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御史中丞李定等指控苏轼谤讪朝政,史称“乌台诗案”。最后经多方营救,苏轼于1079年十二月出狱,但是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中国老百姓最重要、最喜庆的节日,在这样一个家家户户团圆庆贺的日子里,遭受了近半年牢狱之灾的苏轼离开家眷,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脏水,以一个流放者的身份,向一个偏远而破落的黄州走来。

苏轼被贬黄州的心态变化(你知道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1)

宋时州府分九个等级,黄州属最低等级的下州,辖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州治黄冈,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苏轼在黄州待了四年,可以说黄州是苏轼后半生长达二十多年断断续续地贬谪生涯的起点。他从一个身居要职、蜚声文坛,以文采口碑见著于世的大文豪,突然在一场“莫须有”的乌台诗案的洗礼下,变成了一个挂着闲职被贬蛮荒的罪人,并且人人见而远之。在苏轼踏向黄州的那一刻起,不知道苏轼心中有多么的心酸。一路风尘,苏轼很疲惫,苏轼也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到了黄州后只得在一所寺庙中。

苏轼被贬黄州的心态变化(你知道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2)

还有一件让他措手不及却在意料之中的事,就是他出事后,他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过回复。苏轼初到黄州,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疾病问题,黄州气候多雨,苏轼乍到,水土不服,致疾病缠身,有眼疾、风毒、咳嗽、疮疖、臂疾、腿疾、吐血等多种疾病骚扰着他。幸好当地僧侣圆通、宝月、无择、清隐等和尚,常常采些草药送来,帮助苏轼抗击各种疾病。四个月后,苏轼的家眷也赶到黄州,可是凭苏轼的那点儿薪水,一家人常常揭不开锅。元丰四年,黄州的马梦得不忍心看到苏轼一家贫困不堪,特向州郡请求,将黄州城东一块山坡上满是荆棘瓦砾的废旧荒地交付给苏轼开垦,苏轼为此还又借钱买来一头牛。

苏轼被贬黄州的心态变化(你知道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3)

就在垦荒后的第二年,城东的这块坡地就收获了二十石大麦,当时苏轼家的粳米恰好吃完,于是这批大麦派上了用场。大麦粗硬,煮成饭后,吃起来啧啧有声,苏轼的小儿女们戏称这是“嚼虱子”。不知是大麦不经饱,还是因为难以下咽,吃得太少,还没到正午,大家就饿了,只好又用淘米水浸泡煮食。苏东坡从庙堂走向自然,就是从这块山坡地开始的。在很多士大夫眼里视为粗鄙的农耕生活,却让苏东坡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欢喜与安心。少年得志、闻名冠天下的苏轼竟然来到了如此荒凉的黄州,这在当时无疑是轰动一时的大事。故人陈希亮之子陈糙后来知道了苏轼来到了黄州,赶去黄州去看望苏轼,还带去了不少的钱粮,成为苏轼在黄州时的密友之一。

苏轼被贬黄州的心态变化(你知道苏轼被贬谪到黄州时)(4)

苏东坡虽然遭遇贬谪,他没有消沉和抱怨,反而在经过此番磨难后达成了他一生中最璀璨的文化艺术成就。苏轼在黄州时期,释道兼修,既“炼身”,又“静心”,实现了心态上的重大转变,苏轼凭仗躬耕山水、佛老庄禅,从惶恐孤独的痛苦中摆脱出来,走向世俗生活,忘怀得失、淡泊名利,形成旷达的人生观,从而使他的人生思想和艺术表现都达到了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