软韧,甚是好吃,随口夸道:“不错不错,味道好极了,用时髦美国话,那叫very good。”于是收录在随园食单之中,并以张恺的名字命名,张恺万万也不会想到,时隔将近三百年后,他的名字样都鲜为人知,但还有人津津乐道的,在研究他当时做的豆腐菜呢。

张恺豆腐原文是“将虾米捣碎,入豆腐中,起油锅,加作料干炒。”从原料到制法,极似北京的一道菜炒干烂豆腐。这菜的制法是锅放在旺火上烧热,倒入香油,烧至六七成热后放入豆腐,用手勺翻搅捣碎,炒5至6分钟;待豆腐已成碎末,水分慢慢炒干,呈金黄色时,放入葱末、姜末、精盐,再炒2分钟;待水份全部炒干后,最后,加入酱油、黄酒和香油炒匀即成。有人管这菜叫鸡刨豆腐,但干烂豆腐真的不是鸡刨豆腐。

鸡刨豆腐是家喻户晓的一道东北贫民名菜。因为这道菜里的豆腐是碎的,好象被鸡爪子刨过的地一样,所以被人们形象的称为鸡刨豆腐。关于这道菜还有个笑话,说有家人娶一房媳妇儿,老公公叫新媳妇儿做盘“鸡刨豆腐”。实际上鸡刨豆腐就是把豆腐搁碗里,用筷子一搅,加点盐、葱花儿、香油就成。可是老公公等了半天,正着急哩,新媳妇儿慌慌张张端着一盘连泥带土的豆腐来啦。公公问:“这是咋回事儿?”新媳妇儿说:“作死难啦!跑了半道街也没有找着鸡,这是借来人家个鸭子给刨了刨!” 哈哈,这当然是玩笑。

鸡刨豆腐是一道中国民间乡村的粗俗土菜。不过是穷苦的乡人喝酒时没个菜。老婆见鸡屁股刚下个蛋。拿来和手边的豆腐一通乱炒。鼓捣出来的,谁想味道甚佳,渐渐的也成了一道菜。做法是用北豆腐,南豆腐绝对不行太嫩,用清水冲洗一下,控一下水,准备一些葱白碎,多少不限,两三个鸡蛋。少许花椒粉或胡椒粉、精盐。净锅开火加油约半两,烧至三成热起,将豆腐拿过来,用手两把抓碎入锅,不可用刀,不可太碎。翻炒,并把锅内大一些的豆腐,拨成均匀豆腐碎块,将豆腐炒至近乎失水,将三个鸡蛋打入锅中豆腐上,翻炒,将鸡蛋均匀裹在豆腐中,将精盐,葱白碎,和少许胡椒粉或花椒粉加入锅中。翻炒至鸡蛋成熟出锅。注意炒此菜油少太干,油多太腻。鸡蛋比例不要太多。不荤不素,就白粥,下小酒皆宜。

南方没有干烂豆腐,也没有鸡刨豆腐,却有一道炒豆腐松,是以豆腐、海米、酱黄瓜、酱姜等为主要食材,以油、白糖、味精等为调料,通过煸炒的方法制作成的菜,这菜和袁枚记载的张恺豆腐有些相似。因为随园食单中有许多菜使用了酱黄瓜、酱姜来调味,而且还有海米。

下面制作随园菜张恺豆腐:老豆腐切成大块,放入开水锅中,加入1克盐,加盖,在中火上将豆腐烧到起孔,捞出,放入盆里,划上几刀,沥干水分,片去表面老皮;酱瓜、酱姜用冷水浸泡切成细末。虾米切成细末。炒锅置中火上,放入香油,烧热,下豆腐,用炒勺不断煸炒,到豆腐干燥呈金黄色时,下入酱瓜未、酱姜未、虾米末、葱花,煸炒出香味后,再加入香油、酱油、精盐、白糖、煸透入味,在淋上芝麻油即可。制作此菜时香油要分几次放,炒豆腐要掌握适当火侯。如火太旺,油太热,豆腐会炒糊,这时可将锅端到微火上炒,等油温下降,再端到旺火上继续炒,并淋一点香油。如此随炒随放油,使油慢慢浸入豆腐中。成菜色泽金黄,味道干香,吃起来柔软有劲。

文章原创,头条首发,部分照片,摘自网络,

特此鸣谢,若有侵权,敬请告之,马上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