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1)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摘自秦观《踏莎行 · 郴州旅舍》

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高太后崩逝后,哲宗亲政,再次启用新党,并对“元祐党”开始清算。

于是,已经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扁舟送去了儋州——如今的海南岛,彼时是荒凉之地。

一同被贬的,还有秦观。

他从秘书省正字一路被贬到杭州、郴州、横州、雷州,人生进入了末年。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2)

这首诗,便是他在颠沛流离的路上所作,其中一句为“驿寄梅花,鱼传尺素”,借此来表达自己惆怅而又复杂的情绪。

那其中的“尺素”两字是什么意思呢?

这两个字的最早出处,为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晏殊和晏几道这爷俩,也分别在自己的词句中,引用过这两个字。如晏殊最出名的那首《蝶恋花 · 槛菊愁烟兰泣露》,其中有句为: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晏几道在《蝶恋花 · 梦入江南烟水路》中写:

欲尽此情书尺素,浮雁沉鱼,终了无凭据。却倚缓弦歌别绪,断肠移破秦筝柱。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3)

从上面的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尺素”所在的诗文中,都有相思和惆怅之意。

所谓纸短情长,锦书难寄。

故,“尺素”二字有书信之意,也可以说是“书信”的雅称。

但是在最早期,创作出这个词的时候,他代表的是小幅的丝织物,如绢、帛等。

后来,因古时书函长约一尺,便演化成“书信”之意。

辛弃疾也曾在他的词中有过这样的句子,如《满江红 · 暮春》: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4)

还有纳兰容若,也在《采桑子》中写过:

残更目断传书雁,尺素还稀。一味相思,准拟相看似旧时。

而这首纳兰词,是他的发妻卢婉君过世,再恋沈宛后所作。彼时沈宛已经回归江南。

所以在古诗词中,“尺素”大多是用来传情的,用法相对比较斟酌,虽为“书信”,但一般不可用于沙场。所以一些边塞诗,就见不到这两个字。

相比之下,“尺素”的词性是比较温婉的。

所以这个词在纳兰容若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如《临江仙 · 孤雁》:

霜冷离鸿惊失伴,有人同病相怜。拟凭尺素寄愁边,愁多书屡易,双泪落灯前。

这首词是纳兰随康熙出塞,怀念妻子卢婉君时所作。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5)

而古代诗词中的“书信”,还有很多别名。

如“尺牍、尺简”,以及更加文雅的,如“雁书、鸿雁、鸾笺”等,都能代表书信的意思。

甚至,连“鲤鱼”也有“书信”之意。

古代人还常把书信折成鲤鱼形状,故有“双鱼、双鲤、鱼书”等称呼。

在造纸术没有被发明之前,古人是把字写在竹片上的,故称“竹简”。

又把薄而小的木片,称之为“牍”,汉代对简和牍串起来写字时,还有严格的规定,诏书律令宽不超过三尺,书信宽不过一尺,所以将书信称为尺牍。

同时,“柬、素、笺、函、札”等,随着书写材质的变换,也都有书信之意。

为什么古诗词中都用三千尺(古诗词中的冷知识)(6)

比如“笺”这个字,在唐代以后,用法颇为普遍,蜀中四大才女中的薛涛,还独创了一种“笺”,叫作“薛涛笺”,因她住在溪水旁,有自己的别业,故还称“浣花笺、红笺”等。

薛涛为唐代著名的歌伎,与宰相武元衡、元稹都有过恋情,所以当时“薛涛笺”一笺难求,她用胭脂把此笺染色,小巧而又精美,一般只会写给当朝有名的人士。

如白居易、杜牧、刘禹等人,薛涛皆用过此笺与他们有过诗词唱和。

她在《牡丹》中写: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这是薛涛写给元稹的诗,本身就风华绝代的她,加上深红小笺和柔情似水的诗,很难有男人不为之倾心。

这些诗词,你都记住了吗?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