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修己身,暂且小记当下的理解,方便未来回读增进,“温故而知新”。今分享于个人公众号,也请你多多指教。

论语学而第一百字心得(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1)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虚颜假色,很少有仁】

前文写过,不翻译仁,因为仁、君子、道是一种状态,是一种品质,前文说孝悌是仁,这里将虚伪当做不仁。易懂,难做,因为除了自己不做花言巧语的伪人,更不能因为别人嘴里几句戴高帽的假话迷失了自我。好话总是中听,做到不被 “巧言令色”,要修炼的路还很长,这句话可以时常诵读以警醒自己。

如果做事靠花言巧语、走后门、违背道德原则去求,最终都会失去,结局也可能是要去牢里走一遭。如果说只是贪点小便宜,没有“大赚”,也侥幸没有报应,那为了这一时之快表现得如此卑微、猥琐又是何苦呢?我坚信任何事物不是只有一种解决办法,如果说只有“巧言令色”才能最终解决,我宁愿放弃!

论语学而第一百字心得(我读论语小记学而第一)(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诚信呢?传授的东西是否温习实践了呢?】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少孔子46岁,和前文的有若不太对付,孔子死后,众人因有若酷似孔子而让他扮做孔子的样子讲学,受弟子拜,曾参不太服气。此处的“三”泛指多次,从这句话中倒是能看出曾参的品质,做到每日多次为做事待人反省,自然会少过错。

现在工作竞争激烈,生活压力也大,对于工作上的事,很容易产生应付心态,有主管盯着就认真点,似乎自己的身份就仅仅是地主家的长工。如果是自己喜欢的工作,竭尽全力做好既是展现自己的价值,也能更好的晋升、涨工资,有相当的收入和职位,也就满足了马斯洛所提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长久之后,才能满足自我实现的自尊需求;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而又找不到其他的事,并且财政还比较紧张,就更要努力工作了,先把自己的最基本需求满足,饿不死才有力气追求更多的东西。除了工作的事,我们还时时遇到要帮亲戚、朋友的忙,而最容易敷衍了事往往就是这个时候,中国人好面子,比较委婉,所以喜欢当面答应别人,转身就把事抛到脑后。其实这个时候能帮忙最好,实在办不到就不要逞口舌之快,不答应别人心里就不受那份煎熬,下次在大街上碰面也不必绕着走。正常情况下,被拒绝也能理解,强人所难和被强人所难都是失去理性的,我们应该想到“君子求诸己”。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既然是朋友了,关系自然不同一般,那么最基准的就是诚信,这一点无需赘言。如果连朋友都耍心机、欺瞒,就没必要做朋友,自己也会变成没有朋友的孤家寡人。

“传不习乎?”中的“传”可以是别人教自己,也可以是自己要教给别人。别人教自己的,需要做到“学而时习之”,仅仅听一遍,不去温习实践就不能内化,也就不算是真正的学习,这样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更辜负了老师的辛苦,是君子不为的。将要教给别人的,更要有自身的实践和感悟,这是为人师表之本。白嫖的一点零星知识去教别人,一来教不好,二来还容易在复述过程中出错,闹笑话。后文孔子讲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到每个人都可以为师,即使是学生,也可以启发老师,所以不习而传带来的错误终究会被发现。通过了解大脑的生理结构,我明白只有让大脑经历点“痛苦”,大脑神经元才能很好的建立起链接,所以学习之后,要让脑子转动起来,有疑惑的地方多思考,追根究底,这个温习内化的过程就让大脑经历了“痛苦”,实现了真正的习得。虚竹接受了无崖子、天山童姥、李秋水三人的内力,如果没有内化吸收,我想他也就爆炸了。这当然是个小笑话,就当激励自己对于别人的“传”要“习”吧。

温馨提示:点关注,不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