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提起断奶,恐怕每一位母亲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关于断奶在民间有很多种做法,如:贴胶布、抹辣椒,甚至是将母亲和婴儿强制隔离,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那么到底该怎么做?
文/37度暖爸
晓璐做妈妈了,孩子已经13个月,依然要吃母乳,尤其是吃夜奶,令晓璐痛苦不已。自己常常因为给孩子喂奶无法得到高质量的休息,以致于白天无法精力充沛的工作。虽说老板理解作为母亲的不易,然而对于晓璐这样自立自强的职场妈妈来说,实在是不能被允许的事情。
那么,到底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确认一下:是孩子无法断奶,还是妈妈不想让孩子断奶?我知道你可能会坚定地告诉我:“我早就想给孩子断奶了,是真的断不了!”但我也想负责地告诉你,很多时候,是母亲阻拦了给孩子断奶!
别着急,让我慢慢说给你听!
断奶,表面看是断掉了孩子吃奶的这个行为,实质上是在进行母婴分离。通俗点说:断奶,更多的意义是在于将母婴之间在心理层面分离开。在这个分离过程中,有很多时候是母亲无法离开婴儿,而并非婴儿无法离开母亲。
就拿案例中的晓璐来说,她是我朋友的妻子,朋友说起孩子断奶的过程也是一脸惆怅:“不让吃,孩子就哭,哭得可痛了!全家都睡不好,我妈就说,孩子还小,吃两口就能睡,干嘛一直让孩子哭?其实,晓璐也是心疼孩子,见不了孩子哭。”
我想看到这里,答案应该很清晰了!是妈妈无法做出断舍离:当孩子因为得不到熟悉温暖的RF而哭闹时,妈妈心软了。在妈妈心中的那个空间,无法容纳孩子的哭闹。或者说,孩子因为断奶的哭闹让妈妈感受到了焦虑和作为母亲的失职。
那么,断奶时,就任由孩子哭闹么?NO!NO!NO!绝对不可以这样做!曼陀海斯心理的赵丞智老师说到了断奶的六字真言:奶没了,妈还在!
这句话是指,在断奶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出现了哭闹,母亲首先能接纳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因为得不到而表现出的愤怒、恐惧、哭闹,甚至是攻击性。此时,妈妈需要做的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孩子感受断奶的丧失所带来的不良情绪体验,进而整合爱与恨。妈妈需要用温柔的语言、表情,给予孩子安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英国的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对于母亲的观点:good enough mother--足够好的妈妈,应该要做到两点:
第一,妈妈的身体像一个巨大容器一样,能接收到孩子发出的负性情绪,并通过自己的消化转化为积极情绪反哺给孩子。
举个例子:当婴儿刚出生时,只能通过哭声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产后的妈妈需要时间恢复自己的体力和精神。如果妈妈听到哭泣的孩子,微笑着说:“宝贝,妈妈听到了,你是饿了,还是不舒服了?妈妈已经就在你的身边。”妈妈的这种回应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反哺,将婴儿的负性情绪通过自身消化转变为积极情绪。
第二,妈妈应该能为婴儿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我的理解是: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抱持。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刚出生的婴儿,我们会双臂环绕将婴儿抱在我们的怀里,婴儿因此感觉到被包裹的安全,这是身体层面的抱持。精神方面的抱持,就是上面说到的第一点:妈妈要起到婴儿情绪容器的作用。
我有足够理由相信:一个足够好的母亲,是可以做出“奶断了,妈还在”的行为。通过自己对于孩子情绪的接纳、消化、反哺以及自己身体对于孩子的抱持,让孩子在断奶的焦虑、恐惧、愤怒中得到有效的安抚!当然,这个过程,肯定不会那么好过,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关于断奶,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是:世卫组织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喂养到两岁。这个观点,更多是基于对孩子的身体考虑,尤其是贫困国家,婴儿的营养获取无法保障。宝宝一般在6个月后开始添加辅食,如果不缺乏营养物质供给,可以考虑在一岁左右给孩子断奶。
从断奶的精神层面考虑,我们也不妨理解一下温尼科特的观点:当孩子能玩扔东西的游戏时,就已经具备了摆脱事物的能力。大约在10-15个月,有的早一些,有的晚一些。
最后强调一点:断奶,是婴儿个体心理发展的需要。从情绪发展来说,宝贝第一次体验到丧失的恐惧、焦虑和愤怒,在妈妈的安抚下理解情绪,自我整合,也是为以后的分房睡、送幼儿园打下分离的基础。
结语:断奶,是宝宝发展的需要,要记住断奶的六字真言“奶没了,妈还在”!当断奶出现困难,妈妈需要自我觉察,是孩子断不了,还是妈妈太焦虑,不想断。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在职研,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儿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关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满,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