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釉瓷羊:宋时的儿童玩偶

古代娃娃的头饰和衣服(古代儿童的玩偶长啥样)(1)

古代娃娃的头饰和衣服(古代儿童的玩偶长啥样)(2)

说起儿童玩具,在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的时代,在有小孩儿的家中,都能找出一大堆玩具。如果时光倒流,回到宋代,儿童玩具的种类与今天相比,似乎就没有那么丰富了。

10月底的一天,在许昌博物馆,记者看到一尊宋时的白釉瓷羊儿童玩偶。那么,白釉瓷羊是在哪儿发现的?宋代的儿童玩具有哪些?它的烧制与许昌有哪些关系?

请跟随的脚步,让我们来了解这个玩偶的古今过往。

30多年前,这件“玩具”在禹州出土

“这件白釉瓷羊是在禹州市出土的!” 采访中,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

1990年深秋时节,禹州市城关镇东关大队一个居民在家里挖红薯窖,他用铁锹向地下掘土时,突然发现土层中有一个泛白的小东西。他将其小心翼翼地取出,而后拿到地上。用水清洗后,他发现这是一个小羊造型的瓷器。

当年,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很强,他把这件瓷器上交到当地的文物管理部门。

文物专家鉴定其为宋代的白釉瓷羊,这件瓷器目前藏于禹州市文物管理处。

陈文利说,这件白釉瓷羊保存完好,高8.4厘米,长5.3厘米,整体造型颇为别致,富有美感。它四只粗壮的小腿直立,十分稳重;尖尾上翘;嘴部微张,像在鸣叫;头部呈三角形,俨然一羔羊神态;面部五官清晰,神态安详。 

记者看到,白釉瓷羊的头部两只角向上翻卷,连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圆形,中间可以穿绳,或提或挂。 文物的上部施有白釉,隐约可见细碎的“开片”。其四肢因没有上釉,漏出胎色,所以颜色发深,显得略微粗糙 。

陈文利说,羊这一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很早就与人类关系密切,特别是进入农耕社会以后,它经过驯养,逐渐成为人类生存必需的物种。

由于我们的祖先与羊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便产生了许多与养相关的成语、俗语及其典故,蕴涵生活哲理,给人以启迪。如“顺手牵羊”“亡羊补牢”“羊入虎口”“白如羊脂”“苏武牧羊”等,人们耳熟能详。

自古以来,羊与人密不可分

“走,我们去丈地喝羊肉汤!”“今天去回民街吃涮羊肉吧?”这是市民与家人或朋友在一起时常说的话。冬天吃涮羊肉,夏季撸羊肉串儿,已经成为许昌美食爱好者的首选。

陈文利说,羊作为六畜之一。早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生活在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的原始居民,就已开始选择水草丰茂的沿河沿湖地带牧羊狩猎。

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许慎在所著《说文解字》中释“羊”字说:“美,甘也。从羊从大。”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屈大均套用许慎的模式,在《广东新语》中说:“东南少羊而多鱼,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西北多羊而少鱼,其民亦然,二者少而得兼,故字以‘鱼’‘羊’为‘鲜’。” 可见,我们平时品尝美食中的“鲜”,也是由鱼和羊组成的。

西汉大儒董仲舒说:“羊,祥也,故吉礼用之。”《汉书·南越志》记载:“尉佗之时,有五色羊,以为瑞。”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就有“羊”字,而且祖先在造字时把“羊”和“祥”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羊的外观具有丰满、绵柔的特征,给人以安详、和美、端庄之感。这一特性被汉代人准确捕捉并加以演绎,进一步赋予羊孝顺、忠厚的品格,以印证儒家所宣扬的美德。《春秋繁露》中写道:“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意思是说:小羊在母羊身边吃奶时是跪着的,表示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无比感谢。因此,羊也成为仁慈的象征。在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也经常用这个画面教育孩子或学生, 让他们明白反哺的做人道理。

名人与羊的故事也有很多。相传,夏的始祖大禹最早就是游牧部落的牧羊人。《汉书》中记载的楚怀王也曾在民间为人牧羊,西汉大将军卫青年少时也放过羊。

“我国古代艺术对羊作了准确而生动的描摹。比如,在商周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首纹,就多以羊首为原型。” 陈文利说,在汉代艺术中,羊的造型更是纷繁多姿,它既可以被塑作灯座的造型,如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青铜羊灯,也可以被雕作神道石兽,放置于墓园,如陕西兴平霍去病墓前的石羊雕塑等。自古以来,在生活中,羊与人类就密不可分。

宋时儿童的玩具何其多

那么,白釉瓷羊作为一种儿童的玩偶,它还有哪些特点呢?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钧瓷界实力派陶艺家、禹州市贺家窑创始人贺文奇说,宋代是我国制瓷业的巅峰时期,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较高,他特别推崇素雅清净的釉色,于是,五大名窑应运而生,各大民窑群星璀璨,从而开创了中国制瓷史上名窑林立的鼎盛时代。

“这尊宋代白釉瓷羊,属于磁州窑系。”贺文奇说,其身淡雅纯净、厚实稳当、工艺娴熟,通体施白釉,釉面布满开片细纹,与当时的烧制工艺一致。

小羊的嘴巴微张,鼻梁微露,脖颈粗壮,很是可爱。它的眼睛眺望着远方,生动有趣,给人无限遐想,可见当年工匠的良苦用心与精湛的制作技艺。

回望华夏数千年的演进历程,不论是社会发展水平,还是商业繁荣程度,宋代可谓是处于历史的高峰。而玩具史发展到宋代时,则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不但出现了“玩具”一词,还形成了一个繁荣的玩具商品市场。

今天,如果我们翻开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可以发现宋代城市已经出现了成熟的玩具市场,销售的玩具多种多样。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东京城里常有“乐人动鼓乐于空闲,就坊巷引小儿、妇女观看,散糖果子之类,谓之‘把街’”。又有走街串巷的小商贩“博卖冠梳、领抹、头面、衣着、动使、铜铁器、衣箱之类”,叫卖的“动使”,玩具名目繁多。

如果仔细观看《清明上河图》,我们可以发现,有关儿童玩玩具的场景也不少。玩具不仅是生活的点缀,更是生活本身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离我们许昌不远的周口市淮阳区的“泥泥狗”, 它作为当地一种民间泥塑工艺品, 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一种罕见的民间艺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它承载着远古崇拜,被专家称为中国原始社会的“活化石”。

如今,“泥泥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贺文奇说,历史上,在禹州扒村和神垕古镇的窑厂,都烧制这种白釉瓷羊的民间玩偶。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神垕镇还有人生产这种玩偶,并销往全国各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神垕镇也有个别的窑厂烧制像“泥泥狗”一样的玩具,深受游人喜爱。

羊这种现实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动物,被人赋予诸多美好的情感。

如今,托起这件小小的白釉瓷羊,如果时光倒流,我们好像回到了宋代,与当时的顽童有了一次“共玩一物”的机会。

□ 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彭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