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参加村庄里的一次传统葬礼,看到一个花圈上写着:“显考表弟大人辞逝灵前祭奠”短短的一句话,既有文法的错误,更有常识的错误文法的错误如“辞逝”,人死可以称“辞世”,也可以称“逝世”,“逝”也就是“辞世”的意思,“辞逝”二字放到一起则无法成文如果要对“逝”加以修饰,可以说“仙逝”常识性错误,如“表弟大人”,称表弟为“大人”,似乎不妥而更大的错误是“显考表弟”“显考”大致有两个义项,一是高祖,二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在葬礼上、墓碑上通用的意思是“已故的父亲”现在竟然把表弟称“显考”,这算什么事呢?,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走向?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走向(乱用比不用更糟糕)

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走向

近日,参加村庄里的一次传统葬礼,看到一个花圈上写着:“显考表弟大人辞逝灵前祭奠。”短短的一句话,既有文法的错误,更有常识的错误。文法的错误如“辞逝”,人死可以称“辞世”,也可以称“逝世”,“逝”也就是“辞世”的意思,“辞逝”二字放到一起则无法成文。如果要对“逝”加以修饰,可以说“仙逝”。常识性错误,如“表弟大人”,称表弟为“大人”,似乎不妥。而更大的错误是“显考表弟”。“显考”大致有两个义项,一是高祖,二是对已故父亲的美称,在葬礼上、墓碑上通用的意思是“已故的父亲”。现在竟然把表弟称“显考”,这算什么事呢?

我想,题写这个花圈的人,并不是悲痛或者尊敬到要把表弟当成父亲来祭奠,而是根本不懂“显考”的意思,把它理解成了用来描绘“德望”之类的形容词,结果闹出了天大的笑话。古代礼仪繁复,礼仪语言也非常丰富,现在的人不懂也无可厚非。既然不懂,就不要用它,写成诸如“沉痛悼念表弟逝世”的大白话也是完全可以的。如果要用,就不应该乱用、误用,误用了就会贻笑大方。

像称表弟为“显考”这样的事,一个人误用还不要紧,假如人人误用,那传统文化岂不乱套了?但在生活中甚至学校教学中,乱用、误用传统文化知识的现象非常普遍。

以古体诗为例,现在喜欢写古体诗的人不少,由于网络发表的便利性,很多人写出来就发布到空间、微信等网络平台,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受众,而且总会博得一些点赞。但一细看,不少人的诗作实在不敢恭维,莫说一首诗应该具备的意象和韵味,就连最基本的形式要求也不具备,如不押韵、不讲究平仄、不使用对仗,而这些应该是古体诗之“体”的最基本要素。还有的文白夹杂、破词破句,总之,稍严格地说,他们写的这些根本就不能叫“诗”,只是一些看起来比较整齐的句子而已。

又如对联。现在一些人撰写对联和作古体诗一样,不讲平仄和对仗,这些且不多说,就单说挂对联吧。对联是竖着写、竖着挂的,它和古代的竖排文字一样是由右往左读的,因而挂对联应该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但现在有很多人会挂反对联,日常生活中是这样,一些名胜景点也是这样,影视剧中也同样是这样,还有一些学校的校门、教学楼上也是这样。除了悬挂,对联的运用也是有很多讲究的,不同场合、不同活动以及不同的对象、身份、性别、年龄,等等,在对联的内容中往往都有特定的表现,而生活中误用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

如果你和这些乱用、误用甚至歪曲传统文化的人说到这些,他们反而还会振振有词。如古体诗的问题,他们会说,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严格的形式会限制人的思想自由。而倒挂对联的人还会这样说,现在的书写和阅读顺序是由左往右而不是由右往左,你说的那些早已过时了。我觉得这些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说古体诗的形式限制思想自由的人,完全可以不写古体诗而去写自由诗(事实上,思想的自由与否和形式是没有关系的);如果要用古体诗的形式,就应当遵守它的格律要求。这就如同唱京剧就得用京剧的板腔和北京方言一样,随便几句韵文,只要用京剧旋律唱出来,人们会说唱的是京剧;而如果用流行歌曲的旋律去唱京剧剧本的唱词,唱出来的东西不管是什么,反正不会有人说是京剧。

更有甚者,面对一些常识错误,他根本不和你谈学术,如几个月前曾引起热议的莫言题词反向之事,有的人就这么说:“左和右有什么不一样吗?有磨闲牙的工夫收复钓鱼岛去!”在这样的蛮横无理面前,学术就只能缄口了。

在传统文化面前,不懂倒没有什么可怕,因为不懂可以学习。可怕的是不懂又不承认自己不懂,面对别人的质疑还要强词夺理、文过饰非,同时,又不断地误用传统文化想为自己装点门面。这样的人多了,传统文化就一定会被糟蹋得面目全非,因为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误用,还有一个传播和误导的问题。如开头所说的“显考表弟”,在葬礼这样的大庭广众,不知会对多少同样不懂“显考”的人产生关于“显考”用法的误导。莫言的“题书错向”,一些“莫言粉”们仅仅因为是“莫言粉”就不能接受别人对莫言错误的质疑。又如写没格律的“古体诗”的人,有不少就是教师,他们的受众以学生为主,一首不是诗的“诗”会对学生产生多大误导,那是难以估量的。而学校门口一幅倒挂的对联,又会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也是难以估量的。因此,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懂可以不用,要用就一定要用正确,乱用、误用比不用更糟糕。

(作者李兴旺,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34次入选“锐评”栏目)

,