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至正二十年(1360年),应天(今南京)一带发生了一场极其重要的战役——龙湾之战,此战结果是朱元璋以弱胜强,逆转陈友谅。

可以说,龙湾之战是陈、朱两大势力对抗的转折点。此战改变了朱元璋被动挨打的局面,使得朱元璋集团的势力逐渐赶上陈友谅,为以后的鄱阳湖大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朱元璋是如何取胜的呢,本文通篇来复盘一下。

要讲龙湾之战,先要理解当时天下大势。

至正十五年,朱元璋率濠州红巾军渡江攻下太平,次年攻克集庆,改名应天。与张士诚中分浙西后转向浙东,一番攻城略地之后,浙东大半归其所有。

西面,南方红巾军天完政权的陈友谅崛起,啃下元朝名将余阙驻守的安庆这根最硬的骨头后,迎来了一波大发展时期,“当是时,江以南惟友谅并最强”,成为当时最强的一支起义军。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1)

浙东浙西元军几乎已不存,反元大业一片生机勃勃。但同时,另一番争夺也开始了。

陈友谅属于南方红巾军天完政权,朱元璋隶属北方红巾军韩宋政权,张士诚不是红巾军。

不是一个系统的三个人,要怎么尿到一壶里呢?团结起来一致反元?不先解决谁领导谁的问题,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谁都不反元,不光不反元,彼此还得先决个雌雄,凭实力决定谁是老大。这种局面有个术语叫做“军阀混战”

至正十九年(1359年),混战开始了。

三月,东面的张士诚反攻严州(今杭州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取得一些战果后被李文忠击退;

同月,西面天完军赵普胜部进犯宁国,攻破青阳、石埭,朱元璋部下将领段兴、王掌卿阵亡;

同月,朱元璋派陆仲亨进攻衢州路,被吕珍击退;

四月,赵普胜亲自领兵攻下池州,朱元璋的枢密分院院判(军分区司令)赵忠被俘;

七月,朱元璋派常遇春再次进攻衢州,激战两月后攻克,改衢州路为龙游府;

同月,朱元璋派朱文正率陆军,廖永忠、俞通海率水军,大举进攻安庆。围攻两月后不克,退军;

九月,徐达反攻池州得手;十月,邵荣、俞廷玉水陆并进进逼枞阳(今安徽铜陵市枞阳县),天完军抵抗顽强,形成胶着;

十月,张士诚反攻江阴,被吴良击退;

同月,驻扎在安庆的赵普胜出兵偷袭枞阳朱元璋水军,在江中暗设铁索,击杀俞廷玉,邵荣的陆军因缺少掩护亦溃散;

这一年,朱元璋在东西两线同时陷入激烈的战斗中。按道理本该是三人乱斗,由于地理的关系,朱元璋被夹在两大枭雄中间,陈友谅和张士诚都够不着对方,所以只好先揍他。

尤其是雄踞长江上游的天完勇将赵普胜,时不时就来找麻烦,一年内击杀朱元璋数名重要将领,搞得他坐立不安,颇有左支右拙,难以为继之感。

然而也是在这一年年底,命运再次眷顾了朱元璋。

赵普胜再也不会来找麻烦了,他死了,杀死他的是自己人——陈友谅。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2)

陈友谅攻下安庆以后,席卷了安徽、江西诸地,正志得意满。他胸怀壮志,就像当初的倪文俊一样,不甘于只做个丞相了。

可是他环顾四周,发现自己的地位还是有些尴尬的。

陈友谅在诛杀倪文俊之后才崛起,他的资历属于小字辈。天完政权有一大批资历比他深厚的元老,比如赵普胜、欧普祥、明玉珍这些手握兵权的天完大将。

这些人对他并不俯首帖耳,他们大体上接受皇帝徐寿辉的领导,但半独立于陈友谅,其中最强的,就是赵普胜。

赵普胜,绰号双刀赵,彭莹玉弟子,天完四大金刚之一。他的勇猛天下皆知。这还不算,连他部下也是猛将如云,丁普郎、傅友德、张志雄这些都是让朱元璋相当头疼的名字。

这些前辈让陈友谅寝食难安。尤其是赵普胜,长期与朱元璋作战,立下不少战功,风头隐隐有盖过陈友谅之势。

把赵普胜搞趴下,就能吞并他的部队,还能杀鸡儆猴,凌驾于那些普字辈之上。

更深一层的意思,赵普胜不除,陈友谅就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陈友谅诈以会军为期来到安庆,赵普胜不疑有他,烧羊出迎。在宴席上,陈友谅摔杯为号,以图谋不轨的名义,将赵普胜“执而杀之”。

天完名将赵普胜,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

陈友谅或许是从诛杀倪文俊的事情里得来的灵感,认为这样最干脆、最稳妥。但事情干完以后,他才发现不妙。

杀死倪文俊,和杀死赵普胜,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

倪文俊背主,天完上下人人可杀之。你说赵普胜图谋不轨,证据呢?不能陈友谅上下嘴皮一碰,他就不轨了吧?

世间的“义”这个字,还是要讲的。即使人性本来如此,也要尽量设法做到程序正义。不是说程序正义就一定代表正义,可如果程序都不正义,就一定没有正义。

没有理由就杀害赵普胜,是为不义。陈友谅进城接收赵普胜的部队,听说主将被杀,驻扎在外的丁普郎、傅友德、拒绝归顺,发誓要为赵普胜报仇。

由此,朱元璋笑纳了赵普胜麾下的一干猛将。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3)

其中有一个人例外,赵普胜麾下猛将张志雄,绰号“长张”。陈友谅来到安庆时,张志雄正跟随在赵普胜身边,他目睹了主将是如何被诓骗后杀害的。但是长张并没有 ,他平静地接受了陈友谅的改编,还说服手下不要冲动。

陈友谅很满意地看着张志雄,将他们编入了自己的部队。他不知道,这个决定将给他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杀死赵普胜的影响立即体现了出来,镇守袁州(今宜春)的欧普祥是赵普胜的师弟,公然宣称陈友谅悖逆不道,自己不受陈友谅节制。与此同时,好好呆在汉阳皇宫的徐寿辉,莫名其妙发出一道圣旨,宣布自己要迁都龙兴(今南昌)。

把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陈友谅似乎明白了什么。

龙兴在汉阳和袁州中间,如果让他们搞到一起,麻烦可就大了。陈友谅是个凶残的人,也是个果敢的人,他没有丝毫拖泥带水,立即赶到自己控制的江州(今九江)设下伏兵。江州是徐寿辉必经之路,陈友谅将他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把他部下全部消灭。

至此徐寿辉完全落入陈友谅控制,失去了行动自由。

这时陈友谅已尽有江西、湖广之地,巴蜀也在天完将军明玉珍控制之下。正如上文说过的,在决出谁是老大前,没人会去主动攻击元军,要继续扩张,膏腴之地江浙就是下一个目标。

略略稳定形势,陈友谅做出决定,顺江东下,去消灭那个菜鸡:朱元璋。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4)

这么称呼并不是小看朱元璋,当是时,陈友谅疆土最广,军力最强,锋芒最盛。他看朱元璋的眼神就像是看笼子里的鸡,只要大军出动,便可手到擒来。

如今,清洗了赵普胜,控制了徐寿辉,时机成熟了。

陈友谅继承倪文俊的传统,集结起自己的精锐水军,顺流而下,直奔应天而来。

规模看上去也不是太大,大点的战舰也就一百多条,还有几百条小战船。

可就这几百条船,却把应天的朱元璋集团吓得魂不附体。

朱元璋为啥这么害怕呢,因为陈友谅的战舰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战船。

根据记载,陈友谅的主力战舰长15丈、宽2丈、高三丈、船分三层、船面有士兵骑马巡逻。换算成现代尺寸,就是50多米长,10来米高的巨舰。在古代,船只的大小和坚固程度直接决定着水战的胜负,如果战船差距较大,优势方就能依靠船只的优势以泰山压顶之势碾碎敌方战船。

而且,由于体量巨大,陈友谅的战船上还能装备投石机、火炮等各类远程武器——“楼船者,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置砲车、檑石、铁汁,状如小垒”,它们能射出不同尺寸的石弹,重量大概在3千克-10千克不等,射程达到75-120米。

这样的巨舰,陈友谅有一百多艘。

那么,朱元璋不是也有巢湖水军吗,不是有一千多艘战船吗?

有是有的,可那确确实实只是正常的船而已。

朱元璋的水军,以快船为主。这是种小型战船,适合执行哨探和突袭,无法承受大船的撞击。

也有较大一些的战船,那是来自元军的缴获,根据出土的元末沉船考证,这些船有20多米长,五六米宽。看上去也不小了,不过它们只是单层船板的结构,对陈友谅的大船只能仰视。

这样一来,吨位的差距就有点大了,两种船放到一起看就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东西,就类似于驱逐舰和航母的感觉。

这实实在在是当时中国最强大的舰队,陈友谅对自己的水军实力十分自豪,他颇具想象力的给这些巨舰都起上了威武霸气的名字,比如: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江海鳌等等。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5)

陈友谅大军浩浩荡荡,战太平,夺采石,气吞万里如虎。朱元璋的勇将花云和义子朱文逊战死在太平。顺利拿下太平,朱元璋眼看就要臣服在自己脚下,陈友谅感觉自己即将达到人生的巅峰,但总是还缺点什么。

缺啥呢,缺个名分。

什么丞相,什么汉王,这些都镇不住陈友谅了。彭莹玉、倪文俊、赵普胜这些人牛吧,他们还活着的时候,一个个被元军打得找不着北。天完势力如今发展到极盛,不是靠的这些人,而是靠的自己!

徐寿辉能力既平平,又没有实力,更过分的,是他居然还想跑去跟项普略合谋!

这样的人,还留着他干什么?

进驻采石后,陈友谅派部将请来徐寿辉,假称有事商量。徐寿辉已经预感到不妙,但又不敢不来,迎接他的是陈友谅阴冷的目光。

这天窗外狂风大作,电闪雷鸣。

陈友谅已经不想跟徐寿辉解释了。

“找我何事?”

“没什么事,你已经没用了。”

说完,站立在徐寿辉身后的力士用铁鞭砸碎了他的脑袋。

做完这一切,陈友谅便以采石的五通庙为行宫,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

汉王陈友谅终于成了皇帝陈友谅。

平心而论,陈友谅想当皇帝的想法有错吗?我觉得身处他那个位置,没啥问题。

乱世中,实力才是话语权,陈友谅确实实力强悍,他有这个本钱。皇帝徐寿辉已成傀儡,被取代只是个时间问题。

只是谁也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激烈。

陈友谅必须当皇帝,徐寿辉必须死,这毫无疑问。

怎么死法,大有讲究。

公开杀死徐寿辉,迫不及待称帝,绝对是步臭棋。

倒不是说陈友谅的力量被削弱了,而是它把天完政权的问题表面化了。

镇守巴蜀的明玉珍愤怒了:“友谅以臣弑君,复可事乎?”江西西部的欧普祥,大骂陈友谅悖逆不道。他们共同宣布不受陈友谅节制。

说实话,这些人本来就没打算听陈友谅的话,他们是天完内部事实上的割据势力,只是打着徐寿辉的旗号而已。就算徐寿辉不死,陈友谅要想去收编他们也只有靠武力。

但徐寿辉在的时候,大家好歹能心照不宣地虚与委蛇一下。你有啥命令,我打个折扣,脸皮还没撕破。

除掉徐寿辉自己称帝,那就是逼着他们做选择了。见识了陈友谅的雷霆手段,谁还敢选择他,脑袋还要不要了。

什么“以臣弑君,复可事乎”,那都是场面上的话,本质上就是你别想吃掉我,你别过来,过来我就跟你干。

明玉珍、项普略这些人的影响还可以忽略。这事影响最大的是陈友谅自己的部下,里面还有大量当初跟着徐寿辉一起起事的将士,老好人徐寿辉死得这么惨,老兄弟们心里会怎么想?陈汉政权的执政基础受到了动摇,这才是最致命的。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6)

称帝显然不是只有坏处,也有不少好处。已成皇帝的陈友谅,给应天投下了恐怖的阴影,大汉皇帝威风八面,外围迅速沦陷。这是要拿应天城献祭啊!城里的文武都吓慌了。

陈友谅太可怕了,没人觉得能抵挡他的舰队。大部分人主张逃跑,暂避锋芒;一部分人主张朱元璋亲征,和陈友谅拼个鱼死网破;还有一小部分人有不同意见,他们建议就地投降。

朱元璋气得不轻,别人可以逃跑可以投降,换身衣服照样有官当,唯独他朱元璋不能。不吃到他这只鸡,陈友谅是绝不肯甘休的。朱元璋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坚决抵抗。

还没统一好思想,朱元璋又收到个令人绝望的情报,陈友谅已派人联络张士诚,与他东西夹攻,共取应天!

这下众人集体沉默,当世两大枭雄夹击而来,还不把应天压成了馅饼。朱元璋眼光扫向幕僚们,他们都低头不语,朱元璋愤怒了,平时一个个自比萧何,遇事就成了项伯,自己难道养了一批酒囊饭袋么!

直到他看到一个人。

刘基,他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眼神中却透露出不一样的信息。

刘基投奔自己已有段时间了,因为他懂天文,朱元璋主要把他当占星师用。可刘基也号称多谋善断啊,他的眼神显然有话要说。

朱元璋屏退左右,将刘基召入密室问策。刘基先说的第一句话是:凡是主张投降或是逃跑的人,应该立刻杀光,以免他们扰乱军心。

这才是朱元璋想听的话,抵抗是毫无疑问的,他想知道的是怎么抵抗。

“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正是我们的机会。”

“你有何高见?”

“为今之计,上策是利用其骄傲自满,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

“那么张士诚呢?”

“不用管他,他不会来。”

“为何?”

“主上请想,陈友谅如果拿下应天,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朱元璋笑了。

张士诚最希望的是朱元璋和陈友谅拼个两败俱伤,而不是让陈友谅毫发无伤地就灭了朱元璋。陈友谅的野心昭然若揭,朱元璋要没了,他下一个目标会是谁?

所以做做样子配合一下是可以的,真正卖力是不干的,张士诚更乐得坐山观虎斗。

正是朱元璋创业的关键阶段,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寥寥数语,拨开迷雾,点破形势,团结人心,谋士的作用就在于此。

搞明白了这个关节,张士诚的威胁就可以暂时忽略。通盘考虑后,朱元璋决定采纳刘基的建议,先集中力量打击陈友谅,这位可是真来要他的命的。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7)

怎么打,硬拼肯定不行,得想办法智取。

陈友谅是强大的,也是骄横的,泰山压顶的攻势之下,他不认为应天能抵挡他的无敌舰队。尽早攻下应天,活捉朱元璋,结束这场无聊的游戏吧!

正如刘基的分析,把握住陈友谅的人性与企图,计策也就呼之欲出,那就是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伏击。

可陈友谅也不是傻子,如何让他按照朱元璋想要的路线,进入埋伏圈呢,那就要看布下的诱饵能不能让陈友谅上钩了。

这颗诱饵,叫做康茂才。

攻下集庆后,朱元璋得到了一大批元朝降将,其中就有水军元帅康茂才这个名字。除了当过元朝的将领,康茂才还有个背景,他和陈友谅是老朋友,关系熟络到自己的老门房也是陈友谅介绍来的。

朱元璋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个情报,他不但没有介意,还暗地授意康茂才可以继续和陈友谅保持一些联系,将康茂才作为一颗棋子埋了起来。

如今,棋子可以发挥作用了。

得到朱元璋密令,康茂才派老门房跑到陈友谅军中,合盘托出他掌握的军事情报,力劝陈友谅兵分三路直取应天,可保将朱元璋集团一网打尽。并表示自己愿以一军与陈友谅里应外合,可让大义皇帝兵不血刃拿下应天。

陈友谅喜极,问康将军现在何处,说现守江东桥,只待陈友谅率军抵达这座木桥,高呼一声“老康”,自己便率众反戈一击,助老友成就霸业。

看起来简单,这条计策却是条连环计,环环相扣,把陈友谅无敌舰队的下场都给安排好了。

陈友谅兵力强大到即使中计,朱元璋也没有把握将其击败的地步,所以要劝他兵分三路;即使分兵,朱元璋还是没把握吃掉陈友谅的主力舰队,江东桥就是关键。

康茂才没有说谎,江东桥确实是木桥,但那是在用计之前。等陈友谅中计,朱元璋连夜组织施工队,不分昼夜把它改建成了一座石桥。

看到是石桥,陈友谅便会知道中计,以他好猜忌的性格,必定率军回撤,短时间内舰队会出现拥堵,难以施展开来。

那么朱元璋会在江东桥设下埋伏吗,并不会。此时陈友谅处于高度戒备中,且全军都在舰上,朱元璋的水军弱小,还是没有绝对把握击败陈友谅。

江东桥只是计策的一环,陈友谅以为撤军就能止损,殊不知撤军之时,才是他真正落入陷阱之时。

计中有计,玩的就是一场心理战。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8)

陈友谅吃下了康茂才这颗诱饵,他兴冲冲亲率主力进入秦淮河,赶到江东桥。一看是石桥,心里就发了毛,扯破嗓子连呼“老康”,四周只有一片寂静。

不好!

陈友谅心情一下跌倒谷底,中计了!

他越发胆战心惊,立即安排军队戒备,手忙脚乱一番后,又惊奇地发现:周围似乎安静得太过诡异了!

如果是中计,此时不应该杀声震天,伏兵齐出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陈友谅生性多疑的性格害了他,如果他把石桥毁掉,继续前进,一切都会不一样。

但他认为事出反常必有妖,石桥背后肯定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等到全军警戒撤离江东桥,发现什么事也没发生。是老康搞错了还是自己搞错了?陈友谅也有些糊涂,莫非这都是一场误会?

来都来了,就算没有老康接应,难道我就不能攻下应天了?本来我也没指望老康帮忙啊,如今来都来了,不捞到点好处,兄弟们不满意不说,岂不是等于我陈皇帝的一场失败吗?

陈友谅从不会甘心承认失败,他传令自己的弟弟五王陈友仁,率领先锋部队驶向龙湾先行抢滩。那里地形开阔水位又浅,正适合部队展开,他要以龙湾为跳板,指挥大军登陆。

龙湾是个理想的选择。陈友谅不知道的是,江东桥只是故布疑阵,龙湾才是朱元璋选定的伏击圈,陈友谅就这样一步步进入了真正的陷阱。

龙湾当时是秦淮河的入江口,位于卢龙山(今狮子山)西、仪凤门外,是一片很大的区域。卢龙山下有一片平缓开阔的水域,最适合登陆。

朱元璋的安排是,常遇春、冯胜率兵三万埋伏于隐蔽处;邵荣在龙湾口“创莲花桩于江濒二里许以拒敌舰”;杨璟、张德胜、朱虎分别率舟师出龙江关外,作为机动水师;徐达带领预备队居中策应。

朱元璋自己,则坐镇江边的庐龙山顶,与诸将商定,一切看他旗语为号。

精锐尽出,就等着陈友谅了。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9)

陈友仁忠实地执行了哥哥的计划,顺利从卢龙山下的龙湾江面登陆,立起营栅,等着汉军主力的到来。

远远地,陈友谅的庞大舰队接近了登陆场。

一切都很顺利,江东桥那个小插曲已被他抛到脑后,等大军登陆集结完毕,一场新的荣耀正在等着他的将士们。

恰在此时,负责哨探的探马前来报告:江边的卢龙山顶上有红旗挥动。

一丝不详的预感在陈友谅心头升起,这个朱元璋想干什么,难道龙湾是个圈套吗?

这时陈友谅还有机会撤退,前提是舍弃已登陆的陈友仁和万余兵马,但这个代价实在太大,陈友谅无法接受。

为何不搏一搏呢,就算有埋伏,只要动作够快,合兵一处在岸上站稳脚跟,朱元璋又能奈我何。

兵法上说,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陈友谅的模板是项羽,当初项羽不就是这么做的吗。

陈友谅想的是背水一战,朱元璋想的是半渡而击。眼看陈友谅舰队抵岸开始登陆,朱元璋下令:挥动黄旗。

——“寇至则举赤帜,举黄帜则伏兵皆起。”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10)

山顶黄旗招展,四周伏兵高声呐喊,团团围住汉军这支精兵。不得不说,陈友谅的自负是有道理的。在敌众我寡,遭到突然打击的极端劣势下,陈友仁临危不惧,指挥部队结阵硬扛骑兵的冲击。第一波冲上去的骑兵全数阵亡,常遇春再战,仍然“数战不利”,无法冲破陈友仁的壁垒。

眼看汉军就要络绎不绝登陆,幸好邵荣沿江而来,向陈友谅发起了冲击。但是邵荣船小兵少,并不能扭转局面,只要击溃邵荣,汉军仍然能实现既定计划。

陈友谅站在他的旗舰上,注视着战局发展。眼看派去阻击邵荣的舰队逐渐逼近,只要他们再努力一下,就能碾碎邵荣那批小船。

朱元璋,你太天真了,这点力量就想阻挡我吗!

陈友谅闭上眼睛,打算欣赏小船被压碎的咔嚓声,敌方士兵落水的哀号声。可是等了半天,这些声音并没有传来。他睁开眼睛,看到气喘吁吁跑来的手下。

“陛下,张志雄叛变投敌,正与邵荣一起攻击我军!”

目睹主将惨死的张志雄选择了隐忍不发,他并没有忘记心中的仇恨,当陈友谅派他率部前去阻击邵荣时,他明白机会来了。

陈友谅,我等的就是这一刻,我要让你明白,天理公义并不会消失,不是所有人都会屈服在你淫威之下。

张志雄率部下集体倒戈,与邵荣合兵倒卷而来,陈友谅的舰队毫无准备,顿时被冲得大乱。陆上汉军与舟师的联系被迅速切断,陈友仁已首尾不能相顾。

朱元璋又举起黄旗,徐达、张德胜等赶来会合,终于以局部优势兵力击溃了登陆汉军。陈友仁顶到了实在无法支撑,才率残部撤退。不料遇上退潮,江边的巨舰遇上了大麻烦,史载“舟胶浅,卒不能动,杀溺死者无算,俘其卒二万余人”。

浅谈朱元璋平定陈友谅的战略思维(元末两大枭雄的对抗)(11)

陈友仁侥幸登船逃走,陈友谅的旗舰也告搁浅,他只得另换小船逃走,庞大的舰队大部分不是被焚毁就是被俘获。

龙湾之战,胜在谋略,也险些败在谋略。朱元璋的计策很毒辣,他已经尽可能计算到了每一个细节。但是战场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它不是电脑程序,无法计算出“人”这个最重要的变数。朱元璋算不到陈友仁的战力如此强悍,要是没有邵荣及时赶到,和张志雄的临阵反戈,龙湾之战的结果还很难说。

好在,朱元璋最后还是赢了。

龙湾之战,意义非常。本来在赵普胜的压迫下,朱元璋两面受敌,相当难受。没有想到陈友谅接手后,反而让朱元璋打出了一波绝地反击。

朱元璋转危为安,收复了不少被陈友谅占领的城池,使得朱元璋集团力量开始扩大,逐步赶上,最后超过陈友谅,成为他以后统一天下,建立明朝的关键一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