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青年报讯 瑞虎闹新春,非遗过大年。保定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灿烂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春节期间,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河北青年报特推出“保定非遗年味浓”栏目,营造浓厚新年氛围,带你体验保定非遗里的年味儿。

横岐调是中国汉族地方戏曲中的独特剧种,流行于涿州市西部横岐村一带,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横岐调属于梆子腔系统,板腔体,唱腔明快舒展;兰赋弦,念白为京白与韵白并用,常杂以方言俚语,是一种民歌与民间说唱相结合的汉族民间小戏。除涿州外,涞水、定兴、徐水和北京市房山区等地区,也有分布。曲目主要有《西岐》、《棋盘山》、《小八义》、《大名府》等;1949年后随着社会发展,又编排了《小女婿》、《小二黑结婚》、《金沙江畔》等新型剧目。2006年7月,横岐调被河北省确定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定老调民间艺术(保定非遗年味浓)(1)

明朝末年,河北中部大清河以南的刘姓兄弟二人出外逃荒,一人来到新城县(高碑店市)撞河村,一人来到涿州孙庄乡横岐(南横岐、北横岐、西横岐)村。兄弟二人都会唱曲,便以此为业,分别在两村传授弟子。传入撞河村的曲调定为“上四调”,曲调比较单纯,只有两个调门;传入横歧村的曲调定为“下四调”,曲调复杂,分九腔十八调,后来以村名命名为横岐调。

横岐调属弦索系统的罗罗腔,音乐结构属板腔与曲牌混合体,以板腔为主。唱腔音乐分为“调”与“腔”两大系统,属于“调”系统的有老调及其反调(老旦、老生、丑净)、平调及其反调(小生)、高调(武生)、大悲调(青衣)、小悲调(青衣花旦)、大尖调(青衣官旦)、小尖调(花旦)、狂调(彩旦)、娃调(娃娃生)、悲迷子调等,念白基本上用京白,但同时也保持了浓郁的乡音。

保定老调民间艺术(保定非遗年味浓)(2)

横岐调的“腔”主要是唱“耍孩儿”,属于“腔”系统的见有“三腔”、“五腔”、“八腔”等,实际上就是灵活运用“耍孩儿”的不同称谓。“八腔”又分为“男八腔”与“女八腔”,且各句又有不同的称谓:首句的前三个字称为起腔,后三个字称为落腔;第三句词称为抢腔;第四、七句词称为平腔;第八句词称为收腔。板式唱腔的唱词为七字句,亦有十字句,五字句少见。唱词多为对偶的上下句结构,极特殊情况下,在唱段结尾处可省略一个下句,俗称“三条腿”,但必须加一个“扫头”锣鼓点子以代替下句。

保定老调民间艺术(保定非遗年味浓)(3)

横岐调板式简单,可分为散板、头性板、二性板、流水板几种。横岐调管弦乐以四根弦为主,有三弦、二胡、板胡、笙、墨笛,打击乐器有底鼓、钹、璈和大广锣。伴奏曲借用河北梆子的万年花、愁红娘、工尺上、小开门等。念白为京白与韵白并用,常杂以方言俚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