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样的(历史是什么呢)(1)

如果我问大家历史是什么,相信每个人基于自己的理解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有没有一种相比较而言,较为权威一点的答案呢?我尝试着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进行整理,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通常我们说的“历史”,是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名词,在古代的文言文里面将它称之为“史”。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是一人执“中”之象。近人金静庵说:“保藏之档案谓之中,持中之人谓之史。一指书言,一指人言。”,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在欧美,“历史”一词源出自古希腊语:ἱστορία(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知识”,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以此为名,而希罗多德因此也被称为“历史之父”。

而在中文语境中,“历史”一词出现较晚,在《三国志》裴松之注中,首次提到历史二字。《南齐书》中也提到这个名词,是历代史书之意。明代嘉靖年间李廷机与叶向高编辑《历史大方通鉴》,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二字为名的书,袁了凡为此书写的《历史纲鉴补引》,解释历史是指诸史,也就是历代史书之意。

1895年,礼部侍郎于式枚在奏章中,提到历史这个名词,将它作为历史事件之意。1896年,皮锡瑞《经学历史》出版,其中的历史二字,也明确将它定位为历史事件之意。因此,在1890年代前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开始被明确当作历史事件来使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学者为翻译英语:History,译为历史二字,使其成为对应词。1870年代成为流行用语。

1902年,光绪皇帝接受吏部尚书张百熙建议,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其中寻常小学课目中,有史学、舆地二项。张百熙派吴汝纶赴日本考察教育后,1903年,负责教育改革的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向皇帝建议重订学堂章程。在重订章程后,寻常小学依日本语改称初等小学,而史学、舆地二科,则改称历史、地理。之后,历史这个名词在中国流行。

以上便是“历史”一词在如何从古代文言文的“史”转变为现在的“历史”的大致过程。

搞懂了它的发展源流,接下来我们来看它的含义。

历史的含义包含两层,第一层中包含了广义的历史和狭义的历史。广义的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世界历史、中国历史等等。通常情况下,仅仅指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而狭义的历史,则以文字记录为基础,也就是说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我们称为史前史。

而第二层的含义,即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历史学”,或简称“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历史在中国和西方也走过了它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历史自身发展的研究,我们称其为“史学史“,意思是历史学的发展历史。在这一点上,东西方呈现出明显的区别。

中国是世界上书载历史的传承最完备的国家,对历史的记录不仅时间长,而且内容精确详细。中国历史自传说中的黄帝以来已经有4千多年,而自西周共和时代(前841年)以来历史记录精确到年,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以来则精确到月日。中国的历史记录也被称为史或史书,分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等不同体裁。与西方文明中的历史学不占据主流地位相反,中国将史列为四种基本学科分类“经、史、子、集”之一(清纪晓岚等,《四库全书》)。魁奈说:“历史学是中国人一直以其无与匹伦的热情予以研习的一门学问。没有什么国家如此审慎地撰写自己的编年史,也没有什么国家这样悉心地保存自己的历史典籍。”

原始社会中人类没有文字,只能通过诸如结绳记事和口传等方法作记录,一些历史的痕迹通过“传说”保存了下来,例如中国上古传说“黄帝战蚩尤”、“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

在国家出现后,则开始有掌管祭祀的“巫”,他们同时兼任记录时事、起草公文和掌管文书等相关职能,可以说是最早的史官。之后随着国家职能的不断演进与发展,出现了职能独立的史官,专门记录历史事件,掌管典籍。在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书《尚书》,内容是历代政治文件汇编,并无特定的历史记录体裁。

从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起,中国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从此有了连续不断的历史纪录,而且差不多每年都有史可查。这在世界各国范围内也是极其罕见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学家如孔子(《春秋》)和左丘明(《左传》)等重视人类社会活动,从而使历史基本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影响。

西汉时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创建了纪传体的历史记录体裁,《史记》的规模在当时世界范围内是空前的。之后东汉班固著《汉书》,延续发展了《史记》的体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这两部历史著作,奠定了中国古典史学的基础,后来的历史学家沿用《史记》和《汉书》的体裁,将各个朝代的历史汇编成书,组成了“二十四史”。除断代史之外,唐宋期间中国还出现了通史,如唐末杜佑的《通典》,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其中《资治通鉴》是叙事长达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体通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奇葩。[21]

而西方的历史学开始于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在《历史》(又名《希波战争史》)一书中记录了希腊与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历史从此自神话和文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希罗多德也因此被罗马哲学家西塞罗称为“史学之父”。但希罗多德的记录中真实事件与虚构事件混杂,并不是纯粹的历史。20多年后古希腊人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治学态度严谨,历史记载翔实,才是西方第一部“信史”。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里比阿在《通史》(又名《罗马史》)中记录了前218年至前146年73年间罗马帝国周围地中海沿岸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第一部“世界”通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