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的柳条在李久玉粗壮的手中片刻工夫就变成了筐、篓、盘子。

这个师范毕业的小学教师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迷上了柳编——这一原本家家户户自给自足而如今几近失传的手艺。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1)

能抽空坐在院子里做柳编是李久玉最快乐的事

1967年出生的李久玉土生土长于大兴区安定镇,在他的记忆里,从记事起就和柳编打交道。

李久玉的父亲年轻时工作于生产队柳编组,在他四五岁时,就和父亲到柳编组玩。父亲干活的时候他就在旁边看着,看得久了自己就会编了。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2)

柳编的笊篱是李久玉的得意之作,估计方圆百里只有他能编。

他第一次编筐大概在5岁左右,编了个小孩用的背筐。

上学后,李久玉除了完成作业还要承担家庭重任。每天放了学得先打猪草、喂牛,干完活才能写作业。1983年初中毕业,李久玉考入了前大兴区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安定镇当起了班主任,几十年一直没有离开家乡。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3)

老手艺就要用老工具,李久玉找来牛角自己制作劈柳条的工具。

现今家里的笊篱也换成了金属的,再也不用背筐割猪草了,但念旧的他依旧时不时编个蒲团、笔筒等自娱自乐。父亲看到就会叨叨几句,问编那玩意干吗,受累。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4)

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上门和李久玉一起研究柳编,一起想办法让年轻人也喜欢老手艺。

在父亲眼里,编筐是和过去的苦日子画等号的,但李久玉不这么觉的,新时代柳编有不同的味道。“打底,圆口,收口,哪一个环节差了这筐都得散。”谈起柳编,李久玉的话停不下来,“收口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将原有经桩免倒后作纬,相互交压,按形状还可分为花檐、泥鳅檐等。”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5)

如今的柳编不仅要实用还要好看,李久玉自己琢磨出柳编花饰。

在材料选择上,李久玉要求很高,柳枝细长,从根部到尖头渐细。柳枝摘下来剥皮,不出半天就干透,使用时必须用热水浸泡,“得稍微湿着编,这样怎么折都不断。”李久玉编筐的材料多选择白柳条。

如今李久玉开始思考柳编的传承。从村里家家有、家家会做的筐到摆在大厅展示的艺术品,柳编这门手艺,已经快失传了,这辈人还有人会编,但下一辈就很难说了。

神笔马良财主逼着马良画金元宝(方圆百里估计只有他能编)(6)

柳条需要先用水浸泡然后才能编,李久玉自己动手制作了一根管子泡柳条,不占地方还冷热水都能用。

于是,李久玉的心里萌发了一个想法,以安定小学为试点,让“柳编”进校园,让孩子们动手学。他希望可以把这门手艺传下去,“创新的是作品,传承的是记忆。”

文图 | 北京晚报记者 安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