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压力大、饮食不定时、外食比例高、口味辣又重咸,长期下来容易造成肠胃不调,尤以消化不良、胀气问题最常见。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1)

脾胃伤,百病生:食少、腹胀、便溏

脾位于中焦,脾又与胃相为表里(编按:

胃经络互相联系、生理功能互相配合),而脾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将吃进来的水谷消化吸收,再将营养传送到全身的内脏及各器官,是身体气血生化的来源。所以,我们经常说“脾胃是后天之本”,也就是指胃主接收食物、腐熟(编按: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而形成食糜)水谷,而脾脏主消化、吸收及运送养分。

若脾脏功能失常,就会产生一些病症,如腹胀痛、食欲下降、大便溏软不成形。脾气虚的表现,可用6个字来形容:食少、腹胀、便溏

此外, “脾主肌肉”、“脾主四肢”,中医认为肌肉及四肢运动有赖脾的动力。因此,假如脾脏消化吸收功能失常,气血化生不足,容易四肢倦怠、懒得动,而且一回家就想躺平。不过,这类型的人大都四肢纤细。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2)

脾脏除了主消化、吸收、也有运化水湿的功能,但“喜燥恶湿”却是脾脏的生理特性之一。若体内湿气过多,脾脏运化失常,就容易引起水液内停,继而发生慢性腹泻、大便不成形、浮肿、身重倦怠等现象。

脾气虚如果又加上畏寒冷的表现,那就是脾阳虚。此外,还有“肾阳不足火不暖土”,主要病机是阳虚以后,使脾运化失权而导致寒从内生,体内水湿严重。

中医常说“阳虚生外寒”,脾阳虚的病因主要是由气虚发展而来,因过度进食生冷食物或苦寒之物,而损伤脾胃。

脾阳虚,又称脾胃虚寒,表现为怕冷、四肢冰冷、面色苍白等。脾阳虚的人,平常喜热饮食、腹痛喜按。这完全解释了为何我从小脸色、唇色苍白,喜欢吃温热的食物又喜爱按摩肚子,而且也很怕冷,常常四肢冰冷,尤其是肚子被冷风吹到就会拉肚子。

脾阳虚如果又加上水湿内停,常见症状包括浮肿、白带多、舌质淡胖、舌苔滑白腻、脉濡缓(编按:弛缓松懈的脉象)、齿痕。而这也是为什么“舌有齿印”的原因,因为阳气衰微,对代谢失常的水液蒸腾消耗不足,那么当多余水分蓄积在体内,导致舌体胖大,就会因为受到牙齿挤压而呈出现齿痕。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3)

吃不多又胀气,胃气通降功能受阻

前面提到,脾胃之气虚或气滞,会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这在中医被称作“纳呆”、“胃纳呆滞”。

“胃主受纳”,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食物的功能,若因邪气扰动,胃气通降功能受阻,或脾胃功能虚弱,则会出现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进食后有饱滞的感觉症状,也就是“胃纳呆滞”。

“纳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名称,其病因病机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虚实证)。以我为例,是因为脾胃虚寒,有湿邪又有伤食的表现,也就是吃得少或吃到不好消化的东西,肚子就会胀气,造成肠胃道消化机能较差,也就是功能性的消化不良。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4)

胃纳呆滞的症状,可兼见于多种疾病,如临床表现突出而其他症状不明显,也可视作独立疾病来诊断。

然而,疾病是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由于体质、治疗、护理等诸因素的影响,虚证与实证,常发生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等证候表现。若不加以细察,容易误诊。

在临床上,纳呆还有以下证型:肝郁气滞、水湿困脾、食积胃肠、外邪犯胃、脾胃气虚、脾肾阳虚、胃阴不足(编按:胃会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常有咽干口燥 、大便干结等症状)等。由此可见,胃纳呆滞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因此医者治疗时应明辨“虚实”、“寒热”。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5)

遵照医嘱指示 服用理中汤、四君子汤 

如果是属于脾阳虚、水湿困脾,而此症状可服用理中汤,由甘草、干姜、人参、白术组成;若再加上茯苓可以调理脾胃、益脾助阳、利窍除湿,或用附子理中汤,附子性味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功效可以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当年治疗自己脾胃虚寒时,曾经使用科学中药,诸如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安中散,而脾胃气虚则使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药物,再随证加减分量。不过,请务必遵照医师指示服药,请勿自行使用药物。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6)

理中汤(温里剂),是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组成的药物。治疗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中寒霍乱,倦怠少气,四肢不温。临床用于急、慢性胃炎,溃疡病,属脾胃虚寒者。四君子汤,用于脾胃气虚证,益气健脾,为补益剂。主治脾胃气虚证,面色萎黄、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四君子汤由人参、甘草、茯苓、白术组成,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属脾胃气虚者。脾胃虚寒、脾胃气虚证,两者症状不同,请切勿自行使用药物。

脾胃虚寒胃胀怎样调理(吃得不多但又胀气)(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